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亲子沟通秘籍》第7章,沟通是父母最需要掌握的一项教育技能。

我们说了,影响父母跟孩子沟通的最关键因素,不是你是否掌握了正确的沟通理念、沟通技巧,其实是父母面对孩子时的心态,

为什么?

因为你的心态决定了你的本能,然后你本能又决定了你的外在行为。

当你内心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基于你的本能,你自然而然的就会表现出喜欢的语言行为;相反,如果你讨厌一个人,你也自然而然的会表现出讨厌的语言行为。

而假如说你明明讨厌一个人,却想假装喜欢他,这是很难做到的,当然,你可以去假装,但是你会在一些细枝末节中透露出你内心的真实感受,然后对方也会察觉到的。

所以你要想彻底的改变自己的语言沟通方式,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彻底的改变自己的心态。

那怎么改变心态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变不接纳为接纳。

当你能够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时候,你自然而然的就会表现出接纳的语言、接纳的行为,那孩子肯定愿意跟一个无条件接纳他们的父母沟通。

而如果你总是不接纳孩子,你自然而然的就会表现出不接纳的语言、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学习再多的语言沟通技巧也没用,因为你还是会不由自主的表现出不接纳的语言,就会继续批评否定孩子,自然也就无法建立有效的沟通。

所以我们父母要想彻底的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跟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那我们父母就必须要从根本上得到无条件接纳孩子。

那如何做到无条件接纳呢?首先我们要理解无条件接纳的概念,否则你连它的概念都不懂,又怎么用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呢?

无条件接纳的概念

在网上有一种流行的对无条件接纳的解释,就是只接纳孩子的情绪,不接纳孩子的行为。

但大家想一下,如果你只接纳孩子的情绪,却不接纳孩子行为的话,那你能够叫无条件的接纳吗?

行为难道不是孩子的一部分吗?作为孩子的一部分,你不接纳你还叫无条件接纳?这不明显就是有条件接纳吗?

所以正确的无条件接纳,应该是接纳孩子的一切,不管是孩子的情绪还是行为,父母都应该接纳。

那这里就有一个困扰很多父母的问题,就是那如果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接纳的话,那我们父母还怎么教育孩子呢?

比如说孩子的厌学沉迷手机等行为,在我们父母看来,这些行为明明是有问题的,我们父母就需要纠正孩子的这些行为,那如果我们接纳了孩子的这些行为,那我们还怎么教育他们呀?那不就等于是完全躺平了吗?

而如果我们不接纳,继续纠正孩子的这些行为,这岂不是就还是在不接纳孩子吗?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矛盾问题,也是导致很多父母无法做到无条件接纳的原因,毕竟你自己都无法从理念上解释清楚,又怎么能用这个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呢?

以往很多老师的解释就是只接纳情绪但不接纳行为,但上面我们也分析了,这种解释是完全错误的,所以你会发现用这种解释来指导自己教育行为的话,其实还是在不接纳。



那这个矛盾问题到底怎么解决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