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样的一种言论:把儿女送到国外,就等于没生;送到大城市,等于生了半个;儿女没出息,留身边,才算生了。
人老了就会发现,那些没有什么出息,在本地谋业的儿女,才是来报恩的。
但我们同事会发,很多老人,瞧不起在身边的那个儿女,总是以远走高飞的儿女为骄傲。
还有一些老人,似乎走了极端,宁愿把所有的儿女都送到大城市,甚至国外,自己孤零零地过晚年,住养老院,有什么苦衷都不会告诉儿女。老人为什么会这样呢?
01
在老人眼里,儿女离开社会底层,比什么都重要。
社会活动家费孝通说过:“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儿女的梦想,从小开始,就叠加了父母的梦想。
可以说,一些能够离开社会底层的儿女,靠的是几代人的积累,是一场场接力赛的结果。
这样的现象,不是现在才有,古往今来都有。
清朝时期,有一个叫曾玉屏的湖南人。他勤勤恳恳种地,买地,成为了富人。
在一次算账中,因为他读书太少,被对方欺负,还浑然不觉,从此就决定送儿女读书。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把儿子曾麟书培养成了秀才。
曾麟书享受到了读书的好处,就把儿子曾国藩培养成了进士。
曾国藩在京城做官,父亲曾麟书也是去陪伴了一段时间,然后回老家。父子相距千里,聚少离多。
北宋的苏轼、苏辙,在父母的托举下,考上进士。而他们的母亲,却一天福气都没有享受,在老家病故。
回到当今社会,很多农村种地的父母,把买棺材板的钱,变卖了耕牛,把儿女送到大学校园。
当儿女读了大学之后,父母一定不让儿女回到本地打工,而是逼着儿女去大城市。
儿女在大城市有了工作,父母还可以把全部的积蓄拿出来,给儿女买房定居。而儿女在城里的房子,父母是一天都没有住过,甚至都不知道在什么小区。
父母在底层,穷怕了,斗怕了,累苦了。他们也想到了改变命运,脱离底层,无奈自己年纪大了,学识不够。因而,把自己的想法,放在儿女的身上。
只要儿女能够离开底层,那么父母做的一切,都有了价值。
就算儿女出息不是很大,离开穷困、偏远的老家,也是好的。毕竟,外面的世界很大,机会很多。
也许父母的托举力是有限的,能够给儿女成家立业的钱,几万块而已。但是托举的“心”,是无穷大的。有了心的力量,父母就什么都不怕,孤独、病痛都可以战胜。
02
在老人看来,自己不拖累儿女,也算是晚年幸福。
知乎平台上,有一个热门话题:那些子女定居国外的老人,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网友“星群”说,他的舅妈,去大城市给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太太做保姆。
老太太从事科研工作,两个儿子在国外工作。
老太太的丈夫过世那天,老太太是非常淡定的,简单地收拾了一番,然后送到殡仪馆。
隔天就处理好了落葬的事情,两个儿子也没有回来,老太太自己也从容地去研究所工作去了。
两个儿子都很忙,几乎不回来,但是老太太一点都不责怪,而是选择了“理解”。
网友“自在的云”说,儿女在身边陪伴,不一定是幸福,也许是怄气。她的父亲,临走前一段时间,儿女日夜陪护,各种折腾,大家都累得要断气了。
人在自己能走的时候,跳舞打牌,该干嘛就干嘛。到了走不动,后事自己安排,也不麻烦儿女。
“自在的云”表示,儿女都有自己的生活,儿女能够自立,不让她操心,就够好了。她今年七十三岁。
可怜天下父母心,殚竭心力终为子。
很多老人,费尽心思把儿女送到大地方,从事高端行业,有一技之长,一定的地位等。然后呢?就担心自己把儿女拖累,拽下来。
老人自己幸福与否,一点都不重要了。他习惯了把儿女的幸福,当成自己的幸福,并且是幸福的全部。
有一种老人,自己生病了,也不会告诉儿女。
有一种老人,夫妻扶着走,也要儿女操心。
有一种老人,过年也不要儿女回来,怕儿女驱车千里。
有一种老人,平日孤零零的,但因牵挂儿女而热闹。
有一种老人,日子过得抠抠搜搜,但不会开口向儿女要钱。
有一种老人,说自己病重了,千万不要花大价钱去挽救,要走得干净一些。
有一种老人,若是其儿女回来住几个月,都要骂走儿女......
各种款式的老人,看起来不可理喻,但真实地存在我们的身边,甚至就是我们家里的某个人。
儿女好,比自己好更重要。为了儿女好,老人用尽了最后的一点力量,也耗尽了最后的一点心思。
03
所以,我们看到老人孤零零地过日子,不要认为他们很苦,他们的儿女不孝顺。
只要儿女混得好,不让老人操心了,这也是一种孝顺。
因此,作为儿女,不要强求老人随迁,不要把自己固定在老人身边,而是努力去闯荡。
自己有出息了,隔三差五问候父母,让父母知道自己的近况,分享自己的喜悦,这就很好了。
对于父母的种种安排,学会尊重,而不是强求改变。
父母的爱,难以理解,等你都理解之后,往往是父母已经走了。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