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清华出身的'红色谍王'熊向晖潜伏胡宗南身边十年,两次挽救延安危机,毛主席赞他一人可抵几个师!揭秘1949年国共高层宴会上令傅作义惊呼'我军遍地豪杰'的神秘来客。"
1949年11月6日,北京的中南海勤政殿华灯初上。周恩来总理与几位前国民党高官在这里一起把酒言欢。
他们当中有“和平将军”张治中,也有促成北平和谈的傅作义。一群人坐在一起,觥筹交错之间好不快活。
突然,一个穿着中山装的男人快步走了进来。只见他缓缓地摘下礼帽,朝着众人微微鞠躬,然后说道:
“抱歉,诸公。今日有些私事,所以来晚了。”
周恩来一把拉住来人的手臂向大家介绍起来:“我来和大家介绍一下吧,这位就是我们党的...”
“总理,您不用介绍了,大家都是老熟人了。”傅作义打断了周总理,但是他仔细回想了一下刚刚周公的话,又立刻惊诧地问道:“您刚刚说,他也是共产党的人吗?”
周总理没有回答只是报以礼貌谦和的微笑。
“哎呀呀!难怪胡宗南把延安都打下来了,还是敌不过共产党呀!原来,我军当中遍地都是豪杰啊!”傅作义嘴里说着夸赞的话,脸上的表情依旧是万分诧异。
那么,这个令在场的国军将领大惊失色的“客人”到底是谁呢?为什么说解放军打败胡宗南,他功不可没呢?
清华出身的“红色谍王”
他就是一位被我党安排在敌人内部的“潜伏英雄”熊向晖。我党以及我军内部的领导人们曾经评价熊向晖,说他一个人至少能顶得上几个师!
熊向晖原名叫熊汇荃。1919年出生于山东省的掖县的一个官僚家庭。熊向晖的家庭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属于妥妥的“老北洋上三旗”的水平。他的父亲是本地的县长,后来一路高升坐到了湖北省高级法庭庭长的位置上。所以,熊向晖家的八个孩子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而在所有的兄弟中,就数排名第五的熊向晖最有出息。
从小在浓厚文化氛围中成长的熊向晖立马就迎来了“鲤鱼跃龙门”的时刻。
1936年,年仅十七岁的熊向晖考上了清华大学中文系,和后来的文史大家钱钟书、吴晗等人成为了校友。
因为儿子考上了清华大学,熊向晖父亲一高兴就把祖屋好好翻修了一遍,以此来彰显“子孙后代,光耀门楣”的骄傲。
然而,1936年可不是什么读书的好时候。
彼时的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已经长达五年之久,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不是忙着和阎锡山、冯玉祥搞军阀混战,就是督促张学良的东北军加速进剿陕北的共产党政权。
1935年,日本人又在华北,依照东北的伪满洲国,如法炮制了一个“华北五省自治运动”。搞得整个华北地区都民怨沸腾。
作为正值热血之年的大学生,熊向晖决心弃笔从戎、抗日救国。
1938年,熊向晖考进了黄埔军校第七分校,成为了该校的第十五期学生。
有趣的是,虽然黄埔军校的校长是蒋介石。但是,因为这里的学生和教官或多或少都怀有一颗报国之心,所以,这里盛产信仰共产主义的“军事高手”。
比如,我军的高级将领林彪、陈赓、左权都是毕业于黄埔军校。
其实,早在熊向晖进入黄埔军校前,他就于1936年12月加入了共产党,并积极投身革命运动。
所以,等到熊向晖考上黄埔军校,他就已经成为了我党一名潜伏在黄埔军校里的国军“预备军官”。
俗话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熊向晖这么优秀的人当然也藏不住。他的才能很快就吸引到了一个人的注意,这个人就是后来成为“西北王”,同样出身黄埔军校的胡宗南。
打入敌后的“闲散特工”
1938年,胡宗南来到黄埔军校第七分校观看学生们的会操表演。他很快便相中了一个年轻人,胡宗南问这个年轻人说:“怎么样?有没有兴趣给我当机要秘书?”
这个年轻人便是熊向晖。他欲擒故纵地表示:“学生学艺不精,恐怕难以担当这样的重任。还是请长官另请高明吧!”
没想到胡宗南还来了劲,他觉得这个小伙子不为名利所动,是一个人才。
于是,他又不厌其烦地跟熊向晖解释道:“你考入黄埔不也是为了参军报国吗?现在你能到我的身边工作,这不正是为了党国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吗?”
最后,几番拉扯之下,熊向晖才“勉为其难”地答应了下来。
按道理来说,接下来熊向晖就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为我党获取大量敌人的重要情报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中央给他传来了一封指令:不要轻举妄动,原地待命等待新的指示。
令熊向晖没想到的是,他这一等就等了足足五年。就这样,作为我党“高级特工”,熊向晖靠着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获得了胡宗南绝对的信任。胡宗南不仅开会要带着熊向晖,视察前线也要带着熊向晖。甚至连面见蒋介石也要带着熊向晖。
其实,我党这一招把熊向晖“冷藏”的做法十分明智。做情报工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你的敌人坚决地相信你是“自己人”。
1938年,熊向晖刚刚被胡宗南招到身边。虽然胡宗南对他格外欣赏,但是却谈不上完全信任。
所以,中央首先要做的就是帮熊向晖建立与胡宗南之间的信任。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党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人员和力量配合熊向晖,甚至有时候还故意放一些情报出去给熊向晖“邀功请赏”,以让胡宗南认为,小熊这个小伙子真是又能干又可靠啊。等到日后最关键的时候,再让熊向晖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彼时的国共两党表面上还是处于合作抗日的阶段。虽然两军之间总是会有摩擦和冲突,但是,抗战爆发后,我党和国民党枪口一致对外。后来,出于这种原因,熊向晖在敌后安静地潜伏了五年,成为了一个“闲散特工”。
关键时刻 挽救“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