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在市洋河新区中大街转角处,一间土特产店飘散着诱人香气。循香而去,只见几个金黄色、状似车轮的饼正在油锅内浮沉,这便是宿迁传统名点洋河车轮饼。
天刚亮,63岁的梁英如往常一样前往菜市精心挑选新鲜猪板油——这是成就洋河车轮饼独特风味的灵魂原料。数十年如一日的匠心坚守,让梁英手中的车轮饼成为洋河的金字招牌。慕名前来的食客络绎不绝,每逢游客踏访这片美丽的土地,总要捎上几盒包装上印着“梁四姐”字样的酥香点心。
“现在每天限量做三百个车轮饼。”梁英自幼便跟随母亲学习制作车轮饼。在洋河当地,这项传统点心承载着节庆记忆:每逢年节,家家主妇都会亲手制作这种寓意团圆的糕点。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居民日常饮食结构的改变,使得这项传统技艺逐渐淡出生活场景,最终演变为节日期间的点缀性手作。
命运的馈赠在婚后悄然降临。梁英的婆婆是洋河当地知名的车轮饼制作高手,其成品不仅满足自家需求,更曾作为特色点心在街市售卖。在婆婆的悉心传授下,梁英完整继承了这门传统手艺,将这份承载着洋河人记忆的美食技艺延续下来。
20年前,梁英在街角开了这家60平方米的温馨小店。“制作车轮饼时,需将水油面皮与油酥面皮混合使用。其中,水油面皮作为外层包裹住内层的油酥面皮,二者配比通常为2:8。只有这样方能确保成品外皮酥脆、层次分明,达到入口即掉渣的口感。”梁英介绍,车轮饼的制作需经历18道工序,从炼油、和面到包酥、开酥,梁英布满老茧的双手在案板上翻飞如龙,将时光沉淀的技艺化作面团里细密的气孔与层次。
油锅中腾起细密的金泡,生坯顺着锅沿滑入七八成热的油里。竹筷轻拨间,白生生的饼坯渐渐染上琥珀色,7分钟后竟如金箔雕成的圆月浮出油面。梁英用工具捞起滴着油星的车轮饼,甜香顷刻漫过梁家的门楣:“快尝尝,酥皮塌了香气就锁不住了!”她眼尾的笑纹里还沾着糖霜,数十载光阴从揉面的指缝里淌过,那双被油星烫出茧子的手,正将沉淀百年的舌尖美味,妥帖地安放进不锈钢制作的食品盘上,新与旧,传统与新时代,此刻便接上了轨。
“酥脆可口,真甜啊!”
“还是喜欢这个老味道!”
当老街坊们捧着烫手的车轮饼细品时,每一枚金黄酥脆的传承背后,都凝结着匠人数十载的坚守与传承的温度。梁英说,这便是她守着这家小店的意义。
坚守店铺即是守护传统,但这并非故步自封。梁英深谙传统与创新融合之道,在恪守古法冰糖猪油馅料精髓的同时,敏锐捕捉年轻群体的味觉喜好,研发出玫瑰、板栗、红薯、豆沙、荠菜、咸鸭蛋等14种创新风味。这种“守正出新”的改良策略,成功让传统车轮饼焕发新生,在年轻消费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梁英说:“要让老手艺活下去,得先让年轻人爱上它。匠心这个词太文艺,我就知道得把这门手艺做到拿不动擀面杖那天。若有年轻人愿意学,我定倾囊相授。”轻抚着渐凉的车轮饼,金黄油亮的饼皮在她掌中流转,仿佛在等待愿为它驻足的新知音,与这位执着的守艺人共续传统新章。
采访手记:匠人把岁月熬成掌心纹路,在千万次打磨中让古老技艺穿越时光,在人间烟火里落地生根。他们如点点星辰,散落在乡村小路,隐藏于街角小店……只待有缘人轻启一段年华的帧。(徐欢 云春燕 王章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