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淮军公所的百年戏楼内,晨光透过雕花木窗斜斜洒在青砖地面上。铿锵的锣声响起,一位华丽装扮的小生踏着节奏登场,高亢激越的唱腔穿透古建筑的梁柱,台下观众屏息凝神——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定老调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杜振忠的演出场景之一。这座见证过直隶戏曲百年兴衰的古戏楼,与曹锟戏楼的舞台、河北小学的“戏园”、雄安新区的乡村舞台……共同构成了他传唱老调的多元舞台。
“我要用良心去对得起观众。”在《中国商报》与小糊涂仙酒业集团联合开展的 “探寻非遗之美” 系列报道中,杜振忠接受采访时敞开心扉。质朴而坚定的话语背后,承载着他对保定老调艺术的深厚情怀与责任担当。当年在板西村痴迷于戏台上眼花缭乱武戏的懵懂男孩,到河北四大剧种之一的保定老调剧团的掌门人,半个世纪的风雨中,杜振忠始终坚守着这份初心,期待着有更多人和他一起将保定老调唱响中国大地。
舞台上的杜振忠
接过父辈旗帜:血汗浇铸深厚的艺术根基
杜振忠出生在武戏之乡雄县板家窝乡(现米家务乡)板西村,这里也是老调剧种的发祥地之一。聊起自己的家乡,他十分自豪:“全国各地的戏班基本都有我们雄县人。”浓厚的戏曲氛围让他从小耳濡目染,而父亲对戏曲的喜爱也给了他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我父亲特别喜欢听戏,我深受影响。”年幼的杜振忠经常和小伙伴在热闹的戏台前,一待就是半天。
村子里有专门的老师教授戏曲的基本功,杜振忠白天到学校学习文化课,晚上就跟随著名的武功教师赵庭臣学习。最初接触老调,是在杜振忠考入保定地区戏曲学校并被输送到保定地区老调剧团之后,他曾受著名武生张振荣的指导,在武戏的功夫上大踏步前进,同样,他在唱功上多方拜师,认真学习老调的发音、吐字、行腔,系统的学习让他的表演技艺更加炉火纯青。
杜振忠(右一)年轻时的演出照片
1987年,杜振忠参加了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举办的河北省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参赛剧目《周仁献嫂》,他饰演周仁,荣获了“十佳演员奖”,此奖为全省唯一的文武小生奖。1988 年,杜振忠32 岁时接过了保定老调剧团团长之职,一干就是 23 年。
泥泞中坚守:上下求索老调生存之路
老调的生存与推广也曾面临过举步维艰的岁月。彼时作为剧团掌门人的杜振忠想尽办法,一方面发扬保定老调这一地方传统戏曲,另一方面也要为剧团演职人员谋出路。
“锣鼓一响,黄金万两,演出不能停。”杜振忠当仁不让成了剧团跑得最勤的“业务员”。“说白了就是脸皮要厚。”从每年的正月开始,杜振忠就要到河北各地联系庙会戏曲演出,春季对戏曲演员来说,是最忙碌的季节。“一年最多的时候演出 800 多场,平均一天两场多。”到夏季时,一方面杜振忠联系外省地的演出事宜,有演出就去,没有演出就在剧团研究新的剧目。
另外,杜振忠也与各地企业合作,拓展老调生存之路。保定的大小企业都成了他选择的“联姻对象”,有了企业的支持,剧团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在杜振忠任团长期间,他率剧团常年下基层为广大观众演出,燕赵大地乃至偏远村镇都留下过他们的足迹。由他参演的五个剧目曾被载入《中国戏剧精品库》,中央电视台在 2008 年录制了他和毛素欣合演的《盘夫》全剧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引起强烈反响。他还把每年演出节约下来的资金自排了本地地域文化的新创剧目,为老调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8年,老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杜振忠也成为省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
传承之路:将传统旗帜传到下一代手中
杜振忠常年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
退休之后的杜振忠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老调、会唱老调,他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正如他的一位戏迷所说:“哪里有老调,哪里就有老杜;哪里有老杜,哪里就有老调。”
他积极为广大老调戏迷们搭建平台,四处奔走,把遍布民间的老调戏迷、票友们召集起来,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对他们进行辅导、培训,使戏迷们的演唱水平大幅度提升,为传承老调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老调养育了我,成就了我。现在退休了,迫切希望老调艺术后继有人。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无论有多难,我也一定要把老调这面旗帜传到下一代人手中。”
面对现代娱乐冲击,杜振忠选择以创新守护传统。在河北小学,他首创“戏曲韵律教育法”,用老调锣鼓点替代上下课铃声,让戏曲韵律浸润校园日常。在徐水梁家营幼儿园,他让4岁孩童体验勒头扮相,开创全国非遗进幼儿园先河。在雄安新区的农村学校,他带着学生排练《直隶少年》,将红色基因注入传统程式。与高校合作开发VR戏曲课件,让00后通过虚拟现实体验甩袖功。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30余所学校,培养了上千名“小传承人”,真正实现“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传承跨越。
老调新声:非遗守望者的时代答卷
老调不老,杜振忠振兴老调的雄心也从来不会老。
在河北金融学院,他为留学生设计沉浸式体验课,留学生们穿戴戏服、学习压扇动作,沉浸于梆子声的韵律中,甚至有人“痴迷到不愿脱装,满校园拍照”。而在华北电力大学的“老调新声”实践活动中,外国学生虽听不懂唱词,却被演员的表演和音乐打动,感叹“这是跨越语言的艺术魅力”。2023年,他更将课堂搬进肯德基餐厅,让汉堡与老调声奇妙共鸣,一位天津的观众直言:“旋律和舞台设计让我感受到历史深度和地方特色”。
如今,杜振忠依然奔波在传承一线。“有人问传承非遗图什么?”面对问题,杜振忠说:“你看那些孩子眼中的光,就是文化自信的火苗。”他用半生的坚守证明了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延续,更是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
《中国商报》携手小糊涂仙酒业集团联合开展 “探寻非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