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世尊,为何贪欲独列五毒之首?"一位年轻比丘在祇园精舍恭敬问道。
释迦牟尼佛轻捻一朵莲花,微微一笑:"正如此莲,出淤泥而不染。众生心性本净,唯贪欲如墨,一滴入水,便浑浊难清。万法皆空,唯有贪欲能牵引众生,循环往复于六道之中。"
这番教诲,记载于《杂阿含经》中,千百年来指引着无数修行者。
然而,当菩提达摩越过万里雪山,来到东土,他发现了更为震撼的真相——贪欲对灵性的污染远超想象,它如同附骨之疽,渗透心识最深处,使众生在无明中挣扎却不自知。




嵩山巍峨,晨曦微露。少林寺外一棵古松下,一位身形清瘦的僧人静坐于青石之上,神情凝重。
他名慧可,俗姓姬,本为北齐邺城名儒,却在壮年时弃笔从文,投入佛门。他拜访名山古刹,遍访高僧,却总觉所得不过皮毛,未触本源。
直到闻听东土来了一位菩提达摩大师,传说此人乃佛陀在天竺的第二十八代法脉传人,持佛祖亲传心印。慧可欣喜若狂,不远千里来到少林,却见祖师闭门谢客,面壁而坐。他不敢贸然打扰,便在寺外守候。
这一守,便是整整四十九日。
第四十九天,天降大雪,寒风刺骨。慧可看着身旁积雪渐深,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决绝。他从怀中取出一柄短刀,一刀斩下自己左臂,鲜血染红了洁白雪地。
"弟子慧可,舍身求法,只求师父开示:如何安顿这不安之心?"
寺门缓缓打开,一位高大僧人的身影出现——正是达摩祖师。他面容古铜,眉目如炬,看着雪中的慧可:"将汝不安之心拿来,吾为汝安。"
慧可闻言一怔,低头沉思良久,抬头答道:"弟子寻心遍寻,了不可得。"
达摩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吾已为汝安心竟。"
这句话如同当头棒喝,慧可刹那间豁然开朗。达摩将他带入寺中疗伤,自此,慧可成为达摩在东土的第一位传法弟子。
伤势痊愈后,慧可随侍在祖师身旁,潜心修行。一日,两人在寺后菜园劳作,达摩指着一旁的水桶:"取水来。"




慧可恭敬地捧来清水。达摩将水桶放在两人之间:"汝看此水,清澈见底,映照万物。然若搅动,则浊浪翻滚,不见本来。心亦如是。本自清净,能映万法。但为外境所动,则妄念丛生,不见本性。"
这时,一位锦衣华服的中年男子来到寺中,恭敬施礼:"弟子韦恒,京城商贾。闻达摩大师道行高深,特来求教。"他从怀中取出一个锦囊,恭敬地呈上:"些许薄礼,望大师笑纳。"
慧可接过一看,只见锦囊中装满了珍珠宝石,价值连城。达摩面色不变:"佛法无价,非财物可换。汝既诚心求法,且说有何疑问?"
韦恒收回锦囊,行了一礼:"弟子经商多年,家财万贯,但总觉心中空虚,不得安宁。家中金银堆积如山,却仍担忧贫穷;府邸占地数亩,却仍嫌不够宽敞;妻妾成群,却仍眼馋他人佳丽。此心贪婪,无有止境,实在苦恼。"
达摩指向佛像:"佛陀舍弃王位,断除欲望,方得大自在。汝贪恋世间享乐,又怎能得解脱?"
达摩又对慧可说:"世间欲望,表面甜美,实则藏钩。众生为欲所困,如鱼吞钩,终成他食。"
他拿起一盏油灯,放在两人之间:"汝观此灯,火光清净、明亮。若滴入一滴水,会如何?"
慧可答道:"火光必定闪烁不定。"




"正是。心如灯火,贪欲如水滴,一入心灯,心光即乱。《楞严经》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修行之人,首要明心见性,心若不定,何以见性?"
达摩继续道:"贪欲更似大树之虫,从内蛀空树心。表面无异,实则伤根。外相纵然如何高大,终将倾覆。"
寺外传来一阵悠扬的笛声,引得慧可不由自主地侧耳倾听。
达摩看穿弟子心思:"声色本无扰乱之力,扰乱之力在心。心若执著,一丝风动即可惊心;心若不执,雷霆轰顶亦如不闻。"
慧可恭敬地问:"弟子明白贪欲有害,但面对诱惑时,常难自控,该如何对治?"
达摩微微一笑:"人皆知爱财,不知财多害己;爱色,不知色为祸首;爱名,不知名为枷锁。古德云:'解铃还须系铃人。'念起即觉,觉即放下。久而久之,自然清净。"
静室内,香烛燃尽,月光透过窗棂洒落在地面上。达摩祖师的目光如炬,看着慧可,忽然话锋一转:"你已修行多年,可知为何即使那些精进不辍、持戒如冰的高僧,也常在一瞬间毁于贪欲?"
慧可心中一震,低声道:"弟子不解,请师父开示。"
达摩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有一事,乃历代祖师秘而不宣,今日对你道来。贪欲之毒,非表相可见,亦非寻常方法可断。它如影随形,缠绕灵魂深处,即使明心见性者,也难以完全超脱。"
达摩站起身,月光下他的影子拉得极长:"世间修行者,十有八九困于此关。他们以为断除物欲即可成道,殊不知,欲望对灵性的污染远超想象,它如同渗入骨髓的墨汁,即使经历千年洗涤,仍难褪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