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12月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到近日财政部的新闻发布会,频繁提到要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大力提振消费,推动增加居民收入,这确实非常罕见,也让大家对2025年养老金的涨幅充满了期待。

然而从网友的评论和反馈来看,很多人似乎更关心养老金的差距问题。大家都希望能够“提低限高”,就是养老金高的限制上涨,养老金低的多涨一点,以此来缩小差距。比如有人就建议,养老金5000元以上的就不涨了,给5000元以下的多涨一点,这样真的可行吗?

咱们先来看看网上的一些分析和观点。有人说这是不可能的,并给出了两点理由。一个是会打击参保的积极性。确实,我们的养老金遵循的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那些养老金高的人群,也是因为人家交的多,交的时间长,不是免费得来的。如果说养老金到了一定水平就不涨了,那谁还愿意多交呢?

另一个理由是,会加大养老基金的支出,影响稳定运行。毕竟养老金高的占比少,还是养老金低的占比多。如果给低的多涨,那意味着支出规模会很大,容易导致养老基金失衡。

但说实话,这两点理由在我看来是站不住脚的。咱们想想,“多缴多得,长缴多得”这个原则,是不是在办理退休那一年就体现出来了?那退休之后的时间,养老金差距没必要越拉越大吧?完全可以通过控制涨幅,来缩小差距,但现实是差距越来越大。

咱们都知道,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从2005年到2024年,实现了20连涨。咱们假设一下,2005年,一个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是500元,一个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是1300元。那经过20次的上涨后,他们的养老金分别是2370元、6164元。2005年他们的养老金只相差了800元,但到了2024年,差距扩大到了3794元。这就是基数带来的增长效应,虽然大家都是同样的涨幅,但因为基数差距太大,就会让养老金的差距逐渐扩大。



那么,现行的养老金调整方式是怎样的呢?主要就是定额调整、挂钩调整和倾斜调整。差距的拉大,主要就出现在挂钩调整上。这个调整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和缴费年限挂钩,缴费年限越长,涨的越多。另一部分是按同一个挂钩比例调整,这也会拉大差距。

那有没有地方已经在尝试缩小差距了呢?当然有,比如北京市。2023年北京市的挂钩调整方案就是,月养老金在6451元及以下的,增加50元;在6451元以上的,增加35元。这种做法,其实就是“提低限高”,对于养老金较低的人群给予了更多的涨幅,而对于养老金较高的人群则控制了涨幅,从而有助于缩小差距。

我觉得北京的做法就值得推广。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缩小养老金的差距,否则按比例调整,差距只会继续扩大。咱们不是要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吗?那我觉得养老金“提低限高”的做法就没什么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说养老金5000元以上就完全不涨,而是可以控制一下涨幅,让养老金的差距不要越来越大。

接下来,咱们就来详细聊聊这个话题,看看“提低限高”到底可不可行,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

首先咱们得承认,养老金的差距确实存在,而且有时候这个差距还挺大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距呢?原因其实有很多。

一方面,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运行是一个重要因素。咱们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两种。这两种制度的缴费标准、待遇计算方式都存在差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高,待遇也好;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则缴费标准低,待遇也相对较低。这种制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就导致了养老金的差距。

另一方面,参保条件的千差万别也是导致养老金差距的原因之一。在同一养老保险体系内,不同的缴费年限、缴费档次,都会导致养老金待遇的显著差异。比如,缴费年限长、缴费档次高的人,养老金就高;反之,则低。

再者,不同单位性质也会导致养老金差距。企业单位与机关事业单位在养老保障方面就存在显著差异。机关事业单位往往享有更高的缴费比例、更优厚的待遇计算方式以及更稳定的资金来源,从而使其退休人员在养老金待遇上占据优势。



而我们现行的养老金调整方式,主要就是定额调整、挂钩调整和倾斜调整。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

定额调整,就是给所有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统一增加相同数额的养老金。这种方式简单易行,公平性较强,能够有效缩小不同收入阶层间的差距。但它也有缺点,就是不能充分体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对于那些缴费多、缴费时间长的人来说,可能觉得有点不公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