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真实案件改写,所用人名皆为化名,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案件真实画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声明:作者专属原创文章,无授权转载搬运行为一律追究到底!
工地上,骆建华气得满脸通红,瞪着工头甄勇,手里攥着扳手,青筋暴起。
“你今天不给我个说法,我跟你没完!”他吼道,声音都在抖。
周围的工友听见动静,停下手里的活,围过来瞧热闹,脸上带着点担心,又有点好奇。
甄勇冷笑一声,斜眼看着他,“说法?你算啥玩意儿,敢跟我叫板?不想干就滚,有的是人抢这活!”
他一边说,一边推了骆建华一把。
“你推我干啥!”骆建华火气更大,酒劲上头,早就憋了一肚子气。
甄勇这几年克扣工钱、派重活,他忍够了。
这一下,他彻底炸了。
“你个王八蛋!”他骂着,抡起扳手就朝甄勇头上砸去。
砰的一声,甄勇倒在地上,血流了一地。
工友们吓得喊出声,有人掏手机报警,有人直接跑了。
骆建华看着地上的甄勇,酒醒了大半,知道自己闯了大祸。
“完了,完了……”他慌得腿软,扔下扳手,撒腿跑出工地,消失在夜里。
从那天起,他开始了15年的逃亡,命运也彻底变了样。
仇恨已经彻底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他知道,自己终于走出了过去的阴影,迎来了新的人生。
逃离工地后的骆建华像只惊弓之鸟,跌跌撞撞跑进夜色,连夜逃出了那个熟悉的小县城。
他不敢回头,生怕身后有警笛声追来,脑子里乱成一团,只有一个念头:跑,越远越好。
他搭上一辆夜班长途车,缩在最后一排,头埋在破旧的棉袄里,车窗外模糊的灯光晃得他心慌。
到了一个陌生的偏远县城,他下了车,找了个破旧旅馆住下。
旅馆老板斜眼打量他,扔给他一把生锈的钥匙,他没敢多说一句,低头钻进房间。
那晚,他躺在硬邦邦的床上,盯着发霉的天花板,脑子里全是甄勇倒在血泊里的画面,恐惧和懊悔像潮水一样涌上来,压得他喘不过气。
为了活下去,骆建华开始小心翼翼地融入这个陌生的地方。
他不敢用真实身份,连买包烟都得掂量半天,生怕暴露行踪。
县城不大,工作机会少,他好不容易在附近一个工地找到份活计,搬砖、和水泥,干得比谁都卖力。
工头是个满嘴脏话的中年汉子,见他老实,偶尔扔给他半包烟,算是“赏赐”。
骆建华从不敢多说话,低头干活,汗水混着泥土流进眼睛,他也不敢擦,生怕停下来会被人盯着看。
工地上的生活苦得要命,十几个人挤在一个漏风的工棚里,夏天热得像蒸笼,蚊子咬得满身包;冬天冷得手脚发麻,冻疮裂开渗着血。
他咬牙忍着,因为他知道,没这份活,他连饭都吃不上。
工棚里,工友们晚上凑在一起喝酒、吹牛,骆建华却从不掺和。
他怕说多了露馅,怕别人问起家乡、问起过去。
他总是一个人蹲在角落,啃着干硬的馒头,听着远处传来的狗吠,心里想着家里的母亲。
她现在怎么样了?
是不是还在村口张望,等他回家?
每次想到这些,他的心就像被刀子剜了一下,但他不敢联系家里,怕连累家人。
每当夜深人静,工棚里鼾声四起,他躺在木板床上,睁着眼睛,脑子里全是母亲那张慈祥的脸。
他想哭,却不敢出声,只能把脸埋在破被子里,咬紧牙关。
干了几个月,骆建华攒了点钱,但工头开始克扣工钱,理由是“活干得慢”。
他不敢争辩,怕惹麻烦,只能默默受着。
工地上的日子让他身心俱疲,他开始觉得,这个县城也不安全了。
有一天,他在街头买菜时,听到有人议论“外地逃犯”之类的话,他吓得手一抖,菜掉在地上,赶紧低头捡起来,装作没事人似的走了。
那晚,他收拾好仅有的几件衣服,趁夜色离开了这座县城,搭车去了另一个更偏远的地方。
新地方是个小工业城,空气里弥漫着刺鼻的化工味。
骆建华在一家小工厂找到份流水线的工作,每天站十几个小时,盯着机器,重复着机械的动作。
他的手因为长时间操作机器,变得又红又肿,关节痛得像针扎,但他不敢休息。
工厂里的人来来去去,没人关心他叫什么、从哪来,他也乐得清静。
流水线旁边的工友是个年轻小伙,喜欢哼歌,偶尔会递给他一瓶水,笑着说:“哥们儿,歇口气吧,别把自己整垮了。”
骆建华挤出个笑,点点头,却从不敢多聊。
他怕别人问多了,发现他连身份证都没有。
工厂的宿舍比工棚好点,但也好不到哪去。
八个人挤一间房,空气里全是汗味和烟味。
骆建华的床铺在最里面,靠近一扇漏风的窗户,晚上冷风吹得他睡不着。
他常常半夜醒来,盯着窗外的月光发呆,脑子里翻来覆去都是那晚工地上的事。
他后悔那天喝了酒,后悔没忍住火气,可后悔又有什么用?
甄勇已经死了,他也回不了头。
每次想到这,他的心就沉到谷底,觉得自己像个活死人,活着只是为了躲警察。
为了不被抓住,骆建华养成了高度警惕的习惯。
每次出门,他都会先观察周围有没有可疑的人,路过警车时,他会低头假装看手机。
集市上有人喊“抓贼”,他都会吓得心跳加速,差点拔腿就跑。
他不敢用手机上网,怕留下痕迹,连电话都不敢打,只能偶尔在路边小店买张报纸,偷偷看看有没有自己的通缉令。
报纸上的字密密麻麻,他看得心惊肉跳,总觉得下一秒就会看到自己的名字。
在小工业城待了不到一年,骆建华又因为工厂裁员丢了工作。
他没地方去,只能再次收拾行囊,换了个城市。
这次他到了一个南方小镇,靠在餐馆后厨洗盘子为生。
餐馆老板娘是个尖酸刻薄的中年女人,动不动就骂他“手脚慢”,但他从不顶嘴,低头干活,默默攒钱。
洗盘子的活累得手都泡得发白,洗洁精的味道钻进皮肤,晚上睡觉手还疼得发抖。
可他不敢抱怨,怕被辞退,只能咬牙撑着。
小镇的生活单调而压抑,骆建华每天从餐馆到出租屋,两点一线。
他租的房子是个阴暗的单间,墙角长满霉斑,蟑螂爬来爬去。
晚上,他躺在吱吱作响的木床上,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心里空得像被掏空了。
他不敢交朋友,不敢和任何人走得太近,怕哪天不小心说漏了嘴。
他的世界越来越小,只剩下工作、吃饭、睡觉,日子像一潭死水,没有一点波澜。
逃亡的日子让骆建华变得沉默寡言,眼神里没了光。
骆建华在南方小镇的餐馆洗盘子,日子像被困在无尽的循环里,每天从后厨到出租屋,生活只有汗水和疲惫。
他不敢停下来,因为一旦闲着,脑子里就会翻涌起过去的事,还有对母亲的思念,压得他喘不过气。
小镇的餐馆生意红火,盘子堆得像小山,他的手被洗洁精泡得脱皮,指甲缝里全是油污。
老板娘尖着嗓子骂他:“磨蹭啥?再慢点就滚蛋!”
他低头应了声“是”,继续埋头干活。
晚上回到出租屋,他倒在床上,盯着墙上的水渍发呆,耳边还是老板娘的骂声。
他想家,想母亲做的热乎乎的玉米粥,可那温暖的画面像隔了一辈子,遥远得摸不着。
为了省钱,骆建华吃最便宜的饭,馒头配咸菜,有时候饿得头晕也不舍得多买点菜。
出租屋的房租占了他工资的大半,剩下的钱他攒着,怕哪天又得跑路。
他不敢乱花一分钱,连件新衣服都不舍得买,身上那件破棉袄已经磨得发白,袖口裂了好几道口子。
镇上的人爱凑在一起聊闲话,他从不掺和,怕别人问东问西。
他学会了用沉默保护自己,路过集市时低着头,买东西从不讨价还价,付了钱就走。
有人开玩笑喊他“哑巴”,他也只是笑笑,不吭声。
餐馆的活干了半年,骆建华觉得身体快撑不住了。
长时间泡在水里,他的手指关节肿得老高,稍微一弯就疼得钻心。
老板娘嫌他干活慢,工资扣得越来越狠,他却不敢辞职,怕找不到下家。
有一天,后厨来了个新伙计,爱打听,问他:“老哥,你老家哪的?咋从不提家里的事?”
骆建华心头一紧,支吾着说:“老家远,没啥好说的。”
说完赶紧找借口走开。
那晚,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小镇也不安全了。
他决定再换个地方,趁没人怀疑之前离开。
骆建华收拾好行李,搭了一辆夜班车,到了一个沿海的渔镇。
渔镇空气里满是腥味,他找到一份在码头搬鱼货的活。
鱼货重得压得肩膀生疼,冰冷的海水渗进鞋子,脚趾冻得发麻。
码头工头是个黑脸汉子,脾气火爆,动不动就骂人:“动作快点!想偷懒就滚回老家!”
骆建华咬牙干着,从早到晚搬箱子,汗水和海水混在一起,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
他的腰因为长期弯着,疼得直不起来,晚上睡觉只能侧着身,稍微一动就疼得冒冷汗。
可他不敢休息,怕丢了这份来之不易的活。
码头的生活比餐馆还苦,工人们住在一间大通铺里,空气里全是鱼腥味和汗臭。
工友们晚上聚在一起抽烟喝酒,骆建华还是老样子,一个人坐在角落,默默吃着冷饭。
有人看他孤僻,嘲笑他:“这家伙是不是哑巴?一天到晚没句话!”
他低头不吭声,心里却像被针扎了。
他多想和别人一样,聊聊家常,吹吹牛,可他不敢,怕一不小心说出不该说的话。
夜里,他躺在硬邦邦的木板床上,听着海浪拍岸的声音,心里空得像被掏空了。
他想起小时候,母亲给他缝补衣服,笑着说:“华子,慢点长,衣服跟不上你!”
那时候的温暖,如今只剩回忆。
在渔镇干了快一年,骆建华的身体越来越差,腰痛得厉害,有时候搬货时疼得眼前发黑。
他去镇上的小诊所看了趟病,医生说他是劳损太严重,得好好休息。
他苦笑,哪有休息的资格?
药费花了他半个月的工资,他咬牙买了药,回去继续干活。
码头上的工友流动性大,有人干几天就走,骆建华却不敢轻易离开。
他怕换地方又得从头开始,怕新地方有更多不确定。
每次发工资,他都会留出一部分,藏在鞋底,防着哪天得跑路。
渔镇的日子让骆建华更加沉默,他几乎忘了怎么笑,脸上总是绷着。
工友们渐渐不再搭理他,他也习惯了这种孤立。
每天干完活,他会走到海边,盯着远处黑漆漆的海面发呆。
海浪一波波拍过来,像在提醒他,过去的事永远抹不掉。
他后悔那天没忍住,恨自己毁了原本的生活,可后悔没用,他只能继续躲,躲到天荒地老。
每次想到母亲,他的心就像被攥紧了。
他不知道她现在过得怎么样,是不是还在为他担心。
他想给她写封信,告诉她自己还活着,可他不敢,怕信寄出去暴露行踪。
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不起眼,骆建华留了胡子,把头发剪得乱糟糟,尽量让自己像个普通的苦力工人。
每次路过派出所,他都会绕道走,心跳得像擂鼓。
镇上有次查暂住证,他吓得躲在出租屋不敢出门,饿了一天一夜,直到风声过去才敢出去。
他不敢和任何人深交,连码头上的工友递烟,他也只是摆手拒绝。
有人看他怪,背地里议论:“这人是不是有啥见不得人的事?”
他听见了,装作没听见,心里却慌得要命。
时间一天天过去,骆建华在渔镇待了快两年,腰痛越来越严重,干活时经常得停下来喘气。
工头看他效率低,开始给他脸色看,工资也发得少了。
他知道,自己可能又得换地方了。
离开渔镇前,他在海边站了很久,看着天边泛红的云,想起母亲说过的话:“华子,啥时候累了,就回家,妈给你煮粥喝。”
他眼眶一热,赶紧低下头,怕眼泪掉下来。
他知道,家是回不去了,但他得活下去,为了母亲,他得撑着。
骆建华再次收拾行李,搭车去了另一个城市。
这次他到了一个内陆小城,在一家仓库找到份搬货的活。
仓库里阴暗潮湿,货物堆得像山,空气里全是灰尘。
他每天扛着几十斤的箱子,腰痛得像要断了一样。
仓库管理员是个瘦高个,爱挑刺,动不动就扣工钱。
骆建华不敢顶嘴,低头干活,汗水滴在地上,留下一摊摊水渍。
仓库的活比码头还累,但他没得选,只能硬扛。
晚上,他躺在宿舍的铁架床上,听着老鼠在墙角跑来跑去,心里空得像个黑洞。
他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但他知道,为了不让母亲失望,他必须继续活下去。
十五年的逃亡让骆建华身心俱疲,脸上刻满风霜,眼神早已没了光。
他在无数个城市间辗转,搬过砖、洗过盘子、扛过货,身体被磨得像台坏掉的机器,腰痛得直不起身,手指关节肿得连筷子都握不稳。
可无论多苦,他从没忘记母亲那张慈祥的脸。
每年清明,他都会在心里默默为母亲祈祷,但今年,思念像洪水一样冲垮了他的防线。
他再也忍不住,决定冒险回乡,哪怕只有一刻,也要去母亲的墓前说说话。
他知道这很危险,可他想告诉母亲,自己还活着,没让她失望。
骆建华挑了个深夜,戴上破旧的帽子,压低帽檐,搭上一辆长途车回了江西老家。
一路上,他心跳得像擂鼓,窗外的路灯晃得他眼晕。
他攥紧拳头,手心全是汗,生怕车站有人查身份证。
下了车,他避开主路,专挑小巷走,熟悉的乡间气息扑面而来,勾起无数回忆。
他想起小时候跟母亲去地里干活,母亲总会偷偷塞给他一个煮鸡蛋,笑着说:“吃饱了才有力气。”
那温暖的画面像刀子一样扎进他心里,他咬紧牙,逼自己别哭。
天还没亮,骆建华悄悄溜进村子,绕到后山的墓地。
母亲的墓碑孤零零立在杂草丛中,碑上的字迹已被风吹雨打磨得模糊。
他跪在墓前,泪水像开了闸,止不住地往下流。
“妈,我对不起您,让您操心了。”他泪流满面着诉说,“这些年我在外面过得苦,天天提心吊胆,可我一直想着您,没敢忘了您教我的话。”
他从兜里掏出一把黄纸,点燃后看着火苗跳动,嘴里念叨着:“妈,您在那边别担心,我会好好活着。”
墓地静得只剩风声,他的心却像被掏空了,空得生疼。
骆建华沉浸在悲伤中,忘了时间,直到身后传来一阵脚步声。
他吓得一激灵,以为是警察来了,赶紧站起身,准备跑。
回头一看,却是个熟悉的身影——甄勇的妻子舒兰。
舒兰穿着一件灰色旧外套,手里提着个篮子,篮子里装着祭祀用的纸钱和香。
她看到骆建华,愣住了,篮子差点掉地上。
“你……你咋回来了?”舒兰的声音发颤,眼睛里满是震惊,还有一丝慌张。
骆建华脑子一片空白,他没想到会在这遇见她,心跳得像要炸开。
他张了张嘴,想解释,却喉咙像被堵住,发不出声。
空气凝固了,两人对视着,谁也没动。
骆建华脑子里乱成一团:舒兰怎么会在这?
她是不是知道自己的事?
她会不会报警?
他攥紧拳头,手心全是冷汗。
舒兰的眼神复杂,像是害怕,又像是疑惑。
她咬了咬唇,打破沉默:“你别慌,我……我就是来上坟的。”
她声音低得像蚊子叫,指了指不远处另一块墓碑。
骆建华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心里一沉,那是甄勇的墓。
他突然觉得腿软,差点站不稳,脑子里全是那天工地上的血。
就在这时,又一阵脚步声传来,骆建华吓得差点跳起来。
他转头一看,走来的竟是父亲骆振邦。
骆振邦拄着拐杖,头发花白,背比以前更驼了。
他看到骆建华,眼睛瞪得老大,拐杖“啪”地掉在地上。
“华子?是你?”骆振邦的声音抖得厉害,像是见了鬼。
他往前走了两步,又停下,盯着骆建华,像是不敢相信。
骆建华看着父亲,满心疑惑,喉咙发干。
他想问点啥,却一个字也吐不出。
骆振邦转头看了舒兰一眼,又看看骆建华,脸上的表情从震惊变成复杂。
舒兰低着头,双手不安地攥着篮子,像是想说什么,又咽了回去。
骆建华的脑子像被雷劈了,他突然意识到,父亲和舒兰站在一起,关系好像不一般。
他的心像被什么攥紧了,愤怒和不解涌上来。
为什么父亲会跟甄勇的妻子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