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侣很无趣、不懂浪漫?原来背后是象征化功能的缺失。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在婚恋关系中遇到了一种令人困扰的问题:伴侣看似表达爱意,却总是显得“无趣”或“不懂浪漫”。表面上来看,这可能被认为是伴侣“不够用心”或“不够体贴”,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更深层的心智特质——象征化功能的缺失。他们被困在“等同模式”中,无法将具体事物转化为情感意义的载体。于是,玫瑰只是植物,礼物只是商品,而关系也沦为一场冰冷的“等价交换”。

什么是象征化能力?

象征化能力是指个体将具体事物赋予抽象意义的能力。简单来说,它是将事情从字面意义上升到象征意义的能力。例如,送一朵花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更是一种象征意义的表达——它可能代表着爱意、关怀或特别的情感。一个人拥有良好的象征化能力,能够理解并创造这些象征意义,从而在关系中增添深度和浪漫。



然而,并非每个人都具备这样的能力。普通人眼中,玫瑰是花;但在象征化视角下,它可以是“爱意”“愧疚”或“思念”。一句“晚安”可以是敷衍,也可以被解读为“我在乎你的情绪”。有些人更倾向于以字面化的方式看待世界,这种心智模式被称为“等同模式”。

什么是等同模式?

“等同模式”是指个体在理解事物时,倾向于将符号、行为或语言等同于其字面意义,而忽略其背后的象征意义。例如,当一个人收到一束花时,处于等同模式的人可能只会想到“这是一束花”,而不会去联想到“这是一份心意”或“这代表了对方的爱意”。他们往往难以感受到行为背后隐藏的情感意义,也难以用象征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种模式并非一种“错误”,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认知倾向。它可能受到遗传、成长环境或早期教育的影响。对于那些处于等同模式的人来说,理解象征意义并非不可能的,但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