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至顺(1912—2015),河南沈丘人,全真龙门派二十一代传人,幼时贫寒,一生修道济世,功法影响深远。



张至顺道爷曾讲述过一段奇事,那是他师兄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 ——《遗金》的故事。

1931 年,河南、安徽一带发生灾荒,无数人家破人亡。安徽临泉一农妇痛失亲人后,带着十一二岁儿子逃荒,一路乞讨辗转来到上海。



在这个繁华的大都市,农妇放下尊严,为街上的人抹裤角、洗衣服,靠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小男孩则继续在街头巷尾乞讨。

彼时,张至顺的师兄在上海白云观挂单修行。白云观中,有一位负责接待宾客的知客,他不仅要热情接待来访的香客,更重要的是维护与达官贵人、政府机要的关系,白云观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知客的能力。



一日,知客外出办事,刚拐过街角,便被一个瘦弱的乞讨男孩拦住讨要钱财。知客驻足打量,见他衣衫褴褛,却生得一双明亮灵动的眼睛,举手投足间透着超越年龄的沉稳。

知客蹲下身子,温和询问。男孩毫无保留,将自己与母亲从安徽逃荒至此的苦难经历娓娓道来。知客闻言,心中满是怜惜,不禁问道:"孩子,愿不愿随我到庙里?管你衣食,每月还有些银钱。"小男孩眼中瞬间亮起希望的光芒,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

小男孩迫不及待地跑回家,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母亲。母亲听后,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她深知,这比风餐露宿要饭强太多了。于是,母亲郑重地将孩子送到了白云观。

四五个月转瞬即逝,春节越来越近。知客对小男孩说:“过年你先别回家看你妈,上海的大官、有钱人都会来拜庙。你给他们端水弄茶,他们一高兴,能给你不少压岁钱。” 小男孩听后,欣然应允,从此成为了知客的跟班,每天跟着知客在观里忙碌,学习着接待香客的礼仪。

春节期间,白云观内热闹非凡,香客络绎不绝。小男孩穿梭在人群中,认真地给香客们捧茶端水、递饭送菜。香客们看着这个机灵的孩子,纷纷慷慨解囊,随手给小男孩发压岁钱。有的给几块铜钱,也有的将一百或两百个铜钱包起、串成板施舍。小男孩小心收好这些压岁钱,眼底尽是欣喜。



正月十五过完,小男孩清点自己的 “收获”,将铜钱换成了两块银元。再加上观里发给他的两块银元,一共凑成了四块钱。

知客看着满脸兴奋的小男孩,笑着说:“明天十六,你就可以拿着这些钱回去看你妈了,在家多住几天。”

小男孩高兴极了,他找来一大块毛巾布,将银元一层又一层地仔细包好,然后用绳子紧紧缠住,小心翼翼地放进母亲为他缝在衣服里面的大兜兜里。



怀揣着沉甸甸的 “财富”,小男孩踏上了回家的路,然而,意外就在不经意间发生了。途中,小男孩感到内急,便走进路边的简易厕所。他随手拽起衣服往上一翻,只听 “嗖” 的一声,那个被缠得紧紧的钱包竟掉了下去。那时的城市旱厕是一个又小又深的洞,足有十多米深,几年甚至十年才清理一次。小男孩趴在洞口,焦急地张望,可下面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他伸手去够,却怎么也够不着。一阵寒风刮过脸颊,小男孩拖着沉重的脚步往家走去,心像被钝刀反复剜割般疼痛。

回到家后,小男孩将其他东西放下,啥也没说,当天下午就返回了白云观。知客见他这么快回来,十分疑惑,问道:“不是叫你多住几天吗,怎么现在就回来了?” 小男孩强装镇定,说道:“家里没啥事,就回来了。”

实际上,小男孩的内心痛苦极了。那丢失的四块钱,对他和母亲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足够母子俩吃馍吃三年。

从那以后,小男孩整日沉浸在对丢失钱财的心疼中,茶不思饭不想。一个月过去了,他依旧无法释怀,话越来越少,饭量也越来越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