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新能源车的路线里,“增程”曾是最不被看好的那一个。
技术老,逻辑绕,听起来也没什么“未来感”。
说白了,它不像纯电那么先进,也不像混动那么省油,总让人觉得“不上不下”。
但谁能想到,这个曾被嫌弃“不够纯粹”的家伙,现在居然成了车市里的香饽饽。
因为相关数据显示:
2024年增程式汽车的销量狂飙——全年卖出116.7万辆,同比增长高达78.7%,不仅超过纯电(22.6%),也比插混(76.3%)更猛。
值得注意的是,它的火爆不仅体现在销量曲线上,更是直接引发了新势力格局的大洗牌。
譬如过去说到“新能源车三强”,大家脑子里想到的一定是:蔚小理。
但到了2024年,这仨的地位,已经彻底变样了。
理想汽车以“增程技术”为核心,一举卖出超50.45万辆,强势登顶新势力销量榜;
问界紧随其后,全年38.63万辆,在华为加持下越打越顺;
而排在第三的零跑,更是个“反转典型”——三年前还被质疑活不下去,如今靠增程翻身,一年干出近3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00%。
你没看错——就是那个曾被当成“笑话”的领跑,靠着“纯电+增程”的双动力策略,硬是挤进了头部新势力阵营。
反观另一边,曾经的“新能源牌面”——蔚来、小鹏,却在这场战局中节节败退。
尤其是蔚来,坚持只做纯电,结果就是连年巨亏。
而且,不是普通亏,是真·巨亏。
因为数据显示,从2018年到2025年,蔚来累计亏损已超过1000亿元。
而理想呢?
不仅早就实现盈利,还连续8个季度正向现金流,完全成了“新能源行业里最会赚钱的人”。
也正因为如此,从今年开始:
“质疑增程 → 理解增程 → 成为增程”,几乎成了所有车企的真实写照。
小鹏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曾经逢场合必谈“纯电理想”,结果现在呢?
自己亲手把“增程”请上了舞台。
譬如就在去年11月的“小鹏AI科技日”上,小鹏就发布了“鲲鹏超级电动系统”,其中“鲲”,就是下一代增程技术。
极氪也坐不住了。
它一边靠极致操控打“存在感”,一边在技术发布会上放出狠话:我们要搞“融合动力系统”。
简单说,就是会搞超级电混系统,融合纯电、插混和增程技术3种路线的优势。
智己也跟进了,明确表示将在2025年推出两款增程式新车。
要知道,它原本可是“智能化+纯电”的标杆型车企,如今也选择低头。
更有意思的是——
连合资品牌都开始蠢蠢欲动:
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东风日产、北京现代……
这些曾在油电之间摇摆不定的老牌选手,现在也开始把增程写进规划。
一句话总结:
不管你是“理想派”、“科技派”,还是“保守派”,到现在,都开始干一件事——搞增程。
那到底为什么增程能成?
为什么大家一边嘴上说“它不上不下”,一边却抢着买?
有人说是“续航焦虑缓解了”,这当然没错;
但在我看来,真正让它站稳市场的核心原因,其实就两字:便宜。
你没听错,不是便宜的那种“低端感”,而是那种“聪明得很实在”的便宜。
因为增程车的电池比纯电小,技术又不复杂,所以整体成本非常可控。
省下来的这些钱,直接用在了“价格优势”上。
就拿智界R7来说,增程版的起售价比纯电便宜整整1万,续航还更长。
你说换成你,是不是也更愿意选它?
说到底,200公里的纯电续航,城市通勤绰绰有余;一上高速,增程器介入,续航无压力;
体验几乎没差,价格还便宜,谁不买账?
更别提,增程车的技术门槛本身就不高。
不像插混那样“电油双拼”,也不用纠结“油耗、电耗优化”等等。
说得直白点:
有点实力的品牌,几乎都能做。
你买个东安的增程器,配个小电池,就能直接开干。
而且因为它不是“电池堆出来的车”,受原材料涨价的影响也小。
这对车企来说,不只是方便,更是改善毛利率的“保命稻草”。
所以你看,它便宜得很聪明,做得很现实,也卷得很有章法。
你说它“落后”也好,“不上不下”也罢,但它确实是目前,最符合大多数人需求的解法。
这,就是它能赢的真正底气。
总的来看就是,增程并不是“赢麻”了,而是其他路线,在现实面前,一个个先倒下了。
一个原本被当“权宜之计”的技术,最后竟成了最稳的方案。
这听起来像个笑话,但看完销量、利润、反馈之后,又不得不承认:
它,或许就是目前最好的策略,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