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到底有没有卖国?近些年来为李鸿章翻案的声音甚嚣尘上,就比如在电视剧《走向共和》里面,他在剧中被塑造成是忍辱负重的典范、改革开放的先锋。李鸿章从他年轻的时候高中科举,然后靠打太平天国平步青云,打捻军再次立功,然后主持洋务运动,办北洋海军,他的人生一直都在走上坡路。但是甲午战争把他之前所有的功绩都打没了,他的北洋海军没有了,淮军也没有了,直隶总督也被革职了。他因为签了《马关条约》被骂成是卖国贼。



一.李鸿章与《马关密约》

按道理来说李鸿章并不具备签署《马关条约》的资格。作为甲午战争时期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相当于地方大员。像《马关条约》这种涉及国家主权的外交谈判,应当由中央级别的重臣出面。比如总理衙门大臣恭亲王和军机大臣翁同龢等人才是理想的人选,但这两个人就是不去。恭亲王说自己的总理衙门大臣职位是刚刚被恢复的,让他临危受命去谈判并不合适。翁同龢推辞说他没办过洋务,是个生手。最后无论是慈禧还是光绪,都认为能胜任的只有李鸿章。


总理衙门大臣恭亲王和军机大臣翁同龢

其实在1894年11月份日本陆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期间,清廷派出在天津海关税务司任职的德国人德璀琳去日本和谈。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认为德璀琳名不正,言不顺,拒绝和谈。到了1895年1月,日本军队在山东威海荣成湾登陆的时候,清廷又派出户部侍郎张荫恒和湖南巡抚邵友濂去日本和谈,清朝的户部侍郎是正二品官职,行政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副国级。张荫恒做过驻美国公使,也做过驻日本公使,邵友濂曾经出使过俄国,也在总理衙门任职过一段时间,两人都属于比较专业的外交人才。但在谈判之前中日双方互相验明的身份时候,张荫恒和邵友濂拿出光绪皇帝给他们的国书,国书里面写的是任命他们去跟日本谈判。伊藤博文认为国书是清朝内部的文件,不能证明张荫恒和邵友濂获得了清朝皇帝的全权授权,也就不能体现出他们能够作为全权代表,所以伊藤博文依然拒绝谈判。


伊藤博文

就在张荫桓和邵友濂被日本政府拒绝的当天,伊藤博文与使团随员伍廷芳进行了一次谈话。伊藤博文问伍廷芳恭亲王为什么不来谈判,伍廷芳答道:“恭亲王位高权重,无法走开。”,伊藤博文又问:“那么李鸿章中堂大人可以主持议和,贵国怎么不派他来?” 这次谈话非常意味深长,伊藤博文明显是点名要和李鸿章谈判。我们知道,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也算是老相识了,他们之前在天津就在一起吃过饭,喝过酒。1895年3月24日,中日第三次谈判结束后,满怀心事的李鸿章从春帆楼乘轿返回驿馆途中遭到行刺,他左颊中弹,血染官服,当场昏厥过去。幸好子弹没有击中要害,在随行医生的急救下苏醒过来。行刺谈判公使在国际上是非常严重的一件事,如果李鸿章就势回国,再怂恿列强进行干涉,也许《马关条约》的内容就不会是后来那个样子。


《马关条约》签字时的情景

甲午战争对于中日两国来说都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战争,有人认为如果李鸿章等人有胆有识,不向日方求和,拒绝签订《马关条约》,而将首都迁至西安与日本打持久战,以当时日本的国力是无法与中国打持久战的,西方列强也不会坐视日本深入并独占中国腹地。当时的清朝虽然被公认为廷堂腐败、国力衰弱,但我们必须要对比一下,即便在那样的时代,左宗棠可以力挽狂澜、平定陕甘回乱,并收复新疆,李鸿章就不行,他的条件哪里比左宗棠差。



二.李鸿章与《中俄密约》

我们再来说《中俄密约》。甲午战败后,清廷内外交困,在慈禧太后委任李鸿章到圣彼得堡庆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时,俄国人忽悠李鸿章签订了《中俄密约》。他们说签这个协议的目的是为了要保护大清国,以后日本如果再侵略清朝,俄国就可以出兵协助。作为条件,清廷需要允许俄国正在修的西伯利亚铁路贯穿中国的东北地区,一直到俄国的远东地区海参崴。俄国人说一切都是为了清朝考虑,要跟清朝合作。实际上,俄国修建西伯利亚铁路如果不从中国东北穿过,从俄国境内走的话,就需要在北方绕一个很大的弯,在经济上就要多花很多的经费,而且在这时候俄国已经有了要进一步侵占中国东北地区的预谋了。李鸿章当时没同意,说东北境内修铁路可以,但要中国人自己修,然后再跟俄国铁路接轨。听到李鸿章这么说,俄国就开始威胁李鸿章,以后日本人要是再次来犯,他们就不帮助清朝抗日。清廷也担心日本吞并了朝鲜,下一个目标就是东北,于是朝廷也同意了李鸿章签订协约。


《中俄密约》签约现场和西伯利亚铁路

有非常多的人指控李鸿章在签约过程中收到了俄国人300万卢布的贿赂,如果这件事成立,那他卖国贼的骂名就实锤了。《中俄密约》不但没有起到保护清朝的作用,反而让清朝陷入深渊,还带给近代中国巨大的灾难。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虽然是密约,但还是被日本人知道了,他们非常生气。日本也觊觎中国东北很久了,这样以来就放大了日俄之间的矛盾,最终在1904年在中国的土地上爆发了日俄战争。当然《中俄密约》的危害还不止这些,民国时期著名的《二十一条》的签订也和《中俄密约》有关联。日本在1931年发动918事变,认为他们的东北权益受到威胁,开始大规模侵华,这与《中俄密约》也有脱不了干系的责任。



三.结尾

李鸿章有没有卖国?这个问题是不言而喻的。就像刀郎的歌词一样:不管你怎样洗,那也是个脏东西。当然也有人正面评价李鸿章,比如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写道:“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但不管怎样,民间“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的骂名注定不会消失在历史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