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大多都混得很差?

某乎的一个高赞回答是:“不是他们不够努力,而是现实太能锤人。”

这句话给人巨大的安慰,所得到了巨大的共鸣。



确实,从农村考出来的大学生混得差的原因,永远都在“现实锤人”这四个字里打转;

别小看这四个字,这是环境、心理结构的共同作用之下带来了“混得很差”这个结果。

考上大学,是他们人生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

农村孩子考上大学,就像是寒门里冒出的一缕火光,家里张灯结彩,村口贴红榜,左邻右舍都来祝贺;

这一刻的他们,是整个家族、整个村子的骄傲。

但问题也从这时开始。

很多农村学生从小听到大的话是:“你只要好好读书,就能走出去。”

可惜没人告诉他们,走出去之后的路,比高考更难

城市里的孩子,有爹妈铺路,有见识、有资源;农村出来的孩子,拿着一本院校的录取通知书,是的,就只有这一个录取通知书而已。

所以表面上都叫大学生,实则人生早已分叉。



2017年,河南一个叫李建(化名)的男生考上了西安某一本院校。

他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父母种地供他上学

大一他想参加英语演讲比赛,连件像样的衬衫都没有,可身边的同学穿着阿迪、耐克,谈笑风生,聊的是雅思、交换、出国,他沉默了;

他说“我不觉得自己差,但我知道我早输在起跑线了。”

大学四年,城市娃在布局,农村娃在生存

农村孩子进了大学,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环境。他们很多人,连PPT都不会做,第一次用电脑还是在大一机房。

他们不会跟老师套近乎,不知道那有什么用,更不清楚该去哪个社团、什么时候准备实习、该不该考研。

而城市孩子,从初中就知道怎么规划人生,大一进学生会,大二搞实习,大三考证,大四保研。

人家像在打副本,一步步有节奏地升级。而农村孩子,光是搞明白如何与寝室的同学好好相处,就已经很不错了。



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隐性规则壁垒”,讲的是某些群体之所以总是落后,是因为他们压根不知道游戏怎么玩;

你不能怪他们不努力,他们只是被困在一个“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死循环里。

因为他们不是不勤奋,是不敢失败。

城市孩子失败一次,还有退路;家里能兜底,重新再来。

而农村孩子,一旦失败,就像把全家的希望一起摔在地上,所以他们拼命稳,拼命保守,不敢试错,更不敢冒险。



有个词叫“高压成长”,形容的就是这种状态,你越怕错,就越不敢动;你越不动,就越掉队。

慢慢地,你看到身边人都升职跳槽了,只有你还在稳定单位里拿着三千块的死工资。

混得差,不是因为能力,而是社会结构不给机会

现在的社会,资源是在阶层内循环的

你可以很努力,但找工作的时候,你发现有些职位只招985;

你可以很拼命,可实习机会优先给那些内推过来的人;

你可以很想往上走,可你连和上司喝酒的酒桌都进不去。



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像是在一栋高楼的外墙上爬,可城里孩子一出生就在电梯里。

其实很多农村学生,其实都很自律。

大学四年他们不玩游戏、不谈恋爱、不翘课,做兼职、考证、寄钱回家……

但毕业时却发现,面试官更喜欢能说会道、气场强的人,老板更愿意用那些家里有关系的实习生。



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个“需求层次理论”。

生存、安全、归属、自尊、自我实现,一层一层往上走,农村孩子还卡在第一层,想的还是怎么养活自己,哪有空去谈梦想和价值?

但也不是没有活路,只是很慢

也不是说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全都混得差,也有逆袭成功的,但他们大多都是靠时间换空间,用十年、二十年慢慢爬;

他们从底层一点点摸索,从前台做到主管,从县城搬到省会,从月薪三千熬到年薪十五万。



只是这个过程,比别人多花好几倍的力气,这种人不多,但他们是真实的存在。

周国平说过:“人生最重要的是确立一种目标,然后朝着它坚定地走下去。”

所以,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路确实难走,但走得慢也没关系,别看别人的速度,走好自己的路就行。

-The End - 作者-李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