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个年头,你还在鸡娃吗?还会选择鸡娃吗?
跟大家说件事儿,最近我家孩子情绪不太好,天天吵着要从参加了一年的学校管乐团退团。他练的是萨克斯,在学校跟着老师学,还找了私教,坚持了一年,可始终处于吊车尾的状态,进步不大,勉强能跟上。在学校总被老师批评,还被同学嘲笑,这让他心理压力很大,对学乐器也越来越抵触,三天两头就跟我们商量,能不能不练萨克斯了。
我夫人对此坚决不同意,她一边鼓励孩子继续坚持,一边苦口婆心地给我上课,说小孩还是要积极,不能轻易放弃。现在费力培养,是为了孩子以后能有更好的生活,到时候孩子也会感谢父母的良苦用心。这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我有个疑问,孩子现在的生活不就挺好吗?还能怎样更好呢?孩子现在埋怨父母,20年后再来感谢父母,这还有意义吗?换句话说,像我们这种家庭,还有鸡娃的必要吗?我觉得真没必要。
今天我就给大家详细聊聊。像我们这种家庭,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有很多,虽不属于大富大贵,但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还算富足。比如我和夫人都是985大学研究生,有稳定体面的工作,每月有持续的现金流,还有副业加投资构建的多元化收入模式。再加上两套一线核心城区房产和一套沿海房产,且都无贷款。只要经济基本面能在未来20到30年继续保持,一家人过上有产阶级的优渥生活,问题不大。
在这种情况下,我真不奢望孩子能靠读书改变阶层,毕竟自己能给孩子托底。别的不说,房产可以给他留一套,他自住也好,收租也罢,总能少花一大笔钱。找工作肯定也会帮他想办法,实在不行,就来我们金融圈混混,凭老爸的资历,入门还是没问题的。
退一万步讲,如果孩子实在不想上班,就当几天全职儿女,陪陪我和他老妈,一起全世界旅游,给我们带来点情绪价值,这不也是一件美事吗?人生几十年,这难道不是很多人的梦想吗?
当然,我说这些的前提是咱孩子就是个普娃,各方面普普通通,没啥突出的长处和天赋。如果你一早发现孩子是可造之才,又肯学,家长当然要全力支持,帮孩子提前规划。但如果孩子真就是个普娃,像我家孩子这样,家长一门心思鸡娃,孩子也成不了学霸,就算成了学霸,以后挣的家底儿可能也有限,搞不好还会因为压力过大,和家人关系不和,甚至出现心理问题,那就麻烦了。
今天我就刷到北京儿童医院关于孩子拒绝上学的接诊数据,已经有1万人次。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我家孩子也成为这一万人之一,那绝对是整个家庭难以承受的灾难。两相权衡,孰轻孰重,想清楚了,自然也就明白了。小朋友能积极乐观、身心健康地成长,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儿,就是全家修来的福分。
当然,这不是自我安慰,因为我早就发现,现在鸡娃的投资回报率实在太低。咱们做投资讲究投资回报率,其实教育也一样。以前很多普通老百姓把教育看作子女的唯一出路,把大学文凭看得很重,是因为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是教育投资的受益者。
比如我和我夫人这种来自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小镇做题家,当年都是靠刻苦学习改变了命运,实现了人生逆袭,成为了家族的荣光。所以作为鸡娃的主力军,我们无比相信这条路径的正确性和可延续性,也迫切希望下一代能复制自己当年的成功。
但是,70后、80后这一代靠努力读书逆天改命的故事,现在已经很难重演了。就算考虑到未来中国人口出生率下降,未来15年,每年还有至少1000万大学生毕业。等到2030年,我国将有3亿大学生,这个数字很惊人。什么概念呢?
意味着每4个人里就有一个大学生,占总人群比重的25%。如果再算上2030年老龄化导致总人口下降的因素,估计这个比例能涨到30%。再叠加上延迟退休到65岁的政策,2035年70后刚好65岁、80后才55岁,都还没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由此可以预见,以后各行各业只会更卷。
就算把孩子鸡到985、211,在这种客观局势下,作用也不大。而且,这一切的前提还是你真能把孩子鸡到985、211。这需要孩子从小能上好小学,小升初能上好初中,中考能考到好高中的重点班,并且一直维持在班级前50%,成为亲朋好友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可即便这样,当孩子拿着985、211的毕业证去应聘,很多好公司的简历关可能都过不去。前几天,中合集团就在公众号发布了一则2025年春季校园招聘信息,说730个岗位,收到了119万份简历。
消息一发出,就引起广大网友热议,随后赶紧秒删。别说中合这种大国企成了香饽饽,就连我的金融圈,都降薪成这样了,还非清北复交、国外常青藤等名校的研究生不要。给大家看一张最近热传的某行北京分行的校招名单,第二轮面试堪称“神仙打架”,除了30多个清北的,还有剑桥、耶鲁、伦敦政经的学霸。而他们应聘的这家银行,待遇在系统内是出了名的低,分行柜员一个月就几千块。
要知道,耶鲁一年的学费就要8万美金,想靠工资还清学费,绝对遥遥无期。如此算来,爬藤奋斗十几年,全家人点灯熬油似的付出,最后卷来卷去当个柜员,一个月赚几千块,是不是有点不值?不急着毕业拿三五千工资,急着毕业拿七八千工资,又有多大区别呢?
不过说归说,像我这样的家庭,不鸡娃但还得管娃。毕竟身为家长,最大的资产就是自己的头脑和认知,所以必须充分利用好,帮孩子提早做出差异化的规划,给孩子留好后路。说几个我的思路,大家姑且听一听。
第一个,既然指望孩子读书改变阶层不太现实,不如实事求是,给孩子定下未来的主要目标——守住父辈的资产。基于此,必须提前给孩子反复灌输三个原则:不瞎创业,不乱投资,不搞扶贫式婚姻。只要守住这三个底线,孩子尽管敞开了玩,钱也不会受太大影响。
第二个,既然孩子考不上985、211,就去考察一下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办大学。这些学校高考分数线不高,但出路很好。本科毕业申请国外研究生的认可度高,申请上常青藤的概率也高。我家一个亲戚的孩子走的就是这条路,今年已经去美国名校读研了。据他说,他们全班同学基本都申请到了国外名校,命中率堪比清北。唯一需要家长花的就是本科的高昂学费。所以归根结底,家长还是得努力赚钱。
第三个,孩子学习不行,就根据孩子自身优势,全力培养,提前规划弯道超车的方案。很多孩子其实不适合读书,但不是笨,可能擅长的领域不在读书这块,这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发现兴趣,并无限拉长长板,形成优势。
比如我一个同事培养孩子走专业花滑路线,每周训练四五次,学校的课程都学不全,就想在这方面有所发展。再比如,男孩可以去撸撸铁、健健身,锻炼一下身材,将来没准能当个健身教练;女孩有一门乐器或者舞蹈打底,说不定能做个私人教师或者颜值主播。
这些都是把兴趣爱好结合短视频、互联网的杠杆效应,发展成自己的事业方向。实在不行,就带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交场合,锻炼他的情商和社会适应能力。想想看,将来等咱们孩子长大了,有房产,有大城市户口,有中上的颜值,还有经济实力不错的高学历父母。最重要的是情商高,能给别人提供情绪价值。这种条件未必不比学霸有竞争力,甚至在社会上会更受欢迎。
未来随着整体经济增速放缓,学历供给增多,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少。想依靠学历找个好工作,一辈子干下去,会变得越来越难。而兴趣爱好这个领域则不同,只要你在这个领域有点灵性,有不少人认识你,这个事情你就可以做一辈子。从长远看,人生的容错率其实很高。在正确的决策方向面前,拼尽全力产生的效果可能微不足道。
最后一个,父母自己在经济上得给孩子兜底。我不相信现在有几个家长能接受一家人辛辛苦苦这么多年,孩子大学毕业后去送外卖、做保洁。既然接受不了,就得做好最差的打算,用自己的财富给孩子兜底。比如给孩子提前买点年金险,每年定期领取,保障孩子的基本生活。
甚至直接买上养老年金,把孩子的养老问题也解决了。家里有房产的,再安排个熟悉的资产,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让他对钱有真实的概念,知道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如何赚钱,如何钱生钱。要知道,这一代的孩子普遍没有金钱的概念,仅这一点培养到位,就能打败很多同龄人。
但这一切的基础都在于咱们家长自己要撑起来,趁着时代红利努力赚钱。毕竟在经济收缩期,我们很可能就是孩子的上限,只有自己把家里夯实,才能不给孩子压力,让他们自由成长。到时候孩子优秀,就为国家做贡献;孩子发展一般,就让他们安心当个全职儿女,母慈子孝,一家安好。实在不行,去蓝翔学个水电木工,有一门手艺傍身,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样也挺好。同意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