在中国近代机制币收藏领域,四川光绪当三十铜元堪称“孤品级”存在。2010年12月,美国Stack's Bowers香港拍卖会上,一枚品相斑驳的“四川省造光绪元宝当三十”飞龙铜元以310万元成交(原藏香港藏家黄华枢),这一纪录至今未被同类打破,其“铜元之王”的称号实至名归。
光绪三十年(1904年),四川铜元局在铸造当五、当十、当二十流通币后,尝试突破清廷币制规范,秘密试铸少量当三十样币。然而,这一创新触犯户部禁令——清代法定铜元最高面值仅为二十文。
样币甫一呈报即遭驳回,铸成之日即成封存之时,仅极少数流入民间。因其诞生即被禁,存世量堪称凤毛麟角,上海博物馆《清代民国机制币》图录更以馆藏红铜水龙版作为封面,足见其学术地位。
四川当三十铜元按龙纹可分为两大体系:
1、水龙(立龙)版
正面:中心太极星,珠圈环绕“光绪元宝”,上下分列“四川省造”“当三十”,左右满文“宝源”。
背面:水龙戏珠,外圈英文“四川”与“30文”,左右十字星。细分有眼皮/无眼皮、马齿粗细等子版。
2、飞龙版
正面与水龙版同模,背面蟠龙腾云,外圈英文“四川”“30文”,两侧梅花星。
两种版别均存在红铜、黄铜材质,其中红铜水龙、飞龙各存4枚,黄铜各存2枚,总存世量不足20枚。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罗伯昭捐赠的全套四枚,上海博物馆则藏有李伟先、罗伯昭捐赠的红铜水龙与飞龙各一枚。
历史迷雾与学术价值
由于四川造币厂档案散佚,该币具体铸造时间成谜。学界根据“四川省造”题名及铸造工艺推测,其应铸于光绪三十年(1904)四川官局造币时期。作为全国唯一面值超规的试铸币,它既是地方挑战中央币制的实证,也折射出清末货币体系的混乱。
市场传奇:
2003年北京华辰秋拍,PCGS XF40红铜水龙样币以207万元成交。
存世品多经名家递藏,除博物馆珍藏外,民间流传者屈指可数,每次现身皆引发顶级藏家争夺。
国家博物馆:罗伯昭旧藏
最后提醒大家,市面上像这种“大珍”已经泛滥成灾,没有相关的“流传”资料,是很难获得主流市场认可的。不要轻易相信那些“快速出手”的宣传,基本都是假的。
如果您觉得自己的藏品是真的,那么不妨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考证流传脉络,真品必有清晰递藏轨迹,如:1970年代前须有海外拍卖记录(因国内特殊历史环境)。1990年代后应具备PCGS/NGC等国际评级机构封装记录。名家旧藏需提供原始票据、题跋或出版著录佐证。
其次是工艺破绽,压力测试:真品系600吨压力机冲压,仿品多低于200吨,龙鳞立体度差异显著。包浆层次:百年自然氧化呈现"三色过渡",仿制化学做旧常现单一晕染。边齿精度:原厂滚边齿距误差≤0.03mm,仿品普遍>0.1mm。
最后便是数据溯源,通过上海造币博物馆 archival database 交叉验证:比对馆藏母模显微特征。调阅1904年四川铜元局钢模报废清单。核验钱币材质光谱分析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