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场合,常常看到一些人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陷入激烈的争吵,更有甚者会大打出手。
上下楼住户之间因为噪音而发生纠纷,驾驶员因为车辆轻微碰擦而吐沫横飞,家庭成员因为柴米油盐而摔碗砸锅,诸如此类的事件不仅消耗了当事人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增加了负面的心理压力。
有人知道“有理走遍天下”,所以当他们自认为正确时绝对不会退让。然而,掌握赢家思维的人清楚知道,即便握有真理也懂得适时退让,能让我们走得更远,活得更好。
这不仅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处世原则。“得理也让人”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教会我们不要执着于一时的对错,而要选择宽容和大度。
让步,有时是一种进步
让步并非软弱的表现,而是一种高明的策略。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乏一些暂时取得战争优势的统帅急不可耐地称王称帝。不懂得“谦让”,成为众多反对力量的共同敌人,结果位置不保。
封建王朝的创立者都会几次三番地拒绝下属的“好意”。他们为什么“谦让”呢?这种“谦让”是为了保全自己,等到反对力量彻底玩完,他们便“顺从”“天意”而登上宝座。
适时退让的智慧如同隐藏在玉龙喀什河的和田玉,你不知道鉴赏,它就是河床上普通的石头;你是行家里手,它可能就是价值连城的宝物。
蜀将马谡丢失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趁机率大军直奔西城,而守城的诸葛亮没有一点抵抗的军力。
兵力匮乏,只有依靠智慧一搏。手下惊慌失措,诸葛亮淡定自如。他大开城门,在城楼上焚香弹琴。表面上没有设防,就让你魏军进城。
魏蜀对抗多年,司马懿深知诸葛亮谨小慎微,从来不轻易冒险。现在城门大开,而且看似城中没有大军守卫,这不明显等着瓮中捉鳖吗?司马懿考虑再三,没有贸然进城,最终撤退了事。
诸葛亮唱了一出“空城计”,不费一兵一卒保护了西城。
守城的上策通常是主动出击,避免被敌方围困。但是诸葛亮鉴于自身劣势,转而利用对手的思维惯式,以退为进而化险为夷。
以二三千的蜀军摆开阵势对抗十多万的魏军,固然勇气可嘉,但是很难守住城池。
深思熟虑后的退让不是失去原则或目标,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赢家思维。懂得何时进与何时退,这才是解决冲突和通往成功的智慧。
让步,有时会得到更多
中国有一句格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西方有一句老话,如果有人打了你的左脸,你把右脸也伸过去。二者都在倡导宽容,在遭遇微小冲突时保持忍让。
中国多地有“三尺巷”或“六尺巷”的故事,最著名的有关清朝康熙张英。
张英的老宅在安徽桐城,邻居吴氏因院墙宽度问题与他们家发生纷争,邻里关系僵化。张英当时官居大学士,家人去信寻求他的帮助。他回信说:“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减当年秦始皇。”
宅院少了三尺地,从长远来看算得上多大的损失呢?张英的回复表达了一种谦让的精神,让人们看到他的宽广心胸。
家人们受到教诲,主动将院墙后移。张家的善举感动了吴氏,于是将院墙同样后移了三尺。紧张的氛围得到缓解,压抑的小巷变成了宽敞的大巷。
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古人化干戈为玉帛的智慧,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价值精髓。
解锁后精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