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和一个朋友吃饭,她家儿子在国外读博,牛得很,朋友圈一发全是点赞、羡慕、夸奖和流口水,都说她教孩子教得很棒。

但她跟我吃饭时候说的话,让我一下子沉默了。

她说:“我儿子现在特别有出息,就是他已经不属于我了。”

她不是情绪化,更不是作妖,她说有一天她摔了一跤,胳膊骨折,手机不小心掉地上;

她坐在地上,一个人哭了半个小时,最后还是小区保安帮她叫了救护车。



她儿子呢?

半夜才给她回的信息,倒不是故意不回,而是她的白天儿子那边正是晚上,在休息。

那顿饭吃完,让人百感交集,很长时间以来,“虎妈”教育在中国很流行,孩子从小就学英文读奥数,兴趣班恨不得排满周末。

大部分家长觉得孩子再苦也是值得的,人生起点要拉高嘛。

但现在,虎妈教育给现实泼了一盆冷水——把孩子托举得越高,最后他就会离你越远。

孩子有出息了,第一件事就是离开父母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代间情感债务”。简单说就是,亲子之间不是天然就有亲密无间的感情。

孩子小时候依赖你,所以你会觉得亲。但等他们羽翼丰满,他们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后,那种依赖感就会慢慢削弱,甚至消失。



我认识一个挺典型的女孩,她叫赵静美,25岁,浙江人,她爸妈当年把她送到加拿大读大学,房子车子都置办好。

结果她毕业后直接在那边结婚生娃了,十年都没回过国。她爸妈在老家生病住院,还是她表姐照顾的。

她倒也不是不孝,钱每个月都有打。

但她说得特别直接:“我回来一趟,要耽误工作,还得买机票、请假,太折腾了。”

她父母其实挺不服气的,当初砸锅卖铁把她送出去,就是盼着老来能靠得住,但现实就是,你把她送得越远,她就离你越远。

你希望孩子飞黄腾达,可她真的飞起来的时候,首先离开的就是你。

鸡娃式教育,养出不懂感恩的孩子

可能很多家长会说:不对啊,那也有孝顺的孩子啊。

没错,有,但你去问问,那些真正对父母好、愿意陪在父母身边的,大多都不是从小被鸡出来的孩子;

反而是那些家里没那么焦虑、父母没那么强管控的孩子,长大以后反而会多照顾父母一些。



为什么?别说孩子了,任何人都是这样:你给的多了,他就觉得理所应当。

鸡娃也是这个逻辑。

你越是从小事事替孩子打理好,安排得明明白白,他越习惯了那种“我是中心”的状态。

最后等父母年纪大了,孩子不来陪你就很正常,因为他从来没学过照顾别人,怎么会懂得照顾你?

当然,这和我们社会的整体价值观也有联系,我们以前信的都是:望子成龙、人往高处走,甚至还信儿女是父母的保险。

但现在的社会早变了,亲情正在被地理距离、职业路径、生活节奏,一点点磨掉边角。

前几年,杭州一个82岁的老太太,住院前立了遗嘱,把房子给了外甥女,不给自己亲儿子女儿。

原因很简单,她说:“生病住院,孩子一个都不来看我,是外甥女轮流陪我挂号、吃药。”

她还说:“感情是给出来的,不是生出来的。”



相信为人父母看完这一段,心里都得哆嗦一下子。

可父母那么费力去托举孩子,难道就这样走到了分岔路了吗?

也有人说这是因为,孩子越来越厉害之后,孩子的世界和父母的生活,已经不重合了。

有一个父母都是医生的家庭培养出了一个优秀的孩子,这孩子现在在投行,年薪百万,他妈妈特别想和她聊天;

但每次聊天,孩子一句话就把她噎回去了:“你又不懂,别说了。”

所以他们家的饭桌,越来越沉默,不是谁不爱谁,是彼此根本没有话语共振,那种被吊在空中的孤独,是很多成功孩子的父母会面对的。

真正的爱,是陪伴成长,而非期待回报

当然,这不是说不让父母培养孩子,孩子当然要培养。

但这个培养,不是把他当作项目来操作,你不是在投资一个能返利的理财产品,而是在陪一个生命成长。

别幻想他以后会感恩你、报答你、供养你,能做到不埋怨你,已经是好结局。



因为从心理学上来说,人类是有“心理脱钩”的过程的,孩子长到一定程度,就会自动切割掉对父母的依附,他需要新的认同系统。

你和他感情再深,也扛不过他心中的“我是谁”。

所以,别再把鸡娃当成一种爱。真正的爱,是接受孩子会远走天涯,也接受自己会有孤独终老的一天。

你可以用尽全力去爱孩子,但你得有个心理准备——孩子的人生不属于你。

-The End - 作者-李眉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