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侣一方与孩子过度亲密,另一方感到被排除在关系之外。

在许多家庭中,伴侣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平衡常常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话题。当一方伴侣与孩子过度亲密,另一方则感到被排除在关系之外时,这种现象不仅会对家庭的和谐造成影响,还可能对伴侣关系产生深远的负面作用。当一位母亲抱着孩子温柔地说“妈妈永远最爱你”时,或许她未曾意识到,这句充满爱意的话语可能正在伴侣心中划下一道隐形的裂痕。本文将从心理动力学和客体关系理论的视角,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并为读者提供实用的建议,帮助家庭成员重新建立健康、平衡的关系。

过度亲密的背后:心理动力学的视角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看,伴侣一方与孩子过度亲密可能源于其自身未满足的情感需求。这种需要可能与其童年经历有关,例如缺乏父母的关注或安全感。成年后,这种未完成的情感需求可能通过与孩子的关系得到满足,进而形成一种过度依赖的关系模式。



此外,这种现象还可能与俄狄浦斯情结的延续有关。伴侣一方可能潜意识中将孩子视为某种理想化的关系的替代物,甚至可能通过孩子来间接满足对另一方的需求。这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帮助伴侣一方避免直接面对伴侣关系中的冲突或未解决的情感问题。

被排除在关系之外:客体关系理论的视角

站在客体关系理论的角度,被排除在关系之外的体验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深刻的情感创伤。这种体验可能让伴侣感到自己的存在价值被忽视,甚至产生无助和孤独的情绪。以下是被排除感可能带来的几种具体心理影响:

自我价值感的失落

当一方伴侣过度投入与孩子的关系中,另一方可能会感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被弱化,进而产生自我价值感的失落。这种感觉可能扩展到伴侣关系中,让人感到自己不再是伴侣生活中的核心。被排斥者会将自己体验为“坏客体”——伴侣与孩子形成的亲密联盟像一面镜子,照出他的无能与多余。这种感受可能唤醒早年未被满足的依恋创伤(如童年被父母忽视),形成“我注定会被抛弃”的投射性认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