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莎拉生前为正常人时的照片2005-2020年间,印度“索奁焚妻”中死亡的女性人数忧愁的新娘英国《独立报》对此事件的报道截图
预警提示:
本文极度压抑,有令人愤慨的内容和照片,可能会颠覆常人认知,请选择阅读。
1
此时此刻,就在我们隔壁,那个与我国分享着2000多公里边境线的国家,平均每小时有一个女人因嫁人而“意外”死亡。
“索奁(lian)焚妻”与“索奁虐待”
在那里,每年还有超过1000名少女,被以宗教的名义,送到寺庙里供“高等种姓”的人所享用,称为“庙妓”。
被奉献给“神”的少女
赤裸裸的压迫、肮脏的交易,无不透露着“吃人”二字。
2
头戴花环的“圣女”
印度卡纳塔克邦的一个小村子里,正在举办热闹的宗教庆典仪式。
一名14岁的少女,身着绿色镶金边纱丽、头戴黄色花环,被村民们簇拥着,赞美着。她即将成为“神”的女人,成为“圣女”。
她的父母会得到一笔来自寺庙里的钱财;她会到寺庙里协助祭祀,为村民做祈祷,唱歌跳舞。
但这些只是表面。
仪式完成的那一刻,她就将踏上地狱之路。
从此,她的身心将全部被毁。
因为完成洞房花烛夜的并不是什么“神”,而是寺庙里的僧侣或长老。
人口普查报告显示,在这个邦里,有9733名“圣女”,平均每个村里有20-30名。
印度全国妇女委员会报告显示,印度有超过40万名“圣女”,主要分布在印度安得拉邦和卡纳塔克邦。而她们的寿命,也比普通人短。
人们对这些“圣女”表面上毕恭毕敬,实际上谁都知道,她们的真正身份是“庙妓”。
作用是满足寺庙里的僧侣或婆罗门长老的“需求”,甚至一晚要服侍多位,生下来的孩子也不知道父亲是谁。
等到年老色衰的时候,就会被寺庙遗弃。
在此期间,很多生活在贫困村里的女孩是住在家里的,寺庙“召唤”的时候,就立即动身前往。
女孩的父母们就眼睁睁看着女儿受苦难吗?他们对所谓的信仰真的如此坚定吗?
怎么可能?这只是一桩桩赤裸裸的肮脏交易。
这些未满15岁的少女,大多来自达利特“贱民”家庭。
来自贫困家庭的“圣女”
贫困的父母连给她们置办嫁妆的能力都没有,而往往这种家庭的孩子会越生越多,以至于把他们抚养成人都困难。
于是,家长就会跟寺庙做交易,让女孩去做“圣女”,除了第一次能得到的一大笔钱,每个月还能从庙里领钱(来自供奉的分红)。
不过钱数却少得可怜,95%的人每月到手低于1000卢比(85元人民币)。
美其名曰的“奉献”,实际上是以宗教为名的“卖身”。
父母把女儿推进了火坑,不但能得到钱,这个家庭在“来生”还会有机会翻身,成为上等阶层。
3
“圣女”有多惨呢?
“圣女”马拉
12岁那年,美丽的少女马拉在田地里耕作,被一个寺庙里的人员看到。随即,那人找到了她的父母,要把她“奉献”给“神”。
马拉被“奉献”之后,并不是完全脱离家庭,她需要寺庙家里两头跑。
在庙里“侍奉”完后,她要回家做家务,给弟弟妹妹们做饭,打扫。
她注定一生不幸。
根据印度教规定,成为圣女,将终生不得婚嫁,也没有受教育的机会。
这代表了什么?
等她人老色衰时,就会被抛弃,更没有人娶她。
那“圣女”们的出路是什么?
正在梳洗的艾尼卡
50多岁的艾尼卡曾经是个“圣女”,在寺庙付出了大半青春。
当她没有利用价值后,就沦落到了“娼业”。在当地最大的红灯区里开了一家妓院,旗下工作者几乎都是“圣女”出身。
她们从满足一小撮高种姓人群私欲的“庙妓”,变成了服务大货车司机、小商小贩的普通“娼妓”。
这种低档妓院,收费低廉,一次的费用大约300卢比,约合26元人民币。
每个女人有一个自己的屋子,所谓的屋子,就是在床边设一道门,有客人来了,就爬上床,拉上门即可。客人想做什么事情都行。
脏乱差,每天接客无数,这里成了艾滋病滋养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四成的“退役”庙妓是艾滋病毒携带者。
信仰没有成为救赎,反而成为将人拖入地狱的引力。
就是这样,她们依旧没有违背信仰,依旧虔诚。
在接客的间隙,她们坚持祈祷。既然此生受尽折磨,她们只能祈求未来或来世的美好生活。而拉皮条的人,可能是她们的父亲、兄弟。
还有的“圣女”老去后,留在庙里退居幕后,培养新的“圣女”;有的沦落街头,成为乞丐。
年老的“圣女”展示她们特有的项链,这是在寺庙里工作过的见证
4
为什么二十一世纪了,这种丑陋的恶俗还继续存在?
废除“圣女”的提议已经诞生快一百年了,但为何难以消灭呢?
恶行的延续,根源在于大过法律的“宗教认知”以及人性的贪婪。
100年前的两位“圣女”照片
六、七世纪的印度,有一个梵语词:Devadasi。
字面意思是神的侍女。
技艺高超、有文化的女性被认为是服侍神的“神女”、“圣女”的人选。
这些女人均来自国度里最显赫的家族,甚至包括皇室公主。
很多人受过良好的教育,甚至会写诗。
她们的主要工作包括背诵经文、表演古典婆罗多舞、唱歌,在寺庙中为众神制作花环,以及保持寺庙清洁。
国王和寺庙管理部门负责给她们发工资或发土地作为补贴。当然,国王也有私心,美貌的少女能吸引更多的信徒到寺庙里来,能获取更多的捐款充实军队。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开始变味了,“圣女”们开始有了别的“用途”。
“供需”双方的诉求都发生了转变:
首先是需求方。
古印度文化中,男女之欢与宗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一种信仰体系叫:坦陀罗,它不但不拒绝尘世间的享乐,相反还要挖掘、开拓享乐时的体验。
这个体系注重这种能量和信仰,依靠它来达到获取快乐的目的。
最著名的仪式是数对男女出席的“五种享乐”,前四种分别为食用鱼、肉、酒、谷物,第五种就是大家结伴一起“运动”。
男女在极乐中融为一体,体验天人合一的境界。(可自行搜索:印度寺庙浮雕,从中一窥究竟)
为什么要“双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