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全体知青注意,
今天下午两点,
在操场集中销毁封建残余读物!”

1978年12月,
云南边陲,
西双版纳知青农场,
广播里一大早就开始吆喝。
周卫国蹲在宿舍门口刷牙,
听到这话差点呛着。

他赶紧跑回屋,
弯腰从床底拖出一个军绿色帆布箱,
里面整整齐齐码着62本连环画。

“老周,
你还藏着那些小人书呢?”同屋的刘大军凑过来,
压低声音,
“队长昨天可说了,
谁要是私藏封建毒草,
轻则扣分,
重则延期返城。”



01

周卫国没吭声,
打开箱子,
最上面是套《三国演义》,
封面上关羽提刀立马,
绿袍飘飘。

这是他花了三年时间,
从各个知青点一本一本换来的。

有的用粮票换,
有的拿香烟换,
还有几本是帮老乡干私活挣的。

“你疯了?”刘大军急了,
“为了这些破画儿,
搭上前程值当吗?马上就能回城了!”

周卫国拿起一本::“这可不是什么破画儿。
你看看这笔触,
这构图,
都是老一辈艺术家的心血。
程十发画的《三国》,
贺友直的《山乡巨变》,
王叔晖的《西厢记》……”

“行了行了,”刘大军打断他,
“你就当个宝贝吧。
我可不想因为这玩意儿再在农场待下去。”

下午两点,
知青们陆续把“问题”读物搬到操场。

什么《红楼梦》《水浒传》,
还有不少手抄本,
堆成了小山。

队长老马站在高处,
拿着个铁皮喇叭喊:“同志们,
这都是封建糟粕,
是毒害我们思想的精神鸦片!今天,
我们要把这些东西彻底清除!”

火堆点起来了,
书页在火焰中扭曲、卷起,
化成灰烬。

知青们围成圈,
有的人脸上写着麻木,
有的人眼里闪着泪光。

周卫国站在最后排,
双拳攥得死紧。

他想起三年前,
第一次看到程十发画的《三国》时的震撼——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
每一笔都透着英雄气概。

那时候,
这些连环画是知青们唯一的精神寄托,
大家轮流传看,
看完了还要聚在一起讨论剧情。

“周卫国!”队长突然点名,
“听说你那儿还有不少小人书?”

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他。
刘大军在旁边使劲踢他的脚。

“报告队长,”周卫国挺直腰板,
“我那些都是正规出版社出的,
不是什么封建毒草。”

“正规出版社?”老马冷笑,
“《三国》《水浒》不是宣扬封建忠君思想吗?《西厢记》不是才子佳人的黄色读物吗?拿出来!”

02

周卫国咬了咬牙:“报告队长,
我已经处理了。”

“处理了?”老马狐疑地看着他,
“怎么处理的?”

“寄回老家了。”

这时,
人群里有人喊:“队长,
他撒谎!我昨天还看见他抱着那个箱子呢!”

说话的是隔壁屋的孙建国,
平时就爱打小报告。

老马脸色一沉:“搜!”

三个积极分子冲进宿舍,
翻箱倒柜。

周卫国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刘大军在他耳边小声说:“完了,
这下完了。”

十分钟后,
积极分子垂头丧气地出来:“队长,
没找到。”

“不可能!”孙建国急了,
“肯定藏起来了!”

老马盯着周卫国看了半天:“今天就到这儿。
但是周卫国,
你给我记住,
农场不是藏污纳垢的地方!”

当天夜里,
凌晨三点,
周卫国悄悄爬起来,
提着那个军绿色箱子,
摸黑走进橡胶林。

他找了块隐蔽的地方,
用铁锹挖了个深坑,
把箱子用防水油布包了三层,
小心翼翼地埋进去。

“对不起了,
兄弟们,”他对着土堆自言自语,
“等风头过去,
我一定把你们挖出来。”

第二天,
孙建国再次告发,
说看见周卫国半夜出去。

老马带人搜遍了宿舍周围,
一无所获。

但他还是宣布了处罚决定:周卫国思想觉悟不高,
延期三个月返城,
留场进行思想改造。

消息传来,
刘大军急得直跺脚:“我就说嘛,
为了几本破画儿,
值当吗?”

周卫国没说话,
心里却在想:总有一天,
人们会明白这些“破画儿”的价值。

03

1980年春天,
周卫国终于回到了上海。

三个月的“思想改造”让他瘦了一圈,
但那个军绿色箱子还是完好无损地跟着他进了家门。

新婚妻子王玉梅打开箱子一看,
脸都绿了:“就这?就为了这些小人书,
你差点回不来?”

“这可不是普通的小人书,”

周卫国一本本地拿出来,
像介绍老朋友一样,
“你看这套《红楼梦》,
是刘旦宅画的,
人物神态活灵活现。
还有这本《武松打虎》,
钱笑呆的作品,
每一个动作都……”

“行了行了,”王玉梅没好气地打断他,
“能当饭吃吗?我妈说得对,
嫁了个书呆子。”

周卫国把连环画重新装好,
放进樟木箱子里,
又买了樟脑丸防虫。

王玉梅看他这架势,
撇撇嘴:“至于吗?现在街上一毛钱能买三本呢。”

“那都是粗制滥造的,
”周卫国认真地说,
“我这些都是五六十年代的精品,
以后肯定会升值的。”

“升值?”王玉梅笑了,
“能升到哪儿去?一块钱一本?”

周卫国不跟她争辩,
每个月发工资,
他都会拿出十分之一买防潮箱、干燥剂,
把那些连环画保护得像文物一样。

1985年,
儿子周明出生。

家里地方本来就不大,
王玉梅开始抱怨那个占地方的箱子:“孩子都没地方放玩具,
你那些破书倒是住着专用房间。”

周卫国只好把箱子搬到阳台,
用防雨布盖着。

1992年,
单位分房。

领导找周卫国谈话,
话里话外暗示如果能“表示表示”,
就能优先分到三室一厅。

“听说周师傅喜欢收藏古书?”领导笑眯眯地说,
“我也是个文化人,
特别喜欢这些老物件。”

04

周卫国心里明白,
赶紧说:“领导,
我那些都是小人书,
不值钱的。”

“小人书也是文化嘛,”

领导意味深长地说,
“听说你有套完整的《三国演义》?”

最后,
周卫国没送。

结果只分到了筒子楼的一个单间,
一家三口挤在15平米的房间里。

王玉梅第一次跟他大吵:“人家老张送了两瓶茅台,
分了三室一厅!你就抱着你那些破书过日子吧!”

1995年,
七岁的周明突发高烧,
医生说要用进口药,
一支就要八百块。

那时候周卫国一个月工资才三百。

王玉梅急得直哭,
突然想起了那箱连环画。

趁周卫国上夜班,
她翻出三本品相最好的《西厢记》,
跑到古玩市场,
卖了一千二百块。

当天晚上,
周卫国下班回家,
发现箱子被动过,
立刻慌了。

数了三遍,
少了三本《西厢记》。

他冲到王玉梅面前:“书呢?我的《西厢记》呢?”

王玉梅理直气壮:“卖了!儿子的命重要还是你那几本破书重要?”

周卫国二话不说,
连夜跑到古玩市场,
挨家挨户地问。

凌晨四点,
终于在一个古董贩子那里找到了那三本书。

贩子开价两千,
他掏空了所有积蓄才赎回来。

回到家,
王玉梅坐在黑暗中,
冷冷地说:“周卫国,
你记住今天。”

05

2000年,
互联网开始普及,
连环画收藏逐渐有了市场。

一个广东古董商找上门,
开价两万块收购整箱连环画。

邻居老王劝他:“两万块啊,
够把冰箱彩电洗衣机都买全了!你那些书放着也是放着,
还不如换成钱实在。”

周卫国笑着摇头:“不卖。”

“你这人真是死脑筋,”老王恨铁不成钢,
“你不会一本本卖啊?”

周卫国还是摇头:“这些书要整套才有价值,
拆开卖就不值钱了。”

那年高考,
周明考了680分,
想报复旦新闻系。

周卫国希望他学理工:“新闻系以后不好找工作。”

周明突然爆发了:“你管过我吗?从小到大,
你眼里只有那些破连环画!同学家都有电脑了,
咱家连个像样的电视都没有!你那些破画比亲儿子的前途还重要?”

父子俩不欢而散。

最后周明还是报了新闻系,
而且故意选了外地的大学,
说是要离家越远越好。

2005年,
下岗潮席卷全国,
48岁的周卫国也没能幸免。

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王玉梅开始做钟点工补贴家用,
周卫国则到处找零工。

但他始终没有动那箱连环画的念头。

那年夏天,
央视《鉴宝》栏目来上海海选。

消息在收藏圈传开,
很多人都跃跃欲试。

老王拿着报纸找到周卫国:“这可是你的机会啊!说不定你那些小人书真值钱呢?”

周卫国心动了,
回家跟王玉梅商量。

王玉梅一听就炸了:“还嫌不够丢人?全国人民面前出洋相?”

当着周卫国的面,
她把报名表撕成了碎片。

但周卫国没死心。

他偷偷挑了两本品相最差的——一本《铁道游击队》,
封面都破了;一本《林海雪原》,
缺了最后一页——装在破书包里,
去了海选现场。

06

现场人山人海,
什么祖传玉器、名人字画都有。

周卫国的两本破连环画显得特别寒酸。

排队的人都在窃窃私语:“这年头什么人都来碰运气。”

轮到周卫国时,
年轻的工作人员看了一眼就想打发他走:“大爷,
我们这儿不收旧书。”

“等等,”一个戴眼镜的老专家走过来,
接过那本《铁道游击队》,
仔细翻看。

突然,
他激动地叫起来:“小刘,
快来看!这是贺友直的原稿!”

现场顿时安静了。

另外两个专家也围过来,
拿着放大镜研究。

“您看这个线条,
这个构图,
还有这里的签名,”老专家指给年轻人看,
“贺友直早期的作品,
非常珍贵。”

“这本《林海雪原》也是,”另一个专家说,
“虽然缺页,
但能看出是1957年的初版。”

最后,
专家组给出的估价让所有人都惊呆了:两本破连环画,
八万块。

消息很快传回了弄堂。

邻居们都涌到周家门口,
想看看那个“价值连城”的箱子。

周卫国高兴得像个孩子,
打开箱子一本本给大家介绍。

王玉梅的态度也变了,
她开始主动帮周卫国整理那些连环画,
还买了新的防潮箱。

“老周,”她试探着问,
“要不咱们卖几本?把房子装修一下?”

周卫国想了想:“卖两本吧,
就卖那两本破的。”

没想到,
第二天一早,
周卫国发现王玉梅不见了。

箱子也不见了。

桌上留了张纸条:“老周,
我已经联系好买家了,
十二万,
一次性付清。
这些钱够咱们买套两居室了。”

07

周卫国疯了一样冲出门,
在附近的茶楼里找到了王玉梅。

她正在跟一个戴金链子的中年人谈价钱。

“十五万,
不能再高了。”金链子男说。

“成交!”王玉梅正要握手,
周卫国冲过去一把抢过箱子。

“你干什么?”王玉梅急了,
“十五万啊!”

“不卖!”周卫国抱着箱子就往外跑。

金链子男在后面喊:“二十万!我出二十万!”

周卫国跑回家,
把箱子藏进车库,
自己也搬了进去。

王玉梅追到家,
隔着车库门喊:“周卫国,
你给我出来!”

没有回应。

当天晚上,
王玉梅找来锁匠,
打开车库门,
发现周卫国抱着箱子睡着了。

她站在那里看了很久,
最后放下一份文件就走了。

那是离婚协议书。

周卫国在车库住了一个月。

期间,
周明从外地赶回来劝架,
但谁也说服不了谁。

王玉梅坚持要卖掉连环画改善生活,
周卫国死活不同意。

最后,
王玉梅搬回了娘家,
离婚协议也正式生效。

老王来看周卫国,
长叹一声:“老周啊,
值得吗?为了几本书,
把家都散了。”

08

周卫国抱着箱子,
眼圈红红的:“老王,
你不懂。
这些书是有生命的,
每一本都记录着一个时代。
我要是卖了,
就等于背叛了自己的信仰。”

时间飞快,
转眼到了2015年。

这些年,
周卫国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
靠打零工维持生活。

儿子周明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
很少回家。

那箱连环画还是被他当宝贝一样供着。

随着传统文化复兴,
连环画市场彻底火了。

特别是五六十年代的精品,
价格翻了几十倍。

周卫国的收藏开始引起专业人士的注意。

那年秋天,
央视《国家宝藏》节目组找上门,
说要拍摄“民间收藏家”专题。

周卫国婉拒了出镜,
但同意让他们拍摄连环画。

节目播出后,
反响巨大。

特别是当专家介绍那套1957年版的《三国演义》时,
整个收藏界都轰动了——程十发绘制的这套书,
目前存世的完整版本不超过五套。

第二天,
各路人马蜂拥而至。

有文物贩子,
有拍卖行,
还有自称“老熟人”的陌生面孔。

最让周卫国意外的是,
当年在知青农场举报他的孙建国也来了,
还带着律师。

“老周,”孙建国皮笑肉不笑,
“当年那箱书可是咱们知青点的集体财产,
你私自带走,
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吧?”

律师推了推眼镜:“根据相关法律,
这些连环画的所有权确实存在争议。
我的当事人要求分享收益。”

09

周卫国冷笑:“集体财产?当年要烧的时候怎么不说是集体财产?”

“那是特殊时期,”孙建国强词夺理,
“现在时代不同了,
该算的账还是要算清楚。”

最后,
官司打了半年,
法院判决周卫国胜诉——连环画是他个人收集、保管的,
与集体财产无关。

2017年,
保利拍卖行的专家团队对整箱连环画进行了专业鉴定。

结果令所有人震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