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2012年的春天,21岁的金正浩还只是个普通的艺术学院毕业生。

谁能想到,一次去上海的演出机会,会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你愿意为了我留在上海吗?"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林晓雯在黄浦江边问他。

"可是...我的父母..."

"我们可以给你一个全新的未来。"她说,"但你要入赘,从此姓林。"

这个决定撕裂了他的内心。

一边是贫困的家庭和年迈的父母,一边是繁华的上海和美好的爱情。

最终,他选择了后者,成为了林正浩。

十年间,他在上海功成名就,却始终无法回家。

每次深夜醒来,耳边仿佛都能听到母亲的呼唤:"正浩啊,你什么时候回来?"

如今,他终于站在了家门口,可是当他抬起头,准备敲门的那一刻,整个人却愣在了原地。

01

2012年的春天,平壤艺术学院迎来了毕业季。

金正浩坐在学院破旧的练习室里,手指轻轻地抚过钢琴的琴键,弹奏着自己创作的毕业曲目。

二十一岁的他,眼神中透着超越年龄的忧郁。

"正好!正好!"同学金哲气喘吁吁地推门而入,"你还在这儿练琴呢?"

"怎么了?这么着急。"正浩抬起头,手指还停留在琴键上。

"天大的好消息!"金哲兴奋得满脸通红,"选拔名单出来了,你被选中了!"

"什么选拔?"正浩一脸茫然。

"就是去中国上海的艺术交流团啊!"金哲走到钢琴旁,"全院几百个学生,只选了五个人,你居然是其中之一!"

正浩的手指滑落琴键,发出一声不和谐的音符:"你确定?没弄错吧?"

"千真万确!我刚从公告栏那边跑过来。"金哲拍着胸脯,"正浩,你要出国了!去上海!"

晚上回到家,正浩推开门,看到父母正围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吃晚饭。



"爸,妈,我有事要说。"正浩放下书包。

"什么事?快坐下吃饭。"母亲起身给他盛饭。

"我...我被选中去上海演出了。"

父亲放下筷子,点燃一支烟:"出国?需要交钱吗?"

"不用,是公费的。"正浩赶紧解释,"学校说一切费用都由国家负担。"

母亲的眼睛亮了一下,随即又担忧起来:"那...那得去多久?安全吗?"

"两周。"正浩说,"有领队老师带着,很安全的。"

父亲沉默了一会儿,吐出一口烟圈:"去吧,这是个机会。让外面的人看看,我们朝鲜也有优秀的艺术家。"

一个月后,正浩第一次坐上飞机。

当他走出浦东国际机场时,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哇..."他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

"第一次来上海吧?"接机的中方工作人员笑着问。

"是的。"正浩点头,"这里...太不一样了。"

上海音乐厅,演出当晚。



正浩坐在斯坦威钢琴前,深吸一口气。

当他的手指触碰琴键,悠扬的旋律在大厅里回荡。

《思乡》这首曲子,仿佛在讲述一个远方游子的心声。

演出结束,掌声雷动。

一位身着白色连衣裙的女子走向他。

"你的演奏太感人了。"她用流利的朝鲜语说道。

正浩惊讶地抬起头:"您...您会说朝鲜语?"

"是的。"女子微笑着伸出手,"我叫林晓雯,在复旦大学学过朝鲜语。"

"金正浩。"他有些局促地握手,"很高兴认识您。"

"你这首曲子叫什么?"晓雯问。

"《思乡》,是我自己创作的。"

"难怪,我能感受到那种深深的乡愁,有空吗?我想请你喝杯咖啡。"

第二天,晓雯带正浩来到外滩。

"看,这就是上海最有名的地方。"她指着对岸的东方明珠塔。



"真高啊。"正浩仰头望去,"在平壤,我们最高的建筑是柳京饭店。"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标志。"晓雯说,"来,我们去豫园看看。"

在豫园的九曲桥上,正浩第一次见到锦鲤。

"这些鱼好漂亮。"他趴在栏杆上,像个孩子。

"喜欢吗?可以喂它们。"晓雯递过来一包鱼食。

"在朝鲜,我们很少有这样的休闲活动。"正浩撒着鱼食,"大家都很忙,要工作,要学习。"

02

午餐时间,晓雯带他去了南翔馒头店。

"这个怎么吃?"正浩看着面前的小笼包,有些不知所措。

"小心,很烫的。"晓雯示范道,"先咬个小口,吸掉汤汁..."

"啊!烫!"正浩被烫得直吐舌头。

晓雯忍不住笑出声:"我刚才提醒你了呀!"

"没想到里面会有汤。"正浩狼狈地说,"在朝鲜,我们的包子都是实心的。"

接下来的日子里,晓雯成了正浩的专属导游。

"你为什么对朝鲜文化这么感兴趣?"有一天,正浩终于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因为神秘吧。"晓雯想了想,"朝鲜对外界来说像个谜,我想了解真实的朝鲜是什么样子。"

"那你现在了解了吗?"

"通过你,我了解了一些。"晓雯看着他,"一个有才华的朝鲜青年。"

正浩的脸微微一红:"你过奖了。"

晚上,晓雯邀请正浩到家里做客。

"这是你家?"正浩站在豪华公寓门口,难以置信。

"嗯,进来吧。"晓雯打开门。

客厅里,一架古筝静静地立在角落。

"你会弹古筝?"正浩走过去,轻轻拨动琴弦。

"会一点。"晓雯说,"要不要合奏一曲?"

"好啊!"

古筝的清脆与钢琴的浑厚交织在一起,奏出了美妙的和声。



"音乐真是奇妙。"演奏结束,晓雯感叹,"能跨越所有界限。"

"是啊。"正浩点头,"就像我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却能通过音乐交流。"

两周的时间转瞬即逝。

临别前夜,晓雯和正浩在黄浦江边散步。

"时间过得真快。"正浩望着江面,"明天我就要回去了。"

"会想念上海吗?"晓雯问。

"会的。"正浩转过头,看着她,"还有...还有你。"

晓雯沉默了一会儿:"正浩,你有没有想过...留在上海?"

"什么?"正浩愣住了。

"我父母的公司需要一个懂朝鲜语言和文化的人,来拓展朝鲜市场。"晓雯直视着他的眼睛,"我知道这很突然,但我对你有感觉,我想我们可以试着走下去。"

晓雯进一步解释,她父母正在寻找一个能够入赘的女婿,继承家族企业。

她是独生女,按照中国传统,入赘女婿将随妻子姓氏生活,成为家族的一员。

夜风吹过江面,带来阵阵凉意。

正浩的心却在剧烈跳动。

这个提议太突然,太大胆,却又让他无法拒绝。

"我...我需要想想。"他最后说。

"我等你。"晓雯轻声说,"不管多久。"

这个提议令正浩迷茫。

留在上海意味着全新的生活,也意味着放弃他在朝鲜的一切,包括家人。

但面对晓雯真挚的眼神,以及这个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他内心有一个声音在呼唤。

回到朝鲜后,正浩辗转反侧,思考着这个决定。

家中简陋的条件、父母日渐衰老的面容、国内有限的发展机会,与上海的繁华和机遇形成鲜明对比。

三个月后,在经过复杂的手续和程序后,正浩成功获得了中国的工作签证,正式踏上了前往上海的旅程。

03

2013年春,金正浩与林晓雯在上海举行了婚礼。

这是一场中西结合的典礼,既有中国传统的仪式,也融入了一些朝鲜的元素。

按照入赘协议,正浩从此随妻子姓林,成为了林家的一员。

婚后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

语言障碍是第一道门槛。

尽管正浩在来上海前已学了些基础中文,但在日常交流和工作中仍显困难。

晓雯的父母虽然表面接纳了这个朝鲜女婿,但内心对她的能力和背景仍有疑虑。

"你看看这个表格,怎么又填错了?"林父不耐烦地指着正浩递交的工作报告,"这已经是这周第三次出错了!"

林母则在私下里不时向晓雯表达担忧:"他真的能胜任公司的工作吗?你们的文化差异真的能克服吗?"



面对种种质疑,正浩选择了沉默应对,加倍努力工作。

每天清晨,他比所有人都早到公司;晚上,他熬夜学习中文和企业管理知识;周末,他报名参加各种商务培训课程。

他的勤奋和坚韧逐渐改变了林家人的看法。

一年后,公司与朝鲜一家贸易企业的合作谈判中,正浩的语言优势和文化理解发挥了关键作用,成功签下了一笔重要合同。

"我错怪你了,正浩。"谈判结束后,林父拍着他的肩膀说,"你比我想象的要优秀。"

2015年,林晓雯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林正阳,既有中国姓氏,也有朝鲜名字的元素,象征着两种文化的融合。

小正阳的诞生让林家人彻底接纳了正浩,家庭关系日渐和睦。

尽管生活表面上圆满,但正浩内心始终有个难以填补的空缺。

由于朝鲜的政策限制和复杂的国际关系,他无法自由地与家乡的父母联系,只能通过偶尔的电话和信件传递简单的问候。

每个月,他都会按时汇款回家,尽管金额不大,却是他能做的最直接的帮助。

他常常想象父母收到钱时的笑容,想象他们能够改善一点生活条件的场景。

"你有没有想过带你父母来上海生活?"有一次,晓雯看到正浩望着朝鲜方向出神,轻声问道。

正浩摇摇头:"几乎不可能。他们已经习惯了那边的生活,而且办理手续太复杂了。"

随着事业的发展,正浩在上海的地位越来越稳固。

他不仅在林家公司担任要职,还利用自己的音乐才华,在业余时间教授钢琴,并举办了几场小型的朝鲜音乐文化交流会。

但每当夜深人静,望着窗外的灯火辉煌,他的思绪总会飘回到平壤那个简陋的家,飘回到父母温暖的笑容中。

2018年,正浩和晓雯的生活已经步入正轨。

林正阳已经三岁,是个活泼可爱的男孩,会说流利的中文,也学了一些简单的朝鲜语。

林家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正浩负责的朝鲜贸易部门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

表面上看,他已完全融入了上海的生活。

他能用流利的中文与客户谈笑风生,能在高级餐厅优雅地点餐,能自如地穿梭于繁华都市的各个角落。

但内心深处,那份对家乡的思念从未消减。

"爸爸,为什么我没见过爷爷奶奶?"一天晚上,正阳突然问道。

这个简单的问题像针一样刺痛了正浩的心。

他该如何向儿子解释这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家庭状况?

"他们住得很远,在爸爸的家乡。"正浩轻声回答,"有一天,我们会去看他们的。"

那晚,当正阳入睡后,正浩独自站在阳台上,望着星空,思绪万千。

04

六年了,他没有见过父母一面,只能通过偶尔的电话听到他们的声音。

父亲的咳嗽声似乎比以前更严重了,母亲的语气中透着掩盖不住的疲惫。

他们都在变老,而他却不在身边陪伴。

"在想什么?"晓雯走到他身边,轻轻搂住他的肩膀。

"我想家了。"正浩简单地说。

这个"家"在他心中,始终指的是平壤那个小小的家。

晓雯理解丈夫的心情,她尝试通过各种渠道为正浩申请回国探亲的机会,但都因政策原因被拒绝。

国际关系的紧张让正浩陷入了一种无法回家的窘境。

为了缓解思乡之情,正浩开始在上海寻找与朝鲜文化相关的活动和场所。

他加入了一个朝鲜族文化协会,定期参加聚会,与其他在华朝鲜人交流。



他还收集了许多朝鲜传统音乐和文学作品,在家中打造了一个小小的"朝鲜角落"。

2019年,林家公司接到了一个特殊的商业机会,参与朝鲜一个经济特区的开发项目。

这个项目需要正浩亲自前往朝鲜进行考察和谈判。

"你这次可以回家看看啦!"晓雯激动地告诉正浩这个消息。

可是就在准备工作即将完成时,国际形势再度紧张,项目被迫终止。

正浩回家的希望又一次破灭。

那天晚上,正浩独自一人喝了很多酒,这是他来到上海后第一次喝醉。

醉意中,他用朝鲜语唱起了家乡的民谣,眼泪不受控制地流下。

晓雯静静地坐在一旁,虽然听不懂歌词,但能感受到丈夫心中的痛苦。

她第一次真正理解了正浩这些年来的内心挣扎,在物质丰富的异国他乡,他的灵魂始终有一部分被留在了故土。

"总有一天,你会回家的。"她轻声承诺,"我们会一起去,带着正阳,让他认识他的朝鲜根源。"

正浩感激地点点头,虽然不知道这一天何时到来,但有了这个希望,他决心继续坚持下去。

2022年初,国际局势出现转机,中朝关系逐渐缓和。

在一系列外交活动和政策调整后,两国间的人员往来限制开始放宽。

一天,正浩接到一通意外的电话。

"正浩先生,您的探亲申请已获批准。您可以在下个月返回朝鲜,停留时间为两周。"电话那头的官员公式化地通知道。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正浩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十年了,他终于可以回家看望父母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正浩忙着准备礼物和行程。

他为父母准备了保暖衣物、营养品、电子产品,还有这些年积攒的部分积蓄。

林家人也非常支持他的回乡之旅,林父甚至主动提出资助他带更多礼物回去。

"我想和你一起去。"晓雯说,"带上正阳,让他认识爷爷奶奶。"

考虑到首次回国的复杂性,他们最终决定正浩先独自前往,如果一切顺利,下次再全家同行。

2022年3月的一个清晨,正浩登上了前往平壤的航班。

飞机起飞后,望着舷窗外的云海,他的心情既激动又忐忑。

十年的变化,他不知道家乡会是什么样子,不知道父母是否还健康,甚至不知道他们是否还住在原来的地方。

航班抵达平壤顺安国际机场时,正浩立刻注意到了变化。



机场比他记忆中的更现代化,候机大厅宽敞明亮,设施焕然一新。

出机场的路上,他看到了更多令人惊讶的景象:道路整洁宽阔,不时有新型汽车驶过;路边的建筑物大多重新粉刷过,还有不少新建的高楼。

"平壤变化很大啊。"他忍不住对接机的官员说。

"是啊,近几年发展很快。"官员骄傲地回答,"特别是科技和基础设施,进步很大。"

在办理完各种手续后,正浩终于坐上了前往父母家的出租车。

05

车行驶在平壤的街道上,他透过车窗贪婪地吸收着每一个细节:街边的商店橱窗里陈列着各种商品,人们的衣着比他记忆中更加多样化和时尚,甚至还看到不少年轻人手持智能手机。

出租车驶离市中心,进入他童年生活的社区。

这里的变化没有市中心那么明显,但依然可以看到改善的痕迹。

道路重新铺设过,一些老旧建筑被翻新,社区环境整体变得更加整洁。



他想一个人走最后这段路,慢慢感受这个他魂牵梦萦的地方。

走在熟悉又陌生的街道上,正浩的心脏跳得厉害。

拐过最后一个路口,他的家就在眼前了。

但眼前的景象让他顿时愣在原地,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