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说
2024年11月,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举办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暨厅局级干部研修班,会议提出,要推动中央企业穿越经济周期,支持企业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
当前,科技创新能力逐渐成为一般企业与卓越企业的分水岭,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央企亟需转变利润结构、增长结构,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对传统主业规模庞大、责任重大的央企来说,开启“第二曲线”并非易事。但与此同时,有些央企先行一步,敢闯敢试,凭借技术、人才储备和战略眼光,成功开启了“第二曲线”。
新春佳节之际,《国资报告》特别策划了“新春走基层 见证新动能”专题报道,派出多路记者分赴基层,调研不同领域的央企实现转型升级、打造新增长点的故事,见证央企在培育“新动能”方面的能为和善为,也为其他谋求开启“第二曲线”的央企提供经验和借鉴。小新为您分享该专题报道,今天带来第三篇《新兴际华:让听障患者重获新“声”》。
新兴际华:让听障患者重获新“声”
临近春节,年味渐浓,在国产人工耳蜗市场占有重要份额的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声特公司),发布了力声特“蜗友”们的新年小视频合辑。来自安徽滁州、江苏溧阳、湖北鄂州、福建泉州、安徽六安等地的力声特蜗友们,或秀美食晒年味儿,或品年俗话家风等,讲述告别无声后的新生活,亮出新年的精气神,掀起了一场新年“蜗友”贺岁潮。
对于秦山核电同位素下一步的发展,尚宪和表示,将陆续完成包括碳-14、镥-177在内的多条同位素生产线建设,建成全国最大医用同位素生产基地,同时布局国际市场,努力发展成为国内外工业、农业、医学和科研等领域核技术应用整体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为助力实现中核集团“三位一体”奋斗目标、浙江省“两个先行”和“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记者原诗萌,通讯员王菲、邵帅)
力声特公司是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医疗板块的子公司。近年来,新兴际华加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战新项目投资占比达到70%以上。其中在生物医药方面,以力声特为代表的高端医疗器械企业,研发了新一代人工耳蜗植入体、声音处理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新兴际华集团转型升级、打造“第二曲线”增添新动能。
科技带来“有声世界”
56岁的陆菊萍,是一名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单侧戴了力声特人工耳蜗,说话不紧不慢,吐字清晰。她告诉记者,“十聋九哑”,听力受损几乎让她与社会隔绝,因为听力障碍还发生了一场车祸。
2014年她在医院植入了力声特公司的人工耳蜗。这一年,国产人工耳蜗已经推出了约有9年,但国内市场覆盖率仍以进口耳蜗为主。
“当时考虑国产的更适合国人,厂家又在本地,方便后续的康复练习。”陆菊萍坦言,之前看了很多小广告,治疗了很久都没效果,哪怕植入人工耳蜗后,由于没有适应声音,听力也没有恢复,情绪一度崩溃,幸好康复老师耐心地引导,练习大概两个多月逐渐听清声音,康复后基本可以达到正常的听说交流。
人工耳蜗是当前世界公认的能使双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有效恢复听觉的唯一方法及装置。由于入行门槛高、技术性强、对多学科交叉知识要求高,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和奥地利大公司的进口人工耳蜗占据着国内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4年,力声特公司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市听觉医学研究所、卫生部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人工耳蜗项目成果的基础上成立,专门从事人工耳蜗等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与应用,成为国产首个人工耳蜗品牌。
2005年,该公司第一代REZ-I型人工耳蜗面世。记者从力声特公司了解到,这是一款国内设计、加工的人工耳蜗,成功打破了国外垄断,价格约是进口产品的一半,但只适用于18岁以上的成人。
力声特公司副总经理刘向东介绍,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生产模式,不断提升人工耳蜗研发能力,迭代产品。经过很多年的科技攻关,研制出1岁以上人群可用的人工耳蜗植入体,陆续掌握了人工耳蜗的全部核心技术。
上海力声特公司所获的荣誉
记者在上海医学园区力声特公司的展示厅里,看到了不同时期的人工耳蜗产品。随着技术更新,机器体积越来越小,最新一代的植入体LCI-21PI非常轻薄,不需要贯通皮肤的导线连接,外置和内置机器以皮肤相隔,而非通过外耳、中耳与内耳的结构传输,成为人体的仿生器官,已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佩戴后如同正常人戴了耳机。
目前该公司最新一代的人工耳蜗,可以设置22个电极,分别代表22段频率(域),基本涵盖人类可感知声音的频率(域)。
由于技术壁垒高,现在人工耳蜗市场集中度仍然很高,行业内的企业数量不多。在国内市场中,力声特公司与2006年成立的诺尔康两大公司占有重要份额。数据显示,力声特公司在全国设有一百多家植入中心,多地开设服务点。并在线上直播或者微信视频,对植入者做康复服务。
刘向东表示,公司积极主导产学研融合创新,从源头和底层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已经实现了国产全替代,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能自主研发、生产人工耳蜗企业之一。
在这背后,是新兴际华集团坚持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重,重视科技创新,持续发力医药领域。人工耳蜗是集团医药领域的重要布局产业,力声特公司围绕功能使命,以让生命听见声音为出发点,不断增强科技研发竞争优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中国芯”更懂中国话
走进力声特公司的芯片制造无尘车间,只见各种加工、检测和测试设备有序摆放,工作人员身穿统一样式的无尘洁净服,有红蓝不同颜色区分工种,整个操作间恒温恒湿。
力声特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人工耳蜗有三大关键技术——植入芯片、编码策略和密封工艺。其中,植入芯片研发难度是整个人工耳蜗技术中最高的,之前长期被国外垄断。
研发“中国芯”,包括方案制定、产品设计、工程转换乃至临床试验等多个环节,每一项技术突破的背后都是坚持。当时带领团队的刘新东,与团队成员坚定目标,立志拿下这项关键技术,成功研发出国内首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植入式专用芯片。
据了解,人工耳蜗的基本原理是跳过毛细胞,使用植入体感应到信号,经过芯片解码,使植入耳蜗的电极阵列产生电流,将电流按频率准确地输送到与神经元频率特性位置一致的电极上。如此使声音讯号传至大脑皮质,就有听到声音的感觉,相当于换一种方式给予大脑声音信号。
因此,在传递声音信号时,芯片和编码策略十分重要。
力声特公司董事、总经理刘新东介绍,与进口的人工耳蜗相比,公司对语音处理器的编码策略深入研究,基于汉语特征,独创研发MTone和L-CIS言语编码策略,能辨别汉语四声声调,更好地保留了声音的真实性,更适合汉语人群。
除此之外,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多项技术,填补国内这一领域的技术空白。仅2024年度,就发布了《人工耳蜗调试系统》等2个团体标准,取得7项专利受理通知书(发明)、6项授权通知(发明)、6项发明授权。截至目前,力声特公司拥有知识产权130余项知识产权(不含商标),基本形成了较高的知识产权壁垒。
“作为一家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的科技创新始终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刘新东表示,由于人工耳蜗涉及电子技术、医学、听力学、生物工程、材料学等多个学科,建立“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跨学科、跨行业共同创新的应用基础研究合作必不可少。
据介绍,该公司加强与复旦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应用技术研究合作,先后与五官科医院等10余家医院、高校、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拥有8名签约外聘专家和近百名专家学者的医学专家库,集“产、学、研、医”于一体。
202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暨力声特第三届人工耳蜗植入者论坛
记者从该公司获悉,最新一代的产品是植入体和声音处理器相互配合,才能让佩戴者感知到声音。因此全行业的共同目标就是升级研发一款全植入人工耳蜗,其难度非常大。
“一些群众拒绝做人工耳蜗,就是不愿佩戴声音处理器,不想让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刘新东告诉记者,人工耳蜗产品尤其是植入体升级的时间周期非常长,这是正常的现象,而且研发的瓶颈期在不同阶段都会出现,比如第一代产品迭代升级,大家顶住压力,扩大和优化研发团队,全程紧密的跟患者和耳鼻喉科的专家交流沟通,做出专家认同,患者受益的好产品。
他们坚信,随着引进高端人才,加大科研投入,团队科技攻关能力将不断提升,未来这一目标会有新的突破。
向“科改”要动力
回顾力声特公司的发展,2010后进入技术突破阶段,随后陆续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成立上海人工耳蜗技术研究中心、评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到近3年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及“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不难发现,自主研发、持续创新是力声特公司一路走来的鲜明特点。
对此,力声特公司党支部副书记、副总经理王帆表示,作为集团公司的基层改革尖兵,力声特公司以科技为先,突出市场化改革,保持科技研发活力,在公司“00后”也可以揭榜带团队。
据介绍,力声特公司进一步畅通“上下”的渠道,职能组长实施竞争上岗,项目组长全面实施揭榜挂帅。2024年,该公司的“00后”研发人员自组创新团队,成功揭榜成为项目组组长,形成了良好的带动作用,提振了青年科技人员开拓研发的精气神,成功推动新一代植入体和声音处理器上市。
有激励也有约束,在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基础上,力声特公司全体人员签订考核责任书,做到一人一表、个人精准考核、部门分类考核,人人承接任务。薪酬坚持与企业效益和个人考核结果“双挂钩”,各级管理人员平均浮动工资占比达50%,领导班子固浮比达3:7。
与此同时,力声特公司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让人才活力竞相迸发。
王帆说,首先集团层面出台了“2115”人才计划,公司结合党建,将党管干部、党管人才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灵活运用团队引才、以才引才、并购项目引才等方式,引进急需紧缺和前沿领域高端人才,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间人才双向流动,探索实施“双聘”制度,汇聚一支专业化、高水平、有层次的科技人才队伍。
一系列改革举措取得了实效,2023年实现全年营业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近50%;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再次突破历史最高纪录,实现双超越。
记者了解到,面向未来,力声特公司将聚焦脑机接口技术,围绕“一纵一横一环产品布局”深入推进。即依托听力技术优势,以人工耳蜗为中心,拓展其他听力产品形成完整听力解决方案供应商。依托神经刺激技术,以睡眠产品为基础,延伸产品成为难治性精神类疾病治疗提供商。依托脑电采集技术、以健康监测为先导,形成人机交互、疾病预警等产品,搭建脑机技术与产品制造商。
力声特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吴涛表示,公司坚持销售一代、开发一代、研究一代的研发策略,采取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和引进创新的研发模式,不断拓展产品管线、丰富产品型号,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未来将夯实改革基础,不断探索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向科技领军企业迈进,助力集团转型发展。(记者曹婷)
———— /END/ ————
责任编辑丨程镜睿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
内容来源|国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