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4月25日电 题:中国传统文艺院团借文旅融合焕发活力
新华社记者梁军
当高亢的秦腔在仿宋街巷骤然响起,游客们纷纷驻足。这不是传统剧场,而是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环州故城景区的沉浸式演艺现场。老艺人们用时下流行的创新表演,让沉睡的地方戏曲重获青春。
环县艺龙演艺有限公司的前身是环县陇剧团。曾几何时,这个团体每年演出不足50场,发工资都成了问题。而今,他们一年演出场次增加到了300场,年收入达300万元,即将发展成为一支百人院团。
为了激发文艺院团活力,2009年,中国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推动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不少院团在变革中开启了艰辛探索。
演员在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环州故城景区演出(2024年5月1日摄) 新华社发
面对新形势,环县艺龙的演员们起初尝试“送戏下乡”。乡镇老戏迷多,酷爱秦腔,院团所到之处都有掌声相迎。寒来暑往,演员们从一个村庄赶往下一个村庄,把秦腔从一个山头吼到另一个山头。
但演员们发现,“搭戏台吼秦腔”成了老套路,冬去春来天天如是,而且各家院团演出雷同,常常“撞戏”。有时,乡镇请一台戏,往往赶来几个戏团争抢。最后彼此低价竞争,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2021年,文旅融合的浪潮让环县艺龙这支队伍迎来新的机遇。这一年,环县邀请演员们入驻新打造的环州故城景区。演员们摒弃了过去传统的演艺模式,结合环县民俗文化魅力,创编不少以萧关古道、大宋边城为背景的大型实景演艺节目,逐渐吸引到老中青各年龄层的观众。
“以前演员愁没戏可演,现在打造了一批精品节目,月月有更新、季季有主题,只怕演员不够用。”环县艺龙演艺有限公司总经理苏生辉说,院团从“活下来”变得“火起来”,在于让传统对接时尚,把舞台搬到街巷,请游客担当主角。
记者看到,演职人员引入时下流行的剧本杀元素,让游客踱步在仿古的街道,与身着古装的“戍边将士”擦肩而过。演员陈萍一度抗拒街头表演:“演员们可都是台上的角儿。”但当她穿着宋代官服在街角“断案”,被游客围得水泄不通时,却笑着说:“这才叫戏比天大。”
环州故城旅游景区服务中心主任胡世文说,近些年环县重新打包历史、民俗等地域品牌,在环州故城景区集中展现。演员们主动适应文旅新趋势,学会传统曲艺、非遗表演、角色扮演多元呈现,不仅丰富了景区观赏性,还让躺在博物馆里的元素活了起来。
中国大城小县的文艺院团纷纷融入文旅融合热潮,重新挖掘演绎本土资源。西安歌舞剧院参与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的唐文化演艺,创排了喀什古城驻场演出《喀什之心》和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千年九成宫》等。重庆市话剧院等一批文艺院团不断“上新”演出类型,用街头戏剧、方言话剧、杂技,为游客、市民带来精彩纷呈的视听体验。
甘肃省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把多勋认为,当代消费者的艺术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不再只满足于“你演我看”的娱乐方式。文艺院团与文旅融合双向奔赴,未来将地方人文基因、多彩民俗和VR、3D等现代技术有机融合,创作内容和消费业态还会层出不穷。
文旅融合的“热风”吹到了乡村,各地村庄休闲游、观光游、体验游多了起来。苏生辉计划带领团队,把文旅演艺延伸到乡村,提升乡村旅游景点的人气,以新的姿态“送戏下乡”,丰富基层民众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