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李鸿章不但没有卖国,反而是中华民族的功臣。因为如果没有他,当时的中国很有可能会被分裂,甚至真的会被列强瓜分。
李鸿章从他年轻的时候高中科举,然后到靠打太平天国平步青云,到打捻军再次立功,然后主持洋务运动,办北洋海军,他的人生一直都是走上坡路的。但是甲午战争把他之前所有的功绩都打没了,他的北洋海军没有了,淮军没有了,直隶总督的职务也被革职了。可以说是人到老年,他的人生被打入到了谷底。他因为签了《马关条约》被骂成是卖国贼,当时李鸿章已经是73岁了,他在古稀之年连当时文人最重视的名节都没有了。
李鸿章
1901年,李鸿章在78岁的高龄奉慈禧之命从广东前往北京与八国联军签署了《辛丑条约》,李鸿章为了大清的《辛丑条约》,耗尽了他自己最后的心神。如果说把李鸿章说成是卖国贼,那简直比窦娥还冤。他只是清廷政策的执行者,而非决策者。
一.李鸿章与《马关条约》
其实李鸿章原本并不具备签署《马关条约》的资格。作为甲午战争时期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相当于地方大员,类似于今天的省委书记。像《马关条约》这种涉及国家主权的外交谈判,按理应由中央级别的重臣出面。朝中真正的第一重臣是恭亲王,他担任总理衙门大臣,是当时清廷最资深的外交人物。然而恭亲王刚刚被恢复官职,此前已经下台十余年,临危受命谈判并不合适。
恭亲王
理论上第二人选应是军机大臣翁同龢,他属于朝廷中枢,但是在朝廷上商议人选的时候,根本就没人提名翁同和,无论是慈禧还是光绪,都认为能胜任的只有李鸿章。当时朝廷讨论“日本人要割地”这一敏感话题,很多人已猜到目标可能是辽东半岛和台湾,但翁同和态度强硬地表示赔款可以商量,哪怕多赔些也行,但割地绝对不行。因为那是“祖宗之地”,不能对不起祖宗。翁同和这么说就把李鸿章给逼急了,李鸿章撂挑子不干了,让翁同和去日本谈判。翁同和推辞说他没办过洋务,是个生手。李鸿章于是提议:“那你跟我一起去,你负责谈割地,我负责其他。”翁同和还是不去,反正翁同和就是不让割地,自己也不去谈。
翁同龢
割地的问题光绪皇帝也不敢拍板,只好去请示慈禧。甲午战争正好处在光绪亲政,慈禧和光绪权力交接的时期,慈禧当然也不愿背锅,她让光绪自己决定。光绪最后给李鸿章的指示是,让他到日本可以商议割地的问题,但是要力争损失最小。
从李鸿章在日本谈判的详细记录来看,他是不慌不忙的,能够感受得到他是能从容应对的,这是因为在北京的时候,所有的问题大方向上都已经有了预案。李鸿章在日本马关谈判期间,他在返住所途中被刺客枪击,子弹打中左眼下方嵌入颅骨,血流满面,时年73岁的他能捡回一命已经是个奇迹。其实他本可借机暂停谈判回国,但他没有这么做,因为甲午战争的战场还没停,拖的时间越长,日本的战果就会越多,清朝就会越被动,所以他决定留下来继续谈判。
日本方面狮子大开口,提出要割辽东半岛和台湾,台湾包括澎湖列岛,还要赔款三亿两白银。割地和赔款李鸿章早就有心理准备,但赔款数目超出了李鸿章的预期。李鸿章使出各种方式讨价还价,赔款勉强谈到两亿两,但日本在割地上却寸步不让。李鸿章给北京发电报让光绪决定。光绪看到战争局势已经无法挽回,他给李鸿章回电报指示“条件能谈则谈,谈不下也只能接受。” 后来根据日本外相陆奥宗光的《蹇蹇录》披露,日本早就破译了清朝与李鸿章的电报密码,清廷底牌一清二楚。李鸿章此后再怎么据理力争也毫无效果,甚至用近乎乞求的语气请求日本让步,也无济于事。最终,《马关条约》签订,三国干涉还辽后,清朝又花三千万两白银赎回辽东半岛。
其实李鸿章在整个甲午战争里面从头到尾都很尴尬,在开战之前,他是主张和谈的,他不愿意打,但是光绪和翁同和一定要打,光绪和翁同和要打,最高指挥官还得是李鸿章。同时以翁同龢为代表的帝党言官经常弹劾北洋海军司令丁汝昌,不停地给丁汝昌身上泼脏水,抹黑北洋海军和淮军,他们就是想通过这种方法逼李鸿章交出海军和陆军的军权。最后仗打输了,光绪和翁同和又硬逼着李鸿章去谈,在李鸿章谈完之后,又被他们骂成是卖国贼。这个“卖国贼”的标签和当年在鸦片战争中主和的琦善如出一辙——皇帝不能有错,朝廷不能有错,只能怪奸臣误国。李鸿章成了最合适的“背锅人”。
梁启超在1902年给李鸿章写传记时感慨说:“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一个人的战争,是李鸿章一个人在跟日本一个国家在打,朝廷里面根本没人帮他。“李鸿章在这场战争中确实有失误,被革职也不冤,但若说他是卖国贼,确实站不住脚。
二.李鸿章与《辛丑条约》
我们再来说《辛丑条约》。慈禧太后在1900年6月21日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一道上谕,号召全国军民抵抗列强,同时还悬赏捕杀洋人。义和团及官军开始围攻外国使馆区。后人将这份上谕称为对列强地《宣战诏书》,但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宣战文书,准确说是一份给全国人民的动员令。李鸿章当时在广东担任两广总督,他收到这份文件时说了八个字:“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随后在盛宣怀的斡旋下,他联络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山东巡抚袁世凯,联手“东南互保”。“东南互保”虽然是抗旨,但可以说是李鸿章这几个洋务派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南方这几个省份是清朝经济最发达,最富裕,也是洋人利益最多的地方,没有将南方这几个省份牵扯到战争,这件事为李鸿章后来与洋人谈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谈判签署《辛丑条约》之前,当时八国联军已经打进北京了,慈禧和光绪两宫西逃到了西安。联军在清朝的兵力高达20万,列强全面控制了华北和东北地区。清廷已经毫无筹码了。李鸿章这时开始了一系列“不要脸”的骚操作,首先他表示清朝不是战败国,清朝根本没和你们开战,所谓“宣战诏书”是慈禧太后被义和团挟持发出的伪诏。李鸿章的说法听上去荒唐,但列强也挑不出漏洞。他还给列强说你们充其量就是来帮清廷镇压义和团的,赔款可以,割地没有。李鸿章的这套说辞明显是在耍赖,但这就是真真切切的爱国,况且清廷当时没有一个人能够替代李鸿章玩转这帮洋人。
这场庚子拳乱破坏那么大,列强出动了很多兵力,赔款是肯定的,重点是赔款的数额。慈禧让李鸿章看着谈,别把国家赔破产了就行。列强用三个月时间摸清了清廷的家底,索要4.5亿两白银的赔款。当时清朝的人口数量大约为4.5亿,按照每人摊牌一两计算。这个数字列强非常强硬,根本不给李鸿章任何回旋的余地,李鸿章筋疲力尽,最终于1901年1月15日签下《辛丑条约》。《辛丑条约》虽然很屈辱,但是他至少做到了国家没分裂,也没有割地,还保全了慈禧太后。经历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的协商,李鸿章心力交瘁,在1901年11月7日午刻在北京吐血而亡,终年78岁。在李鸿章重病弥留之际,沙俄公使迫他在不利于清廷利益的《交收东三省条约》上签字,李鸿章到死也没签。
李鸿章在去世之前,写下一首绝命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慈禧在从西安回銮返京走到开封下面荥阳县的时候,收到京城李鸿章病逝的电报。根据吴永在《庚子西狩从谈》里面的记载,慈禧痛哭不止,失去常态,骤然间失去了倚仗一样,乃至于太监,卫士无不相互错愕,如同大梁和柱子倒塌下来。从此,朝中再无李中堂,李鸿章的逝世给清廷带来了巨大的悲伤。
三.对李鸿章的评价
在评价李鸿章时我们必须清楚一点,历史不是非黑即白,不能只盯着他签署了两份丧权辱国的条约。两害相衡取其轻,在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时刻,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全了中国没有被分裂,除了在《马关条约》中割让台湾给日本,他再没有让出一寸土地。他已尽其所能地将国家从更深层次的崩溃中拉了回来。他既是力挽狂澜的能臣,也是时代悲剧的承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