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长汀与江西瑞金交界处的武夷山深处,有一个名叫长汀四都西口菜坑(今名溪口村)的小山村,玉带一般的溪水和郁郁葱葱的苍山,“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徜徉在乡间绿道,青山绿水,村舍相连,烟火相望。有一幢尽显客家风情黑瓦屋依山而建,掩映在绿树丛林之中,屋顶成丁字形排开,黄泥墙、黑灰瓦、木房子、石台阶,这便是明末清初时期当地最为著名的军事将领,曾经担任过台湾军队统帅,后审时度势,顺应潮流,促使台湾与祖国大陆实现统一,后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保的刘国轩的故居。
刘国轩,字观光,1628年出生于这个小山村里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中,从小就受客家文化熏陶与山区艰苦环境的磨炼,养成了正直、果敢、坚定顽强的品格。他的家乡流传着许许多多他的传奇故事。刘国轩在这个小山村里,从小开始就并不安分种田耕地,而是天天与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研究本地的地理位置,如何排兵布阵,进退据守,成为孩子王的他还率领小伙伴们模拟作战。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一特殊的爱好,竟然真的派上了用场。就在他15岁这一年,清军入关之后战火很快就烧到了刘国轩的家乡这个小山村。乡亲们为了抗击兵匪保卫家乡,纷纷结寨,互相自保,面对贼寇之兵过来侵扰,大家根本没见过这么大的阵势,面对血腥的战场,大都慌乱不已。在这千钧一发之际,15岁的刘国轩就站出来了,他让乡亲们诈败,诱敌深入,引贼寇进入他们定好的地势险要的包围圈,伏兵四起滚石擂木,大破之。一时间他在乡亲们的心目中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当然,打了这次胜仗之后,家乡就再没有仗打了,乡亲们都认为他是当将军的材料,便动员他去从军,于是,他告别昔日要好的小伙伴,收拾为数不多的细软,翻山越岭两条腿步行到漳州,一门心思要参军。当时漳州是清军占领,他不管什么军队反正只要能当兵就行,便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军人,因为没有人脉关系,只好先从一个门卒做起,后来经过反复爬滚摸打,加之人又机灵,便晋升为漳州北门的城门楼总。虽然此时他只是一名下级军官,但结识了一名顶头上司,此时官至清军总兵的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施琅,施琅对他很欣赏,当然没怎么提拔他,一直在下级将领中苦熬出头日。
这一时期,恰好郑成功在厦门、金门建立了反清复明基地,搞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而且声势日大。刘国轩觉得自己在清军中混得很差,剃个不伦不类的阴阳头发型,官又升不上去,便萌生去意,决心要投奔郑成功。机会终于来了,1654年10月,他趁漳州总兵张世耀新近上任之机,冒着危险秘潜厦门拜会郑成功,商量归顺之事,“功大悦,令轩秘之,速归”,并约定以连珠火箭为号,里应外合。
月黑风高深夜,郑成功率部奔袭漳州,刘国轩看到号箭后,率部打开城门接应郑军,不费一兵一卒,兵不血刃一举夺取了漳州城,郑成功亲临漳州劳军,授攻打漳州立下首功的刘国轩为护卫后镇,并视为心腹。此后,他随郑成功转战江南,屡立战功。1659年,又随郑成功屯兵厦门、金门,准备收复台湾,开辟新的更大的反清复明基地。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初,刘国轩被授为收复台湾的前军大将。4月21日他随郑成功所率的2.5万大军,200余艘船舰,从金门出发,横渡波涛汹涌的海峡,直逼台湾。4月30日,郑军在台湾鹿耳门胜利登陆。接着,很快就攻占了荷军重要据点赤嵌城。郑军所到之处,受到台湾原住民和汉民的热烈欢迎,“南北路土社闻风归附者接踵而至”,“士民男女壶浆迎者塞道”。
至今,在长汀的厦蓉高速公路上有座大桥,桥上有牌:“台湾府大桥”,甚为醒目。此桥得名于一个小自然村“台湾府”。闽西山区的一个小小自然村命名为“府”,且是“台湾府”,小村静谧安详地坐落于山间盆地,盆地三面清溪环绕,汀江波光粼粼,穿村而过。“台湾府大桥”横跨汀江,岸边树木蓊郁,河滩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小块小块的菜地,一畦畦青菜绿油油地装扮着小村,充满生机。台湾府村的命名,正是收复台湾的名将刘国轩的缘故。
当年,跟随着刘国轩南征北战的闽西客家乡亲为数众多,他们与刘国轩一起浴血奋战,驻守在台湾各部。刘国轩封侯任职后,跟随他的将士们陆续衣锦还乡,将家人接往台湾居住。返乡中的将士老家人以最隆重的仪式欢迎凯旋而归的亲人,震天的鞭炮、收复台湾的英勇故事、团聚的欢声笑语响彻云霄,激动过后才知兄弟中有一房已经分家外迁,急于与亲人相见的他们立于汀江边大声疾呼,对岸的家人激动不已地隔着滔滔江水回应,见面却需爬山涉水两天以后才得如愿。翘首以待的亲人久久伫立在屋前江边,等待兄弟归来团聚,河滩上踩出一串串焦虑的脚印,期盼里夹杂着苦涩。
郑成功逝世后其子郑经嗣位。刘国轩像辅佐郑成功一样,忠心襄助郑经。他先后奉命驻守鸡笼(基隆)、半线(彰化)、半尾、龙岸、沙辘等地,在保卫海岛安全的同时,认真实行郑成功“屯田法”,提倡“寓兵于农”,要求将士“有警则荷戈以战,无警则负耒以耕”,做到按镇(郑军军事单位)分地,按地开荒,野无旷土,而军有余粮。他还动员文武官员迁家属来台经营农事,奖励种植甘蔗,发展糖业,并让新迁来的汉民向土著居民传授农业技术,帮助他们发展生产,为开发台湾、巩固郑氏政权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特别是在后来刘国轩统师大军渡海,策应清封疆大吏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的“三藩之乱”,大败清军,并一举攻占广东潮、惠两州,迫使清军主帅投降。随后,又回师福建,会同诸将先后攻占漳州、汀州、邵武、兴化等州县。
他率军四处出击,连战连捷,江东桥、祖头山等战役,攻克平和、漳平等县,进围海澄。清军特别忌惮,全力围捕刘国轩,此人太厉害了,刘国轩一看四面八方都是清军的援军,他根本不怕,利用熟悉的地形和灵活多变的战术,在水陆之间来回变换,神出鬼没,一会儿在陆地打你一棒,一会儿闪现在海上轰你一炮,打得清军头昏脑涨。
刘国轩卓越的军事才能,得到了郑氏集团的充分信任。1678年1月,被郑经封为正总督,并赐尚方宝剑,委以统帅全军重任。5月,刘国轩指挥郑军攻占海澄,俘、歼自清军提督段应举以下3万余人。接着,又连克长泰、漳平、永春、安溪、德化等地,威震东南。郑军的节节胜利,引起了清廷的极大不安。1680年,康熙在基本平定三藩叛乱后,又集中力量对付郑经和刘国轩。不久,郑军所据福建各地先后失守,刘国轩只得保护郑经退守澎湖、台湾。
郑经去世之后,其子郑克继任廷平王位,加封刘国轩为武平侯,成为台湾的军事统帅,此时,主持内政的重臣冯锡范公开主张“自立乾坤”,遭到刘国轩的坚决反对。他说:台湾是中国之土,台湾之民是中国之民,决不能“自立乾坤”,决不能把台湾从中国版图上分割出去。由于刘国轩等人的坚决反对,冯锡范的分裂阴谋才未得逞。也是在这一时期,清政府加紧了征台的步伐。尽管台湾局势难料,但身为军事主帅的刘国轩,支撑台湾的割据局面,仍亲自驻守澎湖,一面严密布防,一面日夜操练水师,以迎战攻台清军。
康熙二十三年六月十四日(1684年7月8日),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奉命攻打台湾,当时澎湖的军事防备是如何呢?根据张菼在《郑经郑克塽纪事》中,对于刘国轩如何部署澎湖防御有记述如下:到娘妈宫(马公),乘快哨巡三十六屿既(毕),城娘妈宫,外设女墙、壕堑,多置大炮,风柜尾、四角山、鸡笼屿、中心湾、虎井、桶盘屿各设炮台一,东峙、西峙、内外堑各设炮台二,八幂屿、水垵澳等有礁石、沙线,无须设守。
可见刘国轩在澎湖各岛建立了严密的岛屿联防体系,依托大炮群、女墙、壕堑,构筑了立体纵深的防线,想要从澎湖正面突破似乎并不容易。何况外围还有无数的礁石、沙线,更让战船极易触礁翻覆。刘国轩的能攻善守也得到了施琅的认可,后来施琅在其战后捷报中曾概述如下:
今年四五月知臣乘南风决计进剿。就台湾贼伙选拔精壮敢死者,及抽调草地佃丁民兵,将洋船改为战船。凡各伪文武等官所有私船尽行修整调集来澎湖。大小炮船、鸟船、赶缯船、洋船、双桅船合计两百余号。贼伙二万余众。仍将伪镇营等官兵各眷口,监羁台湾红毛、赤嵌二城,坚其死战。
刘国轩亲统倾巢之众,复来澎湖,将娘妈宫屿头上下添筑炮城二座,风柜尾炮城一座,四角山炮城一座,鸡笼山炮城一座,东西峙内一列炮台四座,西面内外堑,西屿头一列炮台四座,中心湾山头顶炮台一座。凡沿海之处,小船可以登岸者,尽行筑造短墙安置腰铳,环绕二十余里,分遣贼众死守。星罗棋布,坚如铁桶。
7月16日,施琅集中优势兵力攻打澎湖,2万多水军分三路向郑军攻击。双方激战一天,郑军大败,船舰大部分遭击沉,部将丘辉、江胜殉难。刘国轩见大势已去,只得带领残部,退回台湾。刘国轩明智地认识到:清朝统一大业已臻完成,反清复明已成历史。台湾孤悬海外,难以长久支撑。因此,力劝延平王审时度势,顺应潮流,归顺清朝。1683年8月,刘国轩在说服群僚后,即令修表归顺清朝,实现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
随后,刘国轩奉令进京,受到清朝政府的隆重接待。康熙帝褒奖他顺应大势,归顺有功,授他为天津卫总兵,委以扼守京畿门户重任。刘国轩在天津任上,兴修水利,奖励农桑,提倡文教,深受百姓爱戴。刘国轩在天津病逝,终年65岁。康熙皇帝追赠他为光禄大夫、太子少保封号,赐葬顺天府苏家口。而他的老家长汀四都溪口村的乡亲们,为他塑像,以纪念这位340年前台湾军队统帅,率部起义促进祖国统一做出贡献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