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8日凌晨时分,黄百韬在得知了第三绥靖区何、张二人已经起义的消息后,当即大吃一惊,再也没有丝毫睡意。

黄百韬行伍多年,经历大小阵仗也不计其数,而作为久经沙场之人,他太清楚伴随着何、张起义,自己的七兵团将陷入极度危险的境地之中。

而为了挽救七兵团,黄百韬第一时间去找了一个人?谁呢?正是当时驻防在碾庄的国军13兵团司令李弥。



一、黄百韬的打算

之所以找李弥,用国军的话来说就是,“拉兄弟一把”。

当时黄百韬大部刚刚渡过运河,惊魂稳定之际就传来多个坏消息,不仅有第三绥靖区的起义,还有63军也被华野堵在了运河另一侧。

种种迹象表明,华野主力正在全力向黄百韬迫近,一旦被华野追上,7兵团怕是凶多吉少。

而思来想去,黄百韬就认为,在当下的紧急情况下,目前唯一能救自己的怕是只有碾庄的李弥了,只要两军可以合兵一处,那就算华野来了也啃不动。

黄百韬的想法没错,真要李弥和他两部猥集在了一起,对华野来说还真是个问题,并且如果短时间内啃不下来,徐州国军也会派兵来救,到时候更麻烦。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当时黄百韬第一时间去找李弥还真没错,但问题就在于,李弥愿不愿意和会不会拉黄百韬一把呢?答案是当然不会。

李弥这个人,相比于同时期的其他国军将领,如黄百韬、邱清泉、张灵甫、胡琏等,李弥的表现可以说是既不突出也不算落后。

要知道,李弥手里的第8军,也算是“出身名门”的部队,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5军在成立之初时,麾下的三个师(新22师、200师和荣誉1师)中,新22师后来成了新6军的门面,200师则继承了第5军的衣钵,而荣誉1师则编入了第8军。

按理来说,既然同门师兄弟都在后来混得有模有样,那么荣誉1师也应该差不多才对,但整个淮海战役乃至解放战争中,李弥的第8军似乎并没有太过出彩的地方,甚至存在感也不强。

造成这种结果,大概率是跟李弥这个人有很大关系,好打“滑头仗”,善于保存实力就是李弥的特点,如此一来,第8军在他手里自然不会有什么比较亮眼的战绩了。

而这样的李弥,面对前来I求助的黄百韬,自然是不肯留下来帮他的。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黄百韬心急火燎的连夜来到13兵团司令部,并诚恳的请求李弥留下来拉他一把的时候,李弥反而跟黄百韬打起了太极。

李弥并没有直接拒绝黄百韬的求助,而是十分热情的接待了对方,并与黄百韬一起,“同仇敌忾”的痛骂何、张,同时,对7兵团在渡过运河期间遭受的损失,表示了深深的同情。

而黄百韬看李弥这么“理解”自己,也就不藏着掖着了,当即就表示,希望李弥留下来,两军合兵一处。

对于黄百韬这么直接要求自己留下来,李弥心里虽不高兴,但脸上却没有表现出来,同时,在沉浸了片刻后,李弥想到了一个拒绝的办法,那就是把麻烦都推到刘峙身上。

刘峙当时是徐州“剿总”司令,在得知第3绥靖区起义后,担心徐州安全的他,就随即下令让李弥赶紧把13兵团撤到徐州,而这个命令,刚好成了李弥用来拒绝黄百韬的挡箭牌。

李弥当时就说,不是兄弟不肯帮忙,实在是徐州那边催得紧,所以“爱莫能助”了。

而李弥这么说,也让黄百韬知道没办法再继续谈下去,只得匆匆告辞,并在回去之后,马上召集了各部将领,商量下一步的打算。

但在商量过程中,各将领却意见不一。



黄百韬的7兵团,一共有五个军,其中63军被华野堵在了运河以东,并最终被歼灭于窑湾一带,所以此时前来参会的,只有64军军长刘镇湘、25军军长陈士章、100军军长周志道以及44军军长王泽均。

会议开始后,主要议题是商量到底走还是留,而这其中,周志道和王泽均两人,对此没有明显看法,也就是怎么着都行,但刘镇湘和陈士章,却持有不同意见。

其中,陈士章认为,应该即刻动身马上走,带着部队往徐州狂奔,即便是走不到徐州,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而刘镇湘则提出,应该留下来,准确的说是留在碾庄。

就这个问题,两人在会上争执不下,一度吵得面红耳赤,但我们都知道,最终黄百韬是留在了碾庄,那么问题就来了,他留在碾庄的理由是什么呢?

二、碾庄有什么?

如题所言,碾庄到底有什么,值得让黄百韬留下来呢?这要说起来,就得说一说李弥留给黄百韬的“礼物”了。

在李弥撤走之前,他和他的13兵团曾长期驻扎在碾庄,而李弥向来又是一个十分注重“自身安危”的人,所以在他的苦心经营下,碾庄被改造成了一个防守严密的野战堡垒阵地。

据44军150师449团团长肖德宣后来的回忆,碾庄里面,不仅有半永久既设工事,还有大量的地堡群,之间更有交叉组成的火力网。

这还是一方面,碾庄本身也具有特殊的地势,这里位于运河西岸,由于常年河水泛滥,因为当地居民为了防止房屋被水冲塌,就在原有的地基基础上进行筑高,日积月累之下,就形成了一个个台子。

而整个碾庄,就是由星罗棋布的台子组成的。

此外,这些台子与台子中间,多为深达数米的壕沟,壕沟里或是水塘或杂草丛生,而这些地势条件,放在军事层面,那可都是值得利用的优势条件。

正是借助这些地势条件,李弥在入住碾庄后大动土木,将这里加以改造,硬是把这里打造成了一个防守严密的阵地。

除了给黄百韬留下了现成的防御工事外,李弥在离开碾庄前,因为急着走又把不少补给、辎重也留了下来,不仅如此,其一个主力团(原荣1师2团)也留在了碾庄。

既有坚固的工事,手里主力部队仍在,这就让最初抵达碾庄的64军军长刘镇湘认为,与其狼狈的跑,倒不如凭坚固守,只要打的好,说不定还能反咬华野一口。

刘镇湘的这种看法,当时并没有错,因为根据之前的战例表明,当时的华野在国军概念里,攻击力很强不假,但却尚未具备攻克野战堡垒的能力。

比如1948年7月,黄百韬部就被华野困在了帝丘店一带,当时黄百韬几乎都绝望了,但也正是其依靠着构筑的野战堡垒,堪堪挡住了华野猛攻,这才熬到了援军到来。

再往前的1947年,李弥也曾在临朐战役中,硬扛华野四个纵队的围攻,同样是野战和城防工事起到了作用。

正因如此,当时的国军不少人都有一种相同的观点,那就是华野无法在短时间内歼灭已经构筑野战防御工事的国军。

在这种观点下,刘镇湘自然就会认为,只要利用好防御工事,那完全是可以等到援军到来的。

当然,刘镇湘的看法并不能完全代表黄百韬,黄百韬虽说也认为华野尚不具备攻克野战堡垒的能力,但他之所以最终同意留在碾庄,更多的是因为发生在廖耀湘、李仙洲身上的失败案例。



三、强中更有强中手

按照时间顺序,我们先来复盘一下廖耀湘和李仙洲的惨败。

1947年2月22日,国军李仙洲集团以及其主力部队,被华野包围在了莱芜城内,经过商议,李仙洲决定在23日实施大撤退,也就是从放弃固守莱芜,然后尝试大军突围出去。

结果到23日大军出城之后,随即遭到华野的猛烈进攻。

先是华野四、七纵各一部在第一时间攻克莱芜,切断了李仙洲的退路,随后,华野一、七纵主力和四、八纵主力分别从东向西以及从西向东,对李仙洲集团进行穿插分割。

最终,李仙洲部被拦头截尾,陷入了首尾不相顾的混乱局面,而迎接他的,自然是被华野一一歼灭。

再看廖耀湘,比李仙洲更惨。

1948年10月25日,在进攻东野十纵牢牢把守的黑山防线无果之后,廖耀湘只得调转方向,试图朝着沈阳撤去。

但这一撤,队伍登时大乱,在东野各部的全力猛攻之下,廖耀湘兵团几乎乱成了一锅粥,一度陷入指挥瘫痪的境地。

而东野正是抓住这个机会,实施了大胆进攻,各部积极主动寻歼敌人,最终将廖耀湘兵团消灭在了辽西平原之上。

李仙洲和廖耀湘的例子,都让国军清晰的意识到,打野战运动战,自己绝对不是解放军的对手,而这一点,黄百韬也是深以为然。

所以,黄百韬就认为,在野战模式下乱跑,无疑是自寻死路,实际上在从新安镇出来到抵达碾庄之前,他的兵团也确实在不断损失,63军就是最好的证明。

因此,与其乱跑被华野一一歼灭,倒不如利用现成的工事进行固守,只要防御得当、火力配置合理,说不定就能打成消耗战,而拖得久了,援军也就来了。

这就是黄百韬当时的想法,正是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他最终同意留下碾庄进行固守。

但黄百韬忽视了一点,华野虽说在之前的野战攻坚中吃过亏,但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深入学习之后,研究出了克制野战堡垒的战术。

这个战术,叫做“对壕作战、步炮协同、逼近冲锋”。

在碾庄战役打响后,鉴于前期攻击进度慢,且损失较大的情况,粟裕及时调整的战略,提出了“将运动战改为村落阵地攻坚战”的思路,并要求各主攻纵队,采取“近迫作业”的办法,来突破敌人的阵地,此外,还专门要求各部,“在逐点争夺中,要集中炮火组织好步炮协同”。

改变战术后,华野很快取得了显著效果,而黄百韬幻想的凭坚固守美梦也彻底破灭。



碾庄战役,是华野“对壕作战、步炮协同、逼近冲锋”战术的成功运用,黄百韬兵团的覆灭,也验证了该战术是正确的,正因如此,这个战术在之后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淮海战役取得最终胜利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