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区分是谁的感受,不去背负别人的羞耻感。
羞耻感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它常常让我们感到不安、困惑甚至自我否定。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索羞耻感的来源时,会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羞耻感并非完全源于我们自己,而往往是他人无法忍受的部分投射到我们身上。一个孩子兴奋地展示自己的画作,母亲却皱眉说:“你画得乱七八糟,别人会笑话你。”
这一刻,母亲的焦虑(对“不完美”的恐惧)通过否定传递给孩子。孩子感受到的羞耻,并非来自画作本身,而是内化了母亲对“被评价”的恐慌。这种投射机制让我们误以为某些感受或行为是“羞耻的”,从而背负了本不属于自己的情感负担。学会区分是谁的感受,是缓解羞耻感的关键。
一、羞耻感的来源:他人的投射
羞耻感的形成往往始于他人的反应。当他人无法接受某些情感、行为或特质时,他们可能会将这些无法忍受的部分投射到我们身上。例如,一个对自己身体有严格要求的人,可能会将对自身身体的不满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对方的某些特征是“羞耻的”。这种投射并非恶意,而是源于他人内心的局限或未解决的矛盾。
我们之所以会内化这些投射,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倾向于默认他人的评价是正确的。尤其是在童年时期,父母、老师或同伴的评价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婴幼儿无法独立存活,为了获得照顾者的爱与保护,他们必须将父母的反应视为“真理”。当父母因自身的局限(如文化禁忌、代际创伤)否定孩子的需求时,孩子会迅速调整自己:“我的需求是错的,我必须为此羞耻。”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将他人的羞耻感内化,认为“我必须符合他人的期待,否则就会被否定”。这种默认让他人的感受占据了我们的心理空间,让我们背负了本不属于自己的情感负担。
二、区分感受:识别“外来性”的疗愈核心
要缓解羞耻感,我们需要学会区分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感受。这种区分能力是心理成长的重要标志,也是疗愈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