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曲靖沾益,雾气还未散尽,老街的炉火已经燃起。面团在掌心翻飞,辣子鸡在铁锅里翻腾出炽烈的香气,百年米糕的甜香从蒸笼里飘散——这是云南珠江源头第一城的“吉祥三宝”,更是爽辣鲜香、甜糯可口的舌尖“非遗江湖”。

跟随记者的脚步,踏上一趟特别的非遗美食之旅吧。

沾益小粑粑

酥香里的“甜蜜信物”

踏进滇益圆生产基地,烘焙香扑面而来。制作车间内,老师傅正将揉好的麦面团裹入豆沙、苏子等馅料,压模成型后送入烤箱。“小粑粑讲究‘三分料、七分火’,火候到了才能酥而不散。”省级非遗传承人刘春华介绍道。说话间,金黄油亮的小粑粑新鲜出炉,酥皮层层分明,咬一口,甜香瞬间在舌尖绽放。


沾益小粑粑,是一款拥有400余年历史的省级非遗点心,其制作工艺考究,以本地麦面为主料,包入豆沙、苏子等馅料,经炭火或电烤箱烘烤,有香喷喷的火腿美味,又含糖汁诱人的蜜甜,吃起来外酥内软,芳香四溢。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云南曲靖、沾益等地,每逢订婚行礼,男方少不了要买上数百个小粑粑,请人或挑或背,作为定亲信物和婚宴请柬,寓意“团团圆圆、甜甜蜜蜜”,成为亲朋好友欢喜品尝的美食。如今,滇益圆食品有限公司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化生产线完美融合,让小粑粑从地方小吃升级为年销5000万元的特色产业,成为沾益走向全国的甜蜜名片。


沾益辣子鸡

香辣间的“江湖豪情”

当记者团来到志晖园后厨,画风突变!大铁锅蹿起半米高的火焰,本地土鸡斩块,配上云南特有的干辣椒、草果等23味香料,在180℃热油中翻滚。


“滋啦!”一锅红艳艳的辣子鸡跳跃翻腾。主厨铁铲翻飞如武林高手出招,香气霸道地占领整个空间。“这哪是炒菜,分明在练九阳神功!”猛火爆炒,慢火收汁。出锅的辣子鸡,红亮油润,肉质鲜嫩入味,散发着勾人魂魄的香气。


“这道菜的精髓在于香料配比与炒制手法,差之毫厘,味隔千里。”师傅说。这道起源于清末的滇味经典,如今不仅登上本地人的餐桌,还通过冷链技术“闯荡江湖”,成为电商平台上的爆款预制菜,让千里之外的食客也能尝到这份“辣而不燥,麻香入骨”的江湖味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远在他乡的沾益人,也能通过便捷的物流吃上带着锅气的家乡辣子鸡,享受这份“云贵高原对打工人的远程投喂”。


作为云南名菜的代表之一,沾益辣子鸡凭借其独特的“辣香”风味享誉全国。其制作技艺于2022年入选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沾益区已形成以“龚氏辣子鸡”为代表的多家老字号品牌,打造出辣子鸡、黄焖鸡、圆子鸡“一鸡三吃”的辣子鸡盛宴,搭配当地烤豆腐、烧洋芋等各色菜品,霸占着不同食客的味蕾。

手工米糕

蒸笼上的“人间百味”

伊糍坊的米糕工坊,石磨转动的节奏仿佛在唱山歌,山泉泡过的大米化作细腻米浆缓缓流淌。灶膛里柴火摇曳,灶上热气升腾,传承百年的手工米糕正在一锅锅蒸腾,屋内屋外、院落间米香弥漫,唤醒儿时的香甜记忆。三餐四季,裹挟人间百味,在满满烟火气中,造型百变的米糕,成为了温暖岁月的馈赠。


一块松软甜香的沾益米糕,制作工艺考究。从泡米、晒米到蒸制,十二道工序全凭老师傅的手感把控。“老味道要守得住,新需求也要跟得上。”第四代传承人桂千杰边说边展示新作。只见揭开蒸笼的瞬间,云雾缭绕中浮现出牡丹、山茶造型的米糕,直接美成甜品界顶流。


“我们给传统米糕办了场时尚秀!”低糖藜麦版瞄准健身人群,鲜花果酱款专治少女心。桂千杰思想活泛,在非遗传承与大胆创新中找灵感,拒绝工业化生产,推出了低糖、粗粮系列米糕,并采用现代模具制作出造型多样的花果糕、福寿糕,让古老技艺下的传统米糕穿上“时尚外衣”,或萌宠、或精致,获得更多年轻人的青睐。


逢年过节、婚嫁喜庆、起房盖屋时,沾益手工米糕都是当地不可或缺的吉祥食品,寓意“步步高升、幸福圆满”。如今,这款软糯香甜、颜值在线的米糕,也在“非遗江湖”中成功出圈,制作工坊成为非遗传承、文旅体验的热门打卡地。

【记者手记】

从揉面的指尖温度,到翻炒的锅气蒸腾,沾益的美食江湖,用最鲜活的方式讲述着非遗的传承与创新。这里的美食,不仅满足味蕾,更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成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最生动的注解。

非遗元素赋能,云南沾益正绘制出一幅“业兴、民富、景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可以说,在珠江源头,馋哭网友的非遗美味,不仅带来舌尖上的享受,还成为开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辣子鸡产业链带动农户土鸡养殖,小粑粑工坊促进就业,米糕技艺传承走进校园。2024年,沾益非遗旅游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村民年均增收1.2万元。“曲靖老村长”“云南草帽姐”等本土农业主播的加持,通过电商将家乡的这些“好物”销往大江南北,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

云报全媒体记者 蒋琼波 张雯 摄影报道

视频由沾益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一审 孙琴霞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