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谭嗣同,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谭继洵也算是晚清名臣。进士出身,纵横官场数十年,从一个小小的户部员外郎,一直做到了湖北巡抚,甚至还一度署理湖广总督,成为当时最具实权的地方官之一,妥妥的封疆大吏。
在父亲的荫福之下,谭嗣同的早年生活,其实就比较轻松,完全没有寒门士子的苦读压力。官二代的背景,让他从小就能有名师教导,而且还能四处游学,结交朋友,开拓阅历。
就这样,谭嗣同一直“玩儿”到了三十岁。像他这种没有生活压力,同时眼界开阔的年轻人,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愤青”。
1895年,清朝于甲午战争中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洋务运动数十年的成果毁于一旦。谭嗣同作为标准“愤青”,自然是忍不了,于是开始参与到变法救国的大潮中来,并逐渐成为维新派的核心人物。
对此,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并不支持,当儿子准备在老家办学馆,推广新学的时候,谭继洵正眼都不带瞧一下。仅仅是去帮儿子站个台,剪个彩都不愿意。还说:
“守老氏之宝,不欲为天下先。”
谭继洵之所以会有这种态度,首先是自己观念守旧,对于变法革新之类的事情,不是太赞成。别说是自己儿子谭嗣同,就算是平时一直不敢惹的张之洞,他都不会在这方面妥协。任张之洞湖广总督期间,经常想约湖北巡抚谭继洵一同上奏,推行自己的新政。结果谭继洵一律婉拒,,表示要玩儿你老张自己玩儿就行,别拉上我。
除了观念以外,谭继洵也愤慨儿子的叛逆。谭继洵和谭嗣同不一样,他是过过苦日子的,其乃是穷苦人家出身,6岁便没了父亲,而且体弱多病。好在长兄谭继升撑起了这个家,而谭继洵聪明而且勤奋,考上了进士,光宗耀祖。
谭家的荣耀来之不易,所以谭继洵在官场上,一直谨小慎微,从来不曾有逾越之举。对于儿子谭嗣同,他不求其日后能有多大作为,只求平安一生。他还给谭嗣同捐了一个江苏候补知府的官儿,不高不低,有编制、有地位、没实权,典型的混吃等死。
但是,谭嗣同可不喜欢这种生活,他要做一番事业,他要救国家于危亡,救民族于水火。所以,最终还是违背了父亲,跑到京城当起了维新派。这下父子关系,其实就闹得有些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