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11日上午,卫立煌早早来到沈阳机场,廖耀湘郑庭笈等将领也在候机人群当中,飞机徐徐降落后,走下舷梯的是美军顾问团团长巴大维少将,以及随员和译员等共九人,卫总司令显得特别高兴,因为这是与南京方面讨价还价的重要筹码,可算是盼来了!
(卫总司令)
顾问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5月11日的晚上,卫立煌设宴接风后,与巴大维进行了秘密谈话;5月12日,顾问团在卫立煌和廖耀湘的陪同下,到访抚顺新编第22师的师部,观看了实弹射击和诸兵种联合演习;5月13日即飞离沈阳。
不过在卫总司令看来,邀请顾问团此行取得的成效却很大,在稍后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卫立煌得意洋洋地向高级将领们,特别通报了顾问团此行的公开目的(密谈内容不见于历史文献):
1、视察沈阳的飞机场设备和容机量;
2、准备运来十个师的美式武器装备,预计1949年初全部到位;
3、视察新1军、新3军、新6军和第207师的美械装备情况,准备将超龄轻重武器加以更换。
(郑军长)
卫立煌因此踌躇满志,督令沈阳部队囤积粮食弹药,企图在东北有所作为,根据49军军长郑庭笈的回忆,顾问团走了以后,卫立煌私下里兴奋地对他说:“十个师的装备来到就有办法了”!
也就是说,卫立煌初到东北心气挺足的,而且在得到美军顾问团的支持和许诺后,关于东北的战略方针,卫立煌还反客为主,亲飞南京把老蒋给说服了:暂不急于将沈阳主力撤往锦州,坚持长期固守长春、沈阳和锦州的计划。
然而到了6月间,习惯性变卦的“老头子”又变卦了,要求东北剿总的部队,必须立即打通沈锦铁路线,沈阳主力也须做好撤往锦州的准备,卫立煌气得吹胡子瞪眼睛,7月中旬再次飞往南京当面抗辩!
(新六军海运东北)
一、东北剿总将领集体抗命
黄埔校长看地图的水平还是有的,面对着50多万人马,困守东北三座城市的局面,自知不是长久之计,早晚被四期学生挨个收拾了,这个念头到了1948年春夏之交,变得尤为强烈,铁了心要把沈阳主力撤往锦州。
当时从沈阳到锦州的铁路和公路线,已处于经常性的中断状态,毕竟这条路线,就在冀察热辽军区部队的眼皮底下,程子华司令员咳嗽两声,道路至少中断三天,因此卫立煌的主力,想撤到锦州谈何容易?
那就得打过去,按照老蒋的意思,沈阳只留下原东北军的第53军以及第207师据守,其他所有各军,带上全部战车、炮兵、骑兵等直属部队,组成不低于20万人的“机动兵团”,在廖耀湘的指挥下,向锦州方向攻击前进。
(这个剧照有点像)
为了贯彻这一方案,老蒋首先把廖耀湘喊到了南京,要求黄埔六期的学生,认真执行这道命令。廖司令官起初乐于从命,毕竟当时的第九兵团只辖两个军,如果组建撤离沈阳的机动兵团,廖耀湘的军权更重。
卫立煌却不干了,担心廖耀湘把沈阳主力拉走,那自己坐困孤城岂非成了光杆司令?在他的强烈反对下,这个机动兵团迟迟无法成立(直到辽沈战役打响,才组建了缩水版的“西进兵团”),对于卫总司令的抗命,老蒋火冒三丈。
于是在7月中旬之前,东北剿总副总司令梁华盛、参谋长赵家骧、第6军军长罗又伦等人,先后被召到南京,老蒋当面软硬兼施,要求他们执行命令,这帮人纷纷表示,谁带兵出沈阳谁就得被灭掉,谁冒头谁是傻子。
最高军事长官的命令,整个东北剿总从上到下,除廖耀湘一人态度模棱两可外,其他居然全部反对,这种军令模式也是醉了。尤其是总司令带头不从,老蒋更是气急败坏,估计又得像1934年背后骂白崇禧那样:这真是外国的军队了!
无奈之下,老蒋决定另起炉灶,将范汉杰的担任司令官的“冀热辽边区司令部”,由秦皇岛移驻关外,同时从山东抽调第9军和第54军予以加强,自西南向东北实施攻击,打通沈锦线,进而接应沈阳主力撤出。
1948年7月20日,卫立煌奉召飞往南京,这回主要争论的,是范汉杰所部怎么使用的问题,先吃饭再吵架,吵完了再吃饭,卫立煌虽然软硬不吃,可是他忘记了,范汉杰那可是黄埔一期的嫡系,知道到底该听谁的。
二、卫立煌的秘密方案被否决
早在1948年2月间,范汉杰以陆军副总司令的身份,调任冀热辽边区司令官,司令部驻秦皇岛。这个作战单位的辖区,从关内的冀东一直延伸到关内的锦州,属于东北和华北两大战区的结合部,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辖区几乎超过了明末的“关宁防线”,包括锦州、锦西、绥中、山海关等城市,以及葫芦岛和秦皇岛两个重要军港,节制总兵力超过15万人,理论上说,截至1948年7月,该司令部隶属于“东北剿总”和“华北剿总”的双重指挥。
而实际上,卫立煌和傅作义都不能真正掌控,鉴于卫立煌和东北诸将,都不愿意打通沈锦线撤出来,老蒋特别任命范汉杰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率主力出关专门执行这一任务,牵制和分权的意味很浓,卫立煌心里明镜似的。
(范副总司令)
既然这个事拦不住,卫立煌只能退而求其次,在范汉杰司令部的驻地问题上,与老蒋爆发了激烈的争执,后者属意将指挥所设于锦州,这样可以遏制整个辽西走廊,还能随时出兵打通沈锦线,接应沈阳主力撤退。
卫立煌对于南撤锦州,从来就不抱什么希望,坚持要将范汉杰的指挥所设于葫芦岛,理由是背靠港口,既可以获得充足的补给,也能实现进退自如,一旦形势不妙,登船即可逃跑,不致被解放军全部围歼。
如果卫立煌的方案通过,还真是比较麻烦,那么辽沈战役打响后,东北野战军即便攻克锦州,也只能封闭长春和沈阳之敌,范汉杰的主力却能依托港口顽抗,实在顶不住就从海路出逃,战役结果必然大打折扣。
事实上,隶属于范汉杰指挥的阙汉骞部四个师,以及葫芦岛港的守备部队,总数不低于6万人的敌军(不计入东进兵团其他部队),最后确实从东北逃掉了,卫立煌的军事眼光,肯定不是菜鸡水平。
(大军南下)
卫立煌这个方案是秘密而确实的,根据廖耀湘的回忆,卫立煌事后对他说:“(范汉杰)指挥所我主张设葫芦岛,蒋主张必须设在锦州,后来我要范移驻葫芦岛,范也是听蒋的指示,不理我的意见”。
站在纯军事角度,该方案也更合理,因为葫芦岛、锦西距离锦州,只有不足百里,范汉杰以主力控制港口和锦西,既能兼顾锦州,还能保持自身的机动,很类似于平津战役中,塘沽和天津之间的部署关系。
刘亚楼指挥34万大军,虽全歼了天津的13万守敌,却无法完成对塘沽的合围,最终有5万多敌军,还是通过海路逃跑了。而辽沈战役打响锦州被围后,杜聿明的指挥所还是设在了葫芦岛,佐证了这一点。
如果“卫案”得以实施,范汉杰果真率指挥所驻于葫芦岛,几乎可以预见,大概率不会出现在辽沈战役的被俘将领名单之中,逃出东北战场的部队也会更多,那为什么这个方案,最终遭到否决了呢?
(几个城市的位置)
三、范汉杰终于逃不掉了
归根到底,还是老蒋对卫立煌的不放心和不满意,尤其是卫立煌的“挟洋自重”,以及抗命不撤锦州等举动,让老蒋萌生了换马之心,费尽心机也要物色一个,能够认真执行命令的将领,来掌握东北的军权。
在风雨飘摇的1948年,硬性撤换掉卫总司令职务,显然是不合适的,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况且也没有其他可以接替的人选,因此老蒋的目标,是要选择一位亲信将领,能完成沈阳主力撤到锦州的任务,尽量挽救一部分精锐。
最初属意的人选,是戴眼镜的廖耀湘,但是廖司令官对于出沈阳奔锦州,始终瞻前顾后缺乏勇气,逐渐跟卫立煌穿起一条裤子,主张继续固守沈阳;后面属意的,则是留胡子的范汉杰,总之把卫立煌晾在了一边。
(猛攻锦州)
既然范汉杰的中心任务,是要把沈阳主力接到锦州,那么指挥所置于葫芦岛,明显就不合适了,于是在老蒋的强令之下,范汉杰被任命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除加强锦、葫地区的防守外,还要相机打通沈锦交通线。
关于这段历史,范汉杰后来回忆说:“南京熟悉内幕的人说,蒋原拟要廖耀湘将沈阳主力带到锦州,即将东北军权给廖,以后见廖受卫的牵制,不能执行蒋的命令,又拟以我打通沈锦线,撤出东北主力,将权力交给我”。
换句话说,东北复杂的人事关系,严重拖延了蒋军的战略部署安排,又造成缺乏统一的指挥,尤其是卫立煌关于重兵置于葫芦岛的建议,也因为老蒋不可告人的想法,最终遭到否决,而时间已在勾心斗角中飞逝。
(占领东北剿总)
在此期间,西柏坡和哈尔滨双城之间的电文讨论,也进入最关键的时刻,经过毛主席的开导和鼓励,差不多就在范汉杰任命下达的同一时间,东野首长确立了南下攻克锦州,以及“将卫立煌全军就地歼灭”的决心!
范汉杰在秦皇岛呆的好好的,对东北的军事形势本就绝望,是故拖着不肯上任,又去杭州又回广东,忍无可忍的老蒋,于8月19日在南京紧急召见,范汉杰又当面提出辞职,老蒋大怒:“你们不干,我又怎么办”?
最后还限令二十天之内,必须回到防地去,范汉杰无奈,只能于8月底飞到锦州就职,还没等彻底熟悉情况,也来不及研究如何打通沈锦线的问题,1948年9月12日起,东北野战军突然兵临城下,打上门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