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版图上,合肥与西安这两座城市正因押注不同的技术路线而展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一边是合肥全力支持的蔚来汽车及其"换电模式",另一边是西安倾力培育的比亚迪及其"超充路线"。
这场对决不仅是两家企业的技术路线之争,更是地方政府对万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主导权的争夺。
蔚来汽车选择了"车电分离"的换电路线,试图通过建立庞大的换电站网络来解决用户的里程焦虑。
截至2025年,蔚来已建成超过3200座换电站,覆盖全国2300个县级行政区。
其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将电池作为独立资产运营,用户可以通过租赁方式降低购车门槛,同时享受3分钟快速换电的服务。
这套看似完美的商业逻辑背后却隐藏着惊人的成本:每座换电站的建造成本超过300万元,而要实现盈亏平衡,每座换电站每天至少需要完成50单换电服务,但实际运营中平均只有30单,导致单站年亏损超过百万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2024年蔚来单车亏损已扩大至10万元以上,累计研发投入高达600亿元,按照目前的烧钱速度,其现金储备仅能支撑两年左右。
与蔚来的重资产模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比亚迪选择的超充路线。
比亚迪凭借其垂直整合优势,在超充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其最新研发的1000kW超充桩可以在10-15分钟内充满100度电,电压平台已升级至1000V,充电效率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
比亚迪的聪明之处在于,它没有盲目追求公共充电桩的数量,而是通过向车主赠送家用充电桩来缓解公共充电压力。
截至目前,比亚迪已累计赠送380万套家用充电桩,而其公共超充桩数量为1.1万根。
这种策略不仅降低了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还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两座城市的产业布局也因企业选择的技术路线而呈现出明显差异。
合肥为了支持蔚来的换电模式,2024年建成换电站210座,每座给予150万元的补贴。
这座被称为"最敢赌的城市"希望复制当年引进京东方、长鑫的成功经验,打造完整的换电产业链。
为此,合肥还吸引了国轩高科、巨一科技等电池与换电设备企业落户,试图形成"换电-电池回收-材料再生"的产业闭环。
但风险在于,如果换电模式最终未能成为主流,合肥将面临数百亿产业链投资沉没的风险。
西安则选择了与比亚迪深度绑定的发展路径。
2022年,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100万辆,其中超七成来自比亚迪。
为支持比亚迪的超充路线,西安已建成1.5万根超充桩,其中80%为比亚迪专属。
这种发展模式带来了显著的就业效应——比亚迪西安基地直接雇佣超过5万人,带动本地零部件企业200余家。
但过度依赖单一企业的风险同样明显,特别是当比亚迪将高端产能向深圳、常州等地转移时,西安可能会面临产业空心化的挑战。
政策环境的变化为这场对决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对蔚来而言,最大的风险在于国家换电站建设标准至今尚未出台。
标准的缺失导致各车企电池规格难以统一,蔚来换电站难以向其他品牌开放。
同时,换电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也引发关注,已发生多起换电后系统报警事件。
这些因素都让投资者对换电模式的长期可行性产生疑虑,宁德时代、长安等合作伙伴更倾向于采取"保底+分成"的保守合作模式。
比亚迪则可能迎来政策红利。《电动汽车超级充电系统技术要求》将于2025年强制实施,其中要求超充桩电压不低于800V的规定,将直接淘汰60%的现有竞品。
由于比亚迪的技术路线与即将实施的标准高度契合,其超充桩利润率有望再提升5个百分点。
此外,新标准强制要求充电协议兼容特斯拉、小鹏等品牌,这意味着比亚迪可以通过专利授权获得额外收入。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两家企业都开始调整策略,显示出技术路线融合的迹象。
蔚来计划在第三代换电站增加500kW超充桩,尝试"换电+超充"的混合模式;比亚迪则在腾势车型上支持双枪充电,变相实现"部分换电"功能。
这种相互借鉴的趋势表明,未来新能源汽车的能源补给方式很可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化的。
这场"换电VS超充"的暗战,本质上反映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产品竞争"向"生态竞争"的升级。
蔚来赌的是用户愿意为极致体验买单,比亚迪押注的是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
而合肥与西安的产业政策差异,则凸显了地方政府在培育新兴产业时的不同思路。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场竞争没有绝对的赢家。新能源汽车的能源补给方式可能会长期保持多元化态势,就像燃油车时代既有加油站也有家用油桶一样。
真正重要的是,企业能否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策略,城市能否培育出具有韧性的产业生态。
正如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在2017年拆解垂直整合体系时所展现的决断力,在快速变革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最大的风险不是选错技术路线,而是缺乏自我革命的勇气。
对于合肥和西安这样的城市来说,比争夺"新能源之都"的称号更重要的,是建立能够适应技术变革的产业体系。
无论是换电还是超充,最终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而在这场关乎未来的产业竞赛中,最大的赢家可能是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
通过不同技术路线的充分竞争,加速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最终实现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
(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