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12日,在成功攻占了彰武之后,国军9兵团司令官廖耀湘迎来了自南京而来的总统府参军罗泽闿,并带着这位老蒋身边的红人在彰武进行了参观。
参观过程中,廖耀湘极为得意的向罗泽闿介绍自己此次的胜利,同时还告诉罗泽闿,不要小看彰武这个小地方,拿下这里,那就相当于捏住了东北共军的“七寸”。
廖耀湘此话从何说起呢?彰武真的有这么重要吗?要弄清这一切,就得从几天前说起。
一、自以为是廖耀湘
1948年10月1日,我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完成了包围,而与此同时,国军为解锦州之危,组建了东、西两大兵团,企图以东西对进的方式,夹击东野主力于锦州城下。
不过在最开始,作为西进兵团司令官的廖耀湘,是一百个不愿意出兵锦州。
在廖耀湘看来,自己只要带着部队一出沈阳,那就是“背辽河、新开河与饶阳河三条大水侧敌行动”,百分百会遭到东野分割围歼。
但问题就在于,老蒋已经下达了命令,不出沈阳肯定是不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廖耀湘就想到了一个主意。
按照老蒋的计划,廖耀湘兵团应当在出沈阳之后,沿着北宁线疾驰南下,以最快速度抵达锦州才对,但廖耀湘在将部队带出城后,反而去了沈阳以西的新立屯,尔后又北上去了彰武。
之所以这么做,自然是有原因的,首先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廖耀湘的“小心思”。
在他看来,兵出沈阳确实存在有一定风险,但相比于这些风险,他最不想也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自己在兵出沈阳后,不仅锦州未能救下来,同时沈阳也被东野端了,届时,自己不仅无路可退,同时按照老蒋一贯的作风,那东北战局失利的主要责任,绝对会扣在自己头上。
因此,廖耀湘就必须找一个稳妥的办法,既能对上有所交差,又能保证自己进可攻退可守。
而他的计划,就是把部队带到彰武一带,在这里先等一等,看看锦州范汉杰能不能扛住、会扛几天再说。
如果范汉杰能扛住东野的进攻,那么自己顺势南下,与范汉杰前后夹击东野,这样不仅解了锦州之危,同时还交差了任务。
而如果范汉杰扛不住东野,但起码能扛一段时间后,那么就算东野拿下锦州,也已经是强弩之末,这时自己再顺势南下,就能打东野一个措手不及,说不定还能取得不错战果。
退一万步讲,若是锦州的范汉杰不堪一击,很快被东野拿下,那么自己就能在第一时间缩回沈阳。
这就是廖耀湘当时的想法和计划,主打一个万无一失,不过,这种心思自然不能说的太明白,此外,要想让老蒋同意自己先不南下而是去彰武,就必须有一个能说服他的理由。
而这个理由,廖耀湘也早有准备。
根据他得到的情报显示,彰武这个地方,是东北共军的后勤补给基地,同时,也是东野运输物资的重要补给线,拿下这里,就能切断东野的后勤补给线,而后勤补给线一旦被切断,东野肯定扛不了多久,届时,锦州之危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个理由,让老蒋无法拒绝,当然,他也没有时间和精力拒绝了,就西进兵团救援锦州这个事儿上,他已经与卫立煌、廖耀湘扯的心力交瘁,当时他唯一的想法就是,只要是去救锦州,走哪里都成。
就这样,廖耀湘在10月8日,开始集结大军。
廖耀湘的西进兵团,在当时可以说是颇有战斗力,国军五大王牌部队有两个就在该兵团(新1、新6),除此之外,还有新3军、49军、71军等部共10万人。
为了使各军更好的理解此次战斗意图,廖耀湘在部队出发前,专门进行了讲话,强调了彰武是东野后勤补给重地,并告诉所有人,这一次,一定要拿下彰武。
10月11日,在攻占了彰武外围的东野据点之后,廖耀湘的先头部队新3军抵达彰武城下,随后,新1军50师也赶到,两军会合之后,又调用了十辆坦克、五架飞机,对彰武展开了轰炸。
最终,在12日凌晨,廖耀湘成功拿下彰武。
而在廖耀湘拿下彰武之后,南京方面就立即播发了“国军进展神速、共军节节败退,占领战略要点彰武,切断共军后方补给”的消息报道,一时间,廖耀湘风头无两。
不过,问题就在这里,彰武到底是不是东野的后勤补给重地?如果是,怎么会如此轻易的被廖耀湘拿下?
二、东总的部署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彰武确实是东野的后勤补给重地。
廖耀湘在攻占了彰武之后,在此地缴获了相当可观的粮食,数量之多,以至于拿军用卡车连续往沈阳运了好多趟,着实让西进兵团的大小军官们发了一笔横财。
由此可见,这里确实是东野的后勤补给重地,不仅如此,这里还是东野用于输送物资的重要交通枢纽,当时锦州战役在即,大批的前线物资都要从彰武这里运过去。
所以,廖耀湘说拿下彰武,就掐住了东野的“七寸”这话,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并没有错,毕竟我们都知道,打仗打的就是后勤,若是后勤不到位,那前线就麻烦了。
既然如此,东野又为何让廖耀湘这么轻轻松松的拿下了彰武呢?实际上,从当时的部署来讲,彰武这个地方,是东野有意识让出来的。
廖耀湘在发兵彰武后,中间并非是没有遭遇过东野的阻击,在10月9日,东野五纵在司令员万毅的带领下,于当日清晨抵达彰武以北,并与新6军的22师和新3军的54师进行了交战。
与此同时,东野六纵(欠17师)也在彰武东北方向运动。
不过,五纵和六纵并没有与敌过于纠缠,守在彰武外围阵地的五纵13和15师,在进行了一定抗击之后随即后撤,而守在彰武县城的14师,在与敌进行了八个小时的拉锯战之后,也撤到了新开河西岸。
从这些动作之中,就能明显看出东野是有意所为,而非是因不敌廖耀湘而败退的。
之所以这么做,目的很简单,那就是诱使廖耀湘兵团继续北进,而不是转头往锦州方向快速增援。
自廖耀湘准备出沈阳开始,东野首长始终认为,其大概率会直奔锦州而来,毕竟按照常规思维来说,这是当时国军最要紧的事儿,因此廖耀湘没理由不来。
甚至,东野首长还想到了廖耀湘出沈阳后,有可能会北援长春。
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廖耀湘既没有南下救锦州,也没有北上援长春,而是想了个出彰武的计划。
不过,在得到廖耀湘要去彰武的情报之后,东野也迅速做出了反应,既然他一门心思的要去彰武,那就让他在彰武多待几天,这样的话,更利于锦州战役。
但若是想让廖耀湘在彰武多待几天,那就有必要把戏做足,不然他也不会上当。
首先,彰武既然是后勤重地,那就应当有大量的粮食,用这些粮食让廖耀湘尝到甜头,这样其才能认为自己的战术是对的。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有阻击和抵抗,但又不能阻击得太猛,不然很容易把廖耀湘吓跑。
而对于这个任务,五纵完成的极为出色。
10月9日的接触战中,五纵15师和13师在彰武以北的叶茂台与新3军打的颇为“激烈”,期间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又得而复失,这么一来,新3军打的极为起劲儿,最终看“火候”差不多了,13师和15师才奉命“败退”而走。
而在彰武县城的争夺战中,14师更是与敌拉锯八个小时,一直到当天晚上,才让敌人“获胜”进城。
这么一来,包括廖耀湘在内的西进兵团,都认为是自己的战力“强悍”才击败了东野,进而愿意停留在彰武。
三、廖耀湘的失着
让廖耀湘拿下彰武并在这里停留,自然是对锦州战役有利,但同时却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东野在锦州前线的物资补给该怎么办?
要知道,当时锦州战役已经打响,且进入到了关键阶段,大军云集在锦州城下,每天各种物资、弹药的消耗量是十分惊人的。
所以,补给线的中断,是会对战局产生严重影响的。
而廖耀湘打的就是这个主意,他觉得只要占据了彰武,那么围攻锦州的东野就会陷入补给困难的境地,拖得越久,那锦州之围自然可解。
对此,东野首长就没有预案吗?当然有,并且还不止一个。
就在廖耀湘进占彰武期间,东野首长与东北局就在考虑如何在失去彰武后,依然能保证锦州前线的物资供应。
经过商议最终决定,再开辟出两条新的通道,用来保障物资供给。
其中一条,是由内蒙古的甘旗卡,经库伦旗,再进入辽宁旧庙的运输线,这条线可以直达阜新,而另一条,则是由通辽经内蒙古的余粮堡、八仙筒、下洼,然后进入辽宁后直到北票的运输线。
这两条线,一个全长约300里,一个全长约600里,从这个距离看我们就能知道,工程量一点都不小。
而当时,东野大军主力部队基本都投入到了战场之上,同时军情紧迫,又不可能慢悠悠的修路,怎么办呢?
关键时刻,成千上万的当地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主动请缨与修路的战士们并肩战斗,他们不分昼夜忙碌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最终,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建成了了两条可供汽车行走的道路。
这一点,是廖耀湘乃至整个国军做梦都没想到的,他们在战术上绞尽脑汁却最终弄巧成拙,因为他们忽视了一点,那就是人民的力量,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