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有原型,但情节有所演绎,请勿对号入座!)
人常说啊,老夫老妻相守一辈子,感情就跟老房子的青砖一样,看着普普通通,可比啥都结实。今儿个跟大伙说道说道咱们东关街上发生的一桩事,说实在的,我这心里头到现在想起来还直发酸。
我是王记茶馆对面开杂货铺的老刘,今年65。说起老魏头一家,那可真是有说道。他家那个四合院,就在我铺子斜对面,是条胡同最大的一处宅子。院里有棵老槐树,听街坊们说,那树啊,是清朝末年就种下的,现在都有80多年头了。
记得头一回见着老魏头,那是1965年。那时候我刚接手我爹这个铺子,才二十出头。老魏头比我大整整三十岁,那时候就是个五大三粗的壮实汉子。每天天不亮就能听见他院里劈柴的声音,咚咚响,跟打鼓似的。
魏奶奶呢,是知青下乡时跟老魏认识的。这事儿还得从老魏头年轻时说起。那会儿是1947年,老魏头在村里当民兵队长。有天晚上,他巡逻的时候碰见一个姑娘在村口的井边哭。这姑娘就是后来的魏奶奶,当时是城里下乡的知青。
这姑娘家里条件不错,爹是中学教师。可那时候,谁还能过太平日子?她爹因为在课堂上说错了话,被批斗了。她就主动申请来农村插队,说是要改造思想。可实际上啊,是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
老魏头那天晚上,二话不说,把自己的棉袄脱下来给姑娘披上。这一下啊,可就露出马脚了 - 原来他早就注意这姑娘好些日子了。每天看她担水,他就偷偷把水井的辘轳上好油,让她打水省力些。
魏奶奶后来常跟我说,她一眼就看出老魏头是个实在人。他不会说甜言蜜语,可做起事来,样样都为别人着想。就拿烧水来说,老魏头有个习惯,天天早上4点45分就起来烧第一壶水。无论刮风下雨,雷打不动。
他们成亲那天,我还记得清楚。老魏头特意去城里买了个搪瓷茶缸,蓝底白花的,那是当时最时髦的物件。魏奶奶爱极了这个茶缸,一用就是几十年。
日子就这么过着,老魏头和魏奶奶感情特别好,可从来不当着外人说体己话。要说恩爱,就是老魏头雷打不动的习惯 - 每天变着法给魏奶奶烧开水。夏天加点薄荷叶,冬天放两片生姜。这些小事,他记了一辈子。
前些日子,我发现老魏头有点不对劲。他天天往后山跑,每次都扛回来好些柴火。我寻思着他家柴火够烧一年的了,可他还在砍。院子里码得整整齐齐的柴火,都快把那棵老槐树给围住了。
街坊们都说,老魏头这是上了年纪,糊涂了。可我总觉得不对劲,就他那双眼睛,看人可清楚着呢。每回我去串门子,他都能把我孙子孙女的名字一个不落地叫出来。这样的人,会无缘无故砍那么多柴火吗?
这两天,我留意着老魏头的一举一动。发现他每天早上还是那个点起床,烧水,劈柴,跟过去几十年一模一样。可魏奶奶上个月住院了啊,现在。唉,这里头有事。
要说这事儿怪不怪,老魏头肯定知道些什么。可他为啥要这么做呢?我琢磨着,等明儿个趁他出去砍柴的工夫,得去他家院里好好转转,兴许能找到点线索。
这老槐树底下,不知道还要码多少柴火。可我总觉得,老魏头这么做,心里头一定有他的道理。毕竟,相守了七十多年的人啊,那感情,岂是咱们这些外人能看得明白的?
这几天我老在琢磨老魏头的事。说起来啊,魏奶奶住院这事儿还得从上个月说起。那天早上,我刚开门就看见120的救护车停在他家门口。一打听才知道,魏奶奶半夜上厕所的时候摔了一跤。
老魏头那天的样子,我这辈子都忘不了。平常利索的一个人,突然就慌了神。你说他这一辈子啥大风大浪没见过?文革那会儿被人贴大字报,他都能笑呵呵地照样过日子。可那天,就因为魏奶奶摔了这一跤,他手都抖得拿不稳东西。
送魏奶奶上救护车的时候,老魏头愣是忘了换鞋。脚上还蹬着他那双做了三四年的老棉鞋,在医院走廊里踢踢踏踏地跟着。护士让他去挂号,他才发现自己连钱包都没带。还是我跟着去的,帮着拿药、交钱。
要说这魏奶奶也是个要强的主。住院第二天就让老魏头回家,说家里离不开人。老魏头不肯走,魏奶奶就瞪眼睛:“你回去烧水,我这边有护士照顾。”这话说的,谁不知道这是魏奶奶心疼老魏头,怕他在医院凑合。
这一个月里头啊,老魏头天天骑着他那辆老凤凰自行车往医院跑。说是自行车,其实是1982年他们家添的第一件大件。那会儿为了买这车,老魏头可没少下力气。一连做了仨月的木工活,这才凑够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