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马金莲在养老院照顾老人起居。
4月8日,一场小雨过后,吕梁山上的黄土地被洗刷一新,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特有的清新气息。记者在小成村四处找寻马金莲的身影,最终在一片采摘园里看到了她。她鞋上沾满了泥泞,裤脚随意挽起,正和一位村民热切交谈着。
“种草莓讲究细心和耐心,要时刻关注温度、湿度和光照,一点儿马虎不得。”马金莲一边说着,一边蹲下身子,轻轻拨开藤蔓,查看草莓的长势。
此刻,这位在草莓大棚里忙碌的全国人大代表马金莲,身上散发着与这片土地相融的质朴与坚韧。从“三转婆姨”到村党支部书记,从吕梁山护工到全国人大代表,她用自己的拼搏、智慧与担当,为六千多名妇女护理知识和家政技能,带领她们走出大山;带领村民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建起了西红柿大棚,引进了奶油草莓种植项目;将自家的窑洞改造成养老院,收留空巢老人;把对乡村发展的殷切期望和切实可行的代表建议,一笔一画地书写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黄土地上,引领着小成村的乡亲们奔赴乡村振兴的光明未来。
从护工到“村官”的华丽转身
2016年,对于吕梁市无数渴望改变命运的农村妇女而言,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一年。吕梁市启动的“吕梁山护工”培训项目,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她们黯淡的生活。彼时的马金莲,还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每日被琐碎的家务和微薄的收入所困。但她心中有一团火,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改变家庭命运的渴望,让她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个机遇,报名参加了“吕梁山护工”的首批培训。
培训的日子并不轻松,简陋的教室、枯燥的理论知识,都没有让马金莲退缩。她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护理知识和家政技能,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终于,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和扎实的技能,她走出大山,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成为了北京家政市场上的“抢手”保洁员。
初到北京,繁华的都市让马金莲目不暇接,但她没有被这繁华迷了眼。工作中,她勤劳肯干,对每一项任务都认真负责,赢得了客户的一致好评。这段在外打拼的经历,不仅让她的钱包鼓了起来,更让她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她看到了城市的高效与有序,也看到了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一颗改变家乡的种子在她心中悄然种下。
“技能改变命运”,这是马金莲在这段经历中最深刻的感悟。2017年,带着满满的收获和一腔热血,她回到家乡柳林县,创办了柳林县懿星职业培训学校。学校创办之初,困难重重,没有师资、没有生源、没有经验,每一个问题都像一座大山横亘在她面前。但马金莲没有被困难吓倒,她四处奔走,邀请专业的老师授课,挨家挨户地劝说农村妇女参加培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她们,学习技能是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捷径。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马金莲的努力下,学校逐渐走上正轨。9年的时间里,学校培训了6000余名妇女全部就业,其中3000余人目前仍然在岗。这些妇女带着从学校学到的技能,在城市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她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金莲也成为了当地妇女心中的榜样和引路人。
然而,马金莲并没有满足于此。2021年,她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回到家乡小成村担任村主任。在很多人看来,放弃已经取得的成绩,回到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但马金莲却不这么认为,她深知,自己的根在农村,自己的使命就是要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回到小成村后,马金莲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她深入了解村情民意,发现村里的土地大多闲置,村民们守着肥沃的土地,却过着贫困的生活。经过深思熟虑,她决定将技能培训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带领村民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说干就干,她四处奔走,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在她的努力下,村里建起了西红柿大棚,引进了奶油草莓种植项目。为了让村民掌握种植技术,她邀请专家到村里授课,亲自带领村民下地劳作。从播种、育苗到施肥、采摘,每一个环节她都亲力亲为。
一开始,村民们对这些新的种植项目并不看好,认为风险太大,但马金莲没有放弃,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第一年,西红柿和草莓就获得了大丰收,看着红彤彤的西红柿和娇艳欲滴的草莓,村民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些农产品不仅在当地市场畅销,还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全国各地,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为了进一步拓宽农产品的销路,马金莲还将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带到了全国两会。她向代表们介绍小成村的农产品,讲述村民们的奋斗故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从此,“小成村西红柿”成了一张亮丽的名片,小成村的农产品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人才不能唯学历论,只要愿意为乡村付出,都是人才!” 这是马金莲经常对村民们说的话。2023年兼任小成村党支部书记后,马金莲深知,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但农村需要的人才不能仅仅以学历来衡量,她充分挖掘村民的特长,让会种地的管大棚,懂手艺的参与灯展制作,善沟通的加入旅游接待。在马金莲的带领下,小成村的每一位村民都找到了自己的价值,都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从办好农村养老到
助力乡村振兴的担当
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和年轻人的就业问题成为了摆在马金莲面前的两大难题。如何破解这一困局,让乡村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马金莲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和思考,马金莲决定采取养老与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她认为,只有解决了老人的养老问题,让年轻人无后顾之忧,才能吸引他们回乡创业;只有发展产业,才能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他们留得住、干得好。
2019年,马金莲将自家的三孔窑洞改造成养老院,为村里空巢老人提供了一个安享晚年之所,同时也解决了部分护工的就业问题。这一举措在村里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不理解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在农村,养老一直是家庭的责任,把老人送到养老院,被认为是不孝顺的表现。但马金莲不这么认为,她看到了村里很多老人子女外出打工,无人照顾,生活十分艰难,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些老人提供一个温暖的家。
养老院建成后,马金莲亲自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她每天早早起床,为老人准备早餐,陪老人聊天、散步,给老人洗衣服、打扫房间。在她的悉心照料下,老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脸上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为了给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马金莲还不断学习养老知识,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邀请专业的护工到养老院工作,为老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如今,养老院的口碑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老人愿意来到这里安度晚年。
在养老院里,老人们不仅能得到生活上的照顾,还能享受到精神上的慰藉。马金莲经常组织老人观看伞头秧歌表演、参与手工活动、举办生日会等,让老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今年,在马金莲的努力推动下,可容纳80人的小成村养老院即将投入使用。新的养老院设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不仅有专业的护工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还配备了医疗室、活动室、餐厅等设施,让老人在这里能够享受到全方位的服务。
“养老院不只要让老人‘活着’,更要让他们‘乐着’。”这是马金莲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不断探索创新养老模式。她到山东、陕西等地调研,发现农村养老存在医疗资源匮乏、老人故土难离、支付能力有限等痛点。针对这些问题,她提出了“农村微型养老”模式,即利用闲置房屋改建养老机构,引入长期护理保险,推动医疗机构与养老院合作,实现“医养结合”。更是在2024年的全国两会上,建议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政策支持力度,并呼吁将长期护理保险覆盖至农村。她的建议得到了很多代表的支持和关注,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视。
在推动养老事业发展的同时,马金莲也没有忘记产业振兴。她深知,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只有产业兴旺了,乡村才能繁荣发展。
今年春节,小成村首届“小成故事多”灯展盛大举行,让小成村名声大噪。为了办好这次灯展,马金莲提前几个月就开始筹备。她四处寻找合作伙伴,邀请专业的灯展制作团队到村里制作灯饰。在她的努力下,伞头秧歌、二人台演出精彩纷呈,三十多组造型各异的灯饰在小成村的夜晚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今年春节是小成村特别热闹的时候,全村1314人都回家过年了,灯展活动不仅提高了村集体收入,增加了村民们的务工收入,更凝聚起了人心。” 马金莲说,灯展不仅点亮了村庄的夜晚,更点燃了村民发展产业的信心,春节假期期间,小成村每天都有上万人次的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观赏灯展。
得益于灯会的成功举办,村里原本就小有名气的西红柿采摘大棚今年更是人气大增。占地50亩的14个西红柿大棚年产50万斤,通过保鲜库延长了销售周期,保证了农产品的新鲜度和市场供应;奶油草莓种植园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采摘,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产业红火了,年轻人自然愿意回来。”马金莲坚信这一点。在她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小成村创业就业。他们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技术,为小成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村庄到人民大会堂的坚守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马金莲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与使命。她深知,自己肩负着小成村乡亲们的期望,要把基层的声音带到全国两会,为乡村发展发声,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每年全国两会召开前,马金莲都会深入基层,走访调研,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她的足迹遍布小成村的每一个角落,与村民们促膝长谈,倾听他们的心声。她把村民们反映的问题和建议一一记录下来,整理成代表建议,带到全国两会上。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马金莲共带了三个建议,其中一条关于“优化农村医保缴纳”的建议由中国新闻社发布到社交平台后,获得了全网近270万次的点赞。
“不管我进哪个村,进谁家的门,老百姓就是和我说的这么一句话,这个医保确实不要再涨了,比如说三口之家,每年就得交1200元,对于农村来说,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全国两会前马金莲走访了很多群众,甚至去过陕西省吴堡县,真正和基层老百姓交流了他们关于医保的诉求,群众非常希望马金莲能把这个问题带到全国两会。
“建议医保不要逐年上涨,把消费型保险转变成储蓄型。”马金莲的建议得到了几百万网友的支持,全国两会期间,马金莲的事迹甚至得到了央视《两会1+1》节目的报道,媒体和网友的关注,让马金莲“受宠若惊”,这也让她更加坚定了作为人大代表为基层群众代言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马金莲的履职之路,充满了对村民的关怀与责任。“如何制定适合农村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子女如何参与到赡养老人的过程中?”“草莓销路如何拓展?”……马金莲厚厚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村民的心声,在她看来,代表履职不能高高在上,而要扎根泥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
每年两会,马金莲都会带上村里的农产品——西红柿、草莓,甚至养老院老人的手工艺品。在会场内外向代表们介绍小成村的发展变化,宣传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小成村,关注小成村的发展。
“我们要把小成村村民活动广场和充电站建起来,方便村民活动和电车充电。同时,建设一段900米的护村护地河堤,保障每家每户的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也保证了村里采摘园区雨季防汛。” 对于今年村里的规划,马金莲觉得还是要在硬件设施上继续加强,不断提升村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走不出去,家就是我的世界;走出去,世界就是我的家。”如今,马金莲正带着小成村朝着更广阔的世界大步迈进。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小成村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让更多的人看到农村的希望和潜力。记者 冯海砚 梁英杰
来源: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