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对宋希濂而言不是一个好年头。这年4月,解放军顺利渡江,相继攻占南京、上海等地,此时此刻,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此时,蒋介石委任宋希濂为“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14军团司令员”,命令自己的这个嫡系将领守好西南,他幻想将此地作为内战的根据地,试图找到可以东山再起的突破口。
宋希濂毕业于黄埔军校,他是黄埔一期的学生,更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宋希濂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的国民党内维持着好人缘,他和每个派系的首脑都保持着一定距离,为此,他说自己是蒋介石的嫡系,而蒋介石也很欣赏宋希濂的这份智慧,一直把他当成重点培养人才。
眼下到了关键时刻,宋希濂必须要替老蒋实现他的“宏图大业”。
解放军进军西南后,立刻包围了宋希濂的部队,宋希濂决定以宜昌、沙市为江北根据地,守住长江上游。但解放军兵锋所至势如破竹,宋希濂的部队根本无法招架。
已经下野的蒋介石当然不愿意放弃最后的挣扎机会,他派蒋经国携带亲笔信慰问14军兵团高级将领,以提振士气,共渡难关。
但在这风雨飘摇之际,宋希濂也只能发出“尽人事听天命”的感慨。
11月底,宋希濂率领部队在重庆白马山与解放军作战,结果宋部队的18万人马被打得落花流水,最后18万精兵只剩下2万多人。
战斗溃败后,宋希濂企图带着残余人马赶赴乐山与胡宗南部队会合,结果就是,他们逃到哪里,解放军就追到哪里。
当宋希濂部队于19日凌晨抵达川康交界的峨边县沙坪镇大渡河畔时,疲乏到了极点,不得不休息了。
第二天上午,宋希濂下达渡河命令,并暗自庆幸没有重蹈石达开的覆辙。但他没料到的是,刚过大渡河行至北岸山脚下,就陷入了我军的包围,宋希濂部队插翅难飞,而宋希濂也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关键时刻,警卫排长袁定候夺去他的枪,就这样,宋希濂被俘虏了。
很快,宋希濂就被关押到位于重庆的战犯所。在宋希濂来之前,关押在这里的有军统西南区少将区长徐远举、四川省主席王陵基、军统西南特区少将副区长周养浩、保密局云南站少将站长沈醉等人。
由于宋希濂是蒋介石集团逃亡台湾后被俘的最后一员高级将领,因为他姓“宋”,又是个中将,导致与他有矛盾的徐远举经常讽刺他是国民党的“送终”将军。
有一次,宋希濂和原来的部下钟彬在监狱里下棋,钟彬觉得自己走错棋了要反悔重走,原则性强的宋希濂不让步,他说一是一,二是二,哪里有反悔重来一说!
两人因为这事儿吵得不可开交,他们的争论声被徐远举听见了,徐远举走到二人面前说:“什么两码子事,一码事,都是你们‘宋钟’的事!”
宋希濂显然听出徐远举话里的意思,气得他直接把棋盘给掀翻了,怒斥道:“你徐远举到底有完没完?你给我说清楚,你到底是什么意思!”
见宋希濂发怒了,为了不引起监管的注意,徐远举只好说:“不要生气,我就是开个玩笑!”
宋希濂真的是国民党的“送终”将军吗?徐远举说的是实话吗?答案是否定的,宋希濂不是国民党的“送终”将军,徐远举说的话也不真实。
关于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宋希濂在一次会议上澄清过。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在宋希濂部队和解放军对峙的关键节点,蒋经国带着蒋介石的亲笔信来给14军加油打气。蒋经国抵达战场后,宋希濂还专门和蒋经国一起分析了在川东战场上失败的几个重要原因:
首先,共产党军队实力雄厚,斗志旺盛;其次,宋希濂指挥的六个军,大多残破或新编,战斗力比共军弱很多,这就直接影响了指挥官的心态;最后,鄂西山地粮食少,官兵经常吃不饱饭,再加上当地天气比较寒冷,他们缺少厚衣服。
宋希濂说的话,蒋经国也表示认同,他当时还说,这次之所以吃了败仗,也是因为国民党20年来没有领导好军队。
由此可见,国民党军队吃败仗的原因并非都因宋希濂,徐远举说出的话还是有些严重了。当然,这也不排除徐远举是故意用这句话刺激宋希濂的。
既然宋希濂不是国民党的“送终”将军,那谁是国民党的“送终”将军呢?
这个人还真有,而他也是蒋介石的亲信。巧合的是,他和宋希濂一样同为黄埔军校一期学生。
这个人就是胡宗南。
为何这么说呢?我们要把时间线拉到发生在1949年的西昌战役。
西昌原是宁属首府,是川西南的一个重镇。西昌南临金沙江,北濒大渡河,东部有大小凉山,西部雅砻江南北环绕,境内山高谷深,地形非常复杂,西昌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早在10年前,蒋介石为控制宁属地方势力,在西昌建立了委员长行辕,派陆军中将张笃伦任行辕主任。
后来,为了控制西昌,蒋介石委任贺国光兼任西昌省主席,并将省府设在西昌。
1949年11月初,共军发起西南战役后,蒋介石经过反复分析,最终决定把西南战场的指挥中心移到西昌。
11月中上旬,蒋介石命保密局局长毛人凤派人到西昌作部署。接到指令后,毛人凤立刻行动,第二天,保密局秘书刘德文就率报务员和机要人员、侍从室特别警卫员乘坐专机飞往西昌。
12月7日,蒋介石在成都宣布:“国民政府迁设台北,并在西昌设立大本营,统率大陆陆海空军继续作战。”
为此,蒋介石任胡宗南为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兼参谋长,把大陆的军政指挥大权交给了胡宗南,并叮嘱胡宗南,要把西昌建设为“陆上之台湾”。
为了保住西昌,蒋介石在12月29日时给刚到西昌的胡宗南发去一个急电,老蒋给他下了一道死命令:固守西昌3个月,以等待国际形势变化。
结果胡宗南是怎么做的?当我军进抵西昌约15公里时,胡宗南、贺国光等人连夜仓惶乘两架伊尔24飞机向海南逃窜。
据俘虏所说,胡宗南等人出逃的飞机每架只能运输20多个人,数百名敌军官和家属蜂拥而上,挤得连机舱的门都关不上,最后只得对空鸣枪,才把抢乘的人员驱散下来,那场面要多狼狈就有多狼狈。
而胡宗南呢?他非常狡猾。他把收到的电令的前一天和月份大多出的两天都算上,在1950年3月26晚乘飞机由海南转道去台湾,潜逃前耍了很多花样,还要部属把回电蒋介石的时间写成3月27日,正好是3个月,假装完成了蒋介石交给他的任务。
当时情况是非常紧急的,如果胡宗南没有按照原定日期逃跑,那么他也很快就会成了和宋希濂等人一样的战犯,因为共军是27日早上5点解放西昌的。
胡宗南逃跑了,我军多年来呐喊的“活捉胡宗南”也成了这次战役的最大遗憾。
当国民党作为鸟兽逃散时,在共军的带领下,正确执行民族政策,很快就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增强了民族团结。显然,现在这个局面是蒋介石最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说,宋希濂给国民党“送终”是不正确的说法,宋希濂从头到尾对老蒋忠心耿耿,而且他也服从老蒋的命令,明明知道继续和共军作战的后果是死路一条,宋希濂还是“迎难而上”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他和钟彬先后被俘。
和为了保全自己逃窜别地的胡宗南相比,宋希濂反而是真的想为国民党挽回败局。
宋希濂被俘后,他和大多数国军战犯一样,有着很强的抵触情绪,抱着君子不事二主的思想,坚决不服从共产党的安排。
后来,宋希濂的同学陈赓将军得知他被关押在重庆“白公馆”时,还特意来探视他。见面后,宋希濂和陈赓足足聊了一整天。
聊了些什么?聊他们1926年分手以后20多年的风风雨雨,人生历程。两人的谈话完全是平等的,陈赓的态度让宋希濂感到亲切,仿佛自己和他回到了当年的学生时代。
临走时,陈赓对宋希濂说:“你不要有任何包袱,也不要有太多负担,多看点书,多思考一些问题。”
后来,宋希濂被集中到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在这里,他的思想得到进步,原先固执的态度也渐渐因共产党的宽大包容所瓦解。
再后来,他彻底改变了自己,终获第一批特赦。1980年,宋希濂定居美国,与二女儿宋苏元、小儿子宋锦蓉等子女团聚。
在美期间,宋希濂也继续为祖国的和平和统一事业而奔走。
1993年,宋希濂因病去世,享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