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名“社区医院”后,他们的日均门诊量不断增加,单日最高达1600人次。

撰文丨燕小六

距离瑞金医院直线距离不到1公里的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去年5月添了个新招牌:打浦桥社区医院。这在上海市2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是头一个。

“社区医院”,不是寻常坐落在小区周边的普通基层医疗机构。据上海市人大代表、黄浦区打浦桥社区医院院长金迎介绍,在功能定位和服务内容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预防、保健为主,重点是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而“社区医院”更侧重于提供医疗服务,包括门诊、住院、手术、基础的急救等。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关于开展社区医院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文件提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建设任务进行建设,经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评估合格后,可加挂社区医院牌子。

继打浦桥社区医院之后,上海又有1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牌社区医院。

2025年上海两会,金迎院长又带来了《关于加快上海市社区医院冠名》的建议。她表示,冠名增强了专业性和可信度,可以让居民更多地利用社区医疗资源,促进基层首诊与分级诊疗。她希望,今年上海每个区都能有一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成功,建立社区医院建设跟踪评价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居民感受度。

在打浦桥医院“上线”后,“县域和基层医声”联系了该医院院长、院办负责人等,请她们来讲述医院挂牌前后的变化。这也是在第六届“基医会”开幕前,本号做的系列探访活动之一。

(本文原发于“县域和基层医声”平台2024年6月1日,文中数据均截至原文发稿前)


图源/受访者提供

想办法全面提升技术

前文提到的《通知》,明确提出要给基层医疗机构“补齐短板”,换句话说,“社区医院”必须更像“医院”。

这也要求,至少设置5个二级学科科室,可选范围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口腔科等10个专业。至少要有医学检验科(化验室)、医学影像科、心电图室等,还要加强住院病房建设。

有分析文章指出,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基层医疗机构主要以常见病、慢性病防治为主,许多初级手术都不做了。随着“社区医院”的挂牌,这一现象要扭转过来,社区医院也要做手术。

2019年,金迎调任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她定下一系列发展目标,包括增加医疗服务内涵、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等。这不仅符合政策大方向,也受到所在街道的重点工作规划驱动,更是医院发展的必然一步。

打浦桥社区医院地处上海中心城区,周边三甲医院林立。“生病了,我随便到哪家医院都不过十几分钟。”有居民如是说。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想越来越好,整体医疗水平必须提高。在这方面,打浦桥社区医院乘上了医联体模式的“高速车”,得到大量上级医院、专家的支持。

“十四五”期间,上海要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康复中心建设,打浦桥社区是首批首家完成建设的,其康复团队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重大赛区优秀团队”。

“最初,建设方面几乎是一块空白,没有现成的样本可学。我们就四处请教。”院办负责人丁莉瑾回忆,金迎主任带领团队成员多次拜访时任上海瑞金医院康复科主任的谢青,希望合作培养社区康复团队。

一次两次三次……谢青主任被打动了。2019年7月27日,上海首个康复专科医联体成立,上海瑞金医院是主要技术和管理输出单位,打浦桥社区中心是首批试点单位。

如今,打浦桥社区医院拥有各种先进的康复器械,人才等软件配备同步到位。除康复治疗师外,医院所有全科医师均接受过康复专业培训,康复理念融入每次操作。

2024年年初,该院的健康管理门诊正式开诊。晚间时段的康复中心大厅内,有不少是来做运动康复的年轻人。

打浦桥社区医院还是“瑞金-卢湾”紧密型医联体成员单位之一,携手上海红房子妇产科医院开设母乳喂养咨询门诊,与华山医院皮肤科构建皮肤科医疗联合体。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魏氏伤科”与该院建立“腰突症专病联盟”,开设伤科门诊。魏氏伤科的第23代传人李飞跃、第24代传人奚小冰以及施荣廷、胡大佑主任经常下沉社区,带教指导基层医生,专病门诊每周都开诊。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娄鸿飞过敏性鼻炎工作室、孙珊耳鸣筛查工作室相继入驻社区医院。上海市皮肤病医院不仅垂直下沉专家,还把一些特色药膏、自制制剂下沉,在方便周边居民的同时,进一步带动社区中医皮肤专病的发展。

华东医院疼痛科主任郑拥军每个月也会到社区医院出专病门诊,疼痛介入手术排得满满的。

“我们很注重科普宣传,有一句口号是‘人人都是科普宣传员’。”丁莉瑾说,郑拥军主任能来出诊,就是看到医院科普做得好。据上海《青年报》报道,打浦桥社区医院中医科的“二十四节气中医养生”健康科普视频已坚持3年多,医院公众号每日更新,在上海同类机构中都是“绝无仅有”。

像郑拥军主任这样在上级医院不易挂到号的专家,在打浦桥社区医院还有不少。截至2023年10月,该院已与近20位来自市级医院的专家达成专病合作,为地区居民就医问诊提供了更多方便。

如何叫好又叫座?

冠名后,打浦桥社区医院的日均门诊量不断增加,单日最高达1600人次。该院现有两个病区、100张病床。大部分住院患者是多病共存的老年人、康复及部分手术病人。

“县域和基层医声”了解到,过往,基层机构大多只做延续性医疗服务。而在打浦桥社区医院,有些久治不愈的患者得到了明确诊断。其中,有一名98岁的老年女性肺部感染后进食呛咳、迟迟不见好转。上级医院诊断是肺功能受损,并转到打浦桥社区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经多学科讨论,该院全科医师团队认为,老人呛咳另有原因。“没有干湿啰音等肺部异常情况。我们现在有CT了,拍片能看到患者有一个食道裂孔疝,如果一次性大量进食,非常容易引起打嗝、恶心等症状。”打浦桥社区医院全科主任医师程天一表示。

食道裂孔疝的诊疗、康复思路有别于肺功能受损。全科医师团队给出的方案之一是,由康复治疗师每天帮助老人进行吞咽训练,指导家属掌握正确的进食方式。

“我们的医生在各个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留得住患者,那才能真正显现我们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才能推进分级诊疗的落地。”金迎表示。

有数据显示,打浦桥社区医院的职工平均年龄是37岁,是一支年轻的团队,至少需经过5年本科外加3年规范化培养后才正式入职。此后,打浦桥社区医院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职工医疗服务能力,打造自己的“专家队伍”。

比如,医院通过黄浦区“社区专科医联体”项目,与六大专科医院展开合作,送社区医生们向上进修、培养。院内不少年轻医生主动报名。上级专家下沉社区、出专病门诊时,年轻医生们常常围坐一圈,既做助手也是学生,现场“跟师”。

为从体制机制层面激发医生们力学不倦的主观能动性,医院在绩效分配上,也会向进修深造人员倾斜。

目前,打浦桥社区医院的诊疗范畴包括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有口腔科、康复科、妇科等医疗服务。

多项外科服务项目也在回归社区。“我们有一个标准化的门诊手术室,主要开展一级、二级局麻手术,包括皮脂腺囊肿、皮下脂肪瘤切除,脓肿切开引流,实施甲沟炎拔甲术等。”丁莉瑾告诉“县域和基层医声”。

该院外科医生田陶然此前供职于一所二甲医院。在他看来,不需要麻醉医生的简单手术在不同级别医院操作的效果差不多。居民就近到社区医院完成局麻手术,是方便、高效、快捷、安全的。

《新闻晨报》曾报道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居民曾多次接父母往返打浦桥社区医院看病。久而久之,逐渐年迈的父母提出要搬到医院附近居住。为此,该居民卖掉了别区的两套房子。


外科医生田陶然在出诊中

不走“地段医院”老路

截至本文发布,打浦桥社区医院已相继建成上海市首家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支持中心、上海市内首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上海市首批社区护理中心,引进先进康复设施、CT、双能X线骨密度仪等,社区药品配置不断丰富。

有居民就此联想到上海早年的“地段医院”“街道医院”。在2009年“深化医改意见”前,“地段医院”“街道医院”等陆续改名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科、医疗业务相对萎缩,慢慢形成基层机构“诊疗范围有局限”等认知。

“获得‘社区医院’的新冠名,并不只是简单增加一块牌子,也不是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回传统地段医院的老路,而是以增强医疗服务能力为抓手,强化综合健康管理,最终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金迎表示。

两者在专业度、严谨性、上下承接等方面都不同。最大的差异就是分级诊疗。社区医院是诊疗流程上的一环,与上级医院有密切的对接、合作。一旦遇到疑难杂症,社区医院会帮助病患更方便地转诊到上级医院。

2024年4月,上海二三级医院的所有类型门诊号源优先向社区开放。社区医生评估后,可以为签约患者预约早于社会面5天的专家号源。若患者病情需要尽快诊治,社区医生还可以预约未来2天的专家号源。

黄浦区还基于“社区专科医联体”项目,提出“两个朋友”医患关系新模式。也就是每个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的居民会有一个家庭医生朋友,而每个家庭医生有一些专科医生朋友。

打浦桥社区医院的医生在上级医院皮肤科、五官科等进修后,提升了医疗服务能力,还收获了熟悉的专科医生“朋友圈”,这样能形成更清晰及精准的转诊路线。

冠名“社区医院”后,包括检验、影像等专业人才、高学历医生会更愿意留在社区。打浦桥社区医院希望吸引更多上级专科医生来院合作,满足周边居民更多的专科诊疗需求。

“现在基层机构强调医防融合的理念,医疗、公卫、康复、护理都要抓。我们要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留住人才,夯实基层队伍。”打浦桥社区医院表示。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