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系统的“冬天”,快要过去,春天快要来了。

来源 | 医脉通

作者 | 叶正松

岁末年初,2025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在京全体委领导、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代表、驻委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主要负责同志、委机关各司局、直属和联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会议总结了过去的一年的工作,提到对护理队伍建设的加强。

会议对2025年工作,作出了谋篇布局,其中有两点引人关注,也振奋人心——旗帜鲜明的提出,要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维护公益性的运行保障机制,要持续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保障和运行机制,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关心关怀。

看到这一消息,笔者很受鼓舞,内心欢喜,也有些疑问和担忧。

欢喜鼓舞的是,医疗系统的“冬天”,快要过去,春天快要来了。

说句内心话,疫情三年来,医护人员带给社会太多的感动。疫情发生之初,他们白衣披甲、义无反顾,始终冲在第一线救治患者。

在常态化防控阶段,他们默默奉献,全身心投入日常诊疗服务。不讲条件,不讲报酬,一波又一波的感染高峰来袭,医院一次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予以抗击。可以说,我国整个医疗卫生系统队伍,合格的通过了疫情“大考”的检验。

这是一支有担当、顾大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白衣队伍。

面对近乎三年之久的艰难局面,医务人员奋力坚守,践行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用实际行动展现了高尚的职业操守。

在医疗资源总体紧缺的情况下,各地医务人员在危急时刻站出来、顶上去,奋力坚守,挺膺负责,守护一方百姓平安。

他们的勇敢担当,牺牲与付出,理当得到社会的回报与关爱,这是应该且必须的。

遗憾的是,疫情过后,医务人员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大快人心的医疗反腐下,普通医务人员的职业光环,仿佛也乌云密布。许多人,只看到医疗反腐的那些关键岗位关键少数的不堪;只看到医保监管披露的少数案例费用单上的数字,却忽视了许许多多医务人员为治病救人、为健康中国所做的巨大牺牲与努力。



这是不应该的。

不求大众对医务群体歌功颂德,只求在疫情过后,依然能给他们一份信任、一些尊重、一点关爱,让他们能有坚强的后盾与信心,能有莫大的动力与精力去投入到临床工作中。

如果一个国家不重视医务人员,一个国家不大力关爱医务人员,那么健康中国的发展基石,就会有问题。

因为,人是一切的根本,而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资本。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免谈。

古人云,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生存权和健康权,是一个人活着最基本的权力,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谈什么发展。

尊医重卫,关爱医务人员,是文明的重要标志。因为人民的健康,是一个国家国力强大的重要标志。

医护人员应该被关爱和尊重,他们的尊严,是用他们对人民健康的关爱和守护不惜代价换来的,而不是凭空得来的。

疑问担忧的是,关爱医务人员,能不能形成一个制度的良性循环?

在这次最高规格的会议中,提出了“继续推动三明医改经验”。

其中,传得沸沸扬扬的一条经验就是医务人员的年薪制。

大致是初级医师年薪15万,中级20万,副高级25万,正高级职称医师年薪30万,技师、药师为同级别医师的80%;护师为同级别医师的70%;行政后勤人员为医师平均年薪的40%;村卫生院人员10万元;书记、院长的基本年薪为市级医院50万元、县级医院40万元、市级专科医院30万元。

这样的年薪制度,将彻底切断个人薪酬与科室收入之间的联系,目前得到了很多医生的支持。

国家卫健委和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也多次印发意见,明确要求借鉴三明做法,鼓励各地探索年薪制发放薪酬。

学国企,搞年薪制,这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当然是好事。

但笔者有一点担忧:钱,从哪里来?

笔者查阅了许多相有关的文件,都没明确硬性的说,医务人员年薪制的钱,从哪里来,如何确保无虞。

众所周知,公立医院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两大途径:

一是当地财政拨款。

这是医院权重占比不低的收入来源。这几年,地方财政不说举步维艰,至少也差别很大,发达地区或许问题不大,不发达地区呢?

所以,笔者个人觉得,在这一块,中央能不能统一协调支付?至少不能造成很多地区医院与医院、医务人员与医务人员之间收入差别太过巨大。

二是医院业务收入。

目前在医保付费、控费越来越严监管下,医院这部分收入来源压力巨大。

三明模式,一定会相对杜绝医疗腐败,也相对断掉医疗利益链。但同时,药厂、器械厂都将是微利甚至是亏本投入运转,去年底的医保谈判目录中的一些药品就是例子。原本四五十块的药品,现在两三块;原本一万块的器械、现在六七百块,价格的确是打下来了,但一些地方的税收,也相应就大幅减少了。那么,那些地方的财政这一块,对医院投入必然减少。

医疗价格不市场化,体现的是国家解决老百姓民生问题的决心和措施。但对于医务人员来说,薪酬却是与医院自负盈亏的运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形势大好的时候,财政拨款充足的时候,一切好说。可经济下行,财政对医院拨款缩紧,再加上医院没有主动收入,就会陷入普遍不景气。

去年以来,医务人员一再降薪,已经到了缩手缩脚的程度,甚至有的医院根本发不出薪水,也有医院直接倒闭。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医院没有药品、器械的加成,再加上DRG、DIP的医疗限制,几乎所有的创收之路,都被堵死了。节约开支,降本增效,就必然是医院唯一活下去的路了。

那么,又如何保证年薪资金的来源?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切实解决,年薪制势必将变成“打折价”。

因此,笔者认为,关爱医务人员,一定要常态化、硬性化、制度化、法规化。

比如,将医生的年薪制度写入医师法予以确保。因为医生切实的感受和态度,是医改能不能最大化成功的关键。

医务人员是提供医疗服务的中坚力量,所有的医务人员都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守护神。但他们本身也是群众的一员,应当让他们的付出和努力被看见、被承认、被关爱、被尊重。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医务人员,尤其是医生,绝对是高精尖的职业,是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职业,是高技术、高强度、高风险的职业,按照职业属性理应得到匹配的高收入。

奖金,比奖状靠谱。

只有让他们真真切切的感到爱和被爱的因果循环,才能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改,更好地不忘初心、治病救人、履职尽责,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责编|阿泰 米子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胸闷、心悸!患者病情反复加重,手术无可奈何,最后却被常用药治好了丨医起推理吧

近3年医疗诉讼案件数据公布,发生纠纷最多的竟是这个省!可怕的是赔偿动辄上百万丨医眼看法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