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众生皆具如来藏,迷时为凡悟即佛"——然而这句经中常见的话,却是佛法最大的误解之一。雪山苦修六年的悉达多,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破晓顿悟的那一刻,看到的并非仅是自性清净。世尊曾在鹿野苑中对满座弟子惊叹道:"众人以为见性即是解脱,此乃方便说,非究竟义!"后世多少禅者自诩明心见性,却仍在生死海中浮沉。那么,这如来藏的秘密究竟是什么?为何见性之后还有更深一重境界?
精舍外,金色的阳光透过菩提树叶间的缝隙洒落一地斑驳。树下,佛陀端坐莲台,周围是神情专注的弟子们。




"大师兄,我听说你昨夜禅定中有所悟?"阿难轻声对身旁的迦叶说道。
摩诃迦叶双目微闭,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喜悦:"不瞒你说,昨夜坐禅至三更,忽然心中豁然开朗,一切妄念顿消,心如明镜。我想,这大概就是经中所说的'明心见性'吧。"
阿难正要恭喜,却见迦叶已起身,向佛陀合掌行礼:"世尊,弟子昨夜禅定中,似有所悟。心中妄念消散,自性清明,不知是否已得解脱?"
林间一片寂静,连鸟儿也停止了鸣叫,仿佛都在等待佛陀的回答。佛陀微笑着看着迦叶,眼中满是慈悲:"善哉,迦叶。汝确已见性,这在修行路上是极为难得的。然而,见性只是解脱道上的一个阶段,非为究竟。"
迦叶的脸上浮现出困惑:"世尊,《金刚经》中不是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弟子已能透过现象见本质,为何还未得究竟解脱?"
佛陀拈起一片从树上飘落的菩提叶,放在掌心:"迦叶,汝见此叶乎?"
"见。"




"汝真见此叶乎?"
迦叶略一沉思:"弟子见到的是叶的形色,是心所感知的影像。"
"善哉。那汝见自心乎?"
迦叶自信地回答:"见。心如明镜,清净无染。"
佛陀点头:"汝确已见自性清净,破除我执,这是难能可贵的。但汝可知,见性只是通往如来藏的门户,并非如来藏本身?"
"如来藏?"迦叶和在座的许多比丘都显出困惑的神情。
此时,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老忍不住插话:"世尊,弟子跟随您已四十载,一直以为见性就是究竟解脱。如今听您一说,难道我们都错了吗?"
佛陀目光深邃地看着这位老比丘:"尊者,汝已破除我执,但可曾破除法执?汝可知万法皆空,即便是'空'本身也是不可得的?"
长老哑口无言,额头沁出汗珠。




《大般若经》有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陀徐徐道来:"众生见性后,常以为已得究竟。殊不知,见性只是见到了心的清净,而如来藏的真实义,远比这深奥千万倍。"
广场边的优钵罗花开得正艳,佛陀指着花丛道:"此花美丽,但终会凋零。众生见性后,往往执着这清净的觉知,如同执着花的美丽,不知这仍是生灭法,不是究竟。"
一旁的舍利弗问道:"世尊,《楞伽经》中提到如来藏是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与见性有何不同?"
佛陀微微一笑:"善问。《楞伽经》确实提到如来藏,但许多人只得其字面,未解其真义。见性如发现矿藏,知有金存在;通达如来藏,则是提炼出纯金,了知金的本质。"
须菩提忽然问道:"世尊,如果见性不是终点,那通达如来藏的方法是什么?要修什么法门才能到达那一种境界?"
佛陀望向远方的雪山,仿佛在回忆自己苦修的六年:"此法甚深,非一言可尽。我当为汝等举一譬喻:譬如人在暗室中点燃一盏灯,室内顿时光明。见性如点灯,破除黑暗;而通达如来藏,则是了知光明、黑暗皆为缘起,不着两边,契入中道。"
摩诃迦叶似有所悟,又觉未能彻底明了,恭敬地问道:"世尊,请详细开示如来藏的真实义,好让我们这些愚钝的弟子能够明了。"
佛陀目光如电,声音庄严而清晰:"迦叶,如来藏非言语所能表达,唯有证得者方能了知。今日因汝等至诚恳切,我当略说一二。"
佛陀手掐莲华印,身后浮现七彩光晕:"如来藏乃一切众生本具,却被尘垢所遮。见性虽破我执,见到自心清净,但这只是拨开云雾见月的开始。真正的解脱,在于见月后不执于见,了知能见之心与所见之月,皆如幻化。"
迦叶俯首:"世尊,见性之后的那种境界,究竟是何模样?"
佛陀双目微闭,周身似有金光流转:"吾将为汝揭示如来藏最深妙的秘密——那超越一切二元对立、不落有无、真妄一如的究竟解脱境界。此境界中,生死涅槃如梦幻泡影,众生与佛再无分别。"
众比丘屏息凝神,等待佛陀揭开这终极智慧的面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