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视《湾区新财经》

《问答八方》第二季第七集

魏积军:传承老戏与新编戏

张春蔚:魏积军老师,咱们都知道“十净九裘”,可为啥又说缺花脸,大家还主要唱裘派呢?

魏积军:“十净九裘”说明裘派鼎盛。裘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创立了裘派,和过去老花脸有很大区别。它很有时代感,从唱腔、韵味到发声都更现代化,符合当时人们变化的听力和审美。观众就喜欢裘派的声音、扮相和表演。

张春蔚:京剧难学在哪呢?


魏积军:各行各业都有难处,关键看热不热爱。我不是科班出身,是随团学艺,在规范化和规矩方面不太系统。后来跟李长春老师学习,才开始严格要求一招一式、手眼身法、唱念做打,这才叫规范。

张春蔚:长春老师,您还记得第一次见魏积军时他的状况吗?您教了这么多徒弟,现在他们发展得怎么样?

李长春:我和魏积军认识24年了。我一共有15个徒弟,包括来自中国台湾的,现在除了一个改行了,其他14个都活跃在舞台上,是各个剧院或剧团的主力。而且他们之间关系特别融洽,这也传承了我师父和袁世海先生那一代大师团结的作风,大家都一起琢磨艺术。

张春蔚:魏老师,最近您也在从事教学工作吧?

魏积军:师父可不敢当,就当是教学吧,这以后可能也是我的一条路。常说“迷时师渡,悟时自渡”,我快40岁才在老师的教导下深入学习。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我更看重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分享给学生,教学相长,我也能学到新东西。


张春蔚:在京剧行里,师父是怎样的存在呢?

魏积军:师父就像紧箍咒,能让我们不跑偏。要是没有师父的教导和约束,随意表演,艺术观可能就歪了。有师父把关,我们才能坚持正确的艺术观,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稳。就像我,跟长春老师学了之后,通过《连环套》等戏的打磨,突然就开窍了。

张春蔚:长春老师,魏老师39岁才拜您为师,会不会有点晚呢?

李长春:不晚!他的努力大家没看到。我9点上班,他5点就去练功了,连喊嗓都喊完了。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没这股劲了,练功房都落灰了。魏积军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他的基本功扎实,国家京剧院排的新戏,他一个都没落下。他参与的新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加起来有五六个甚至七八个,而且都很成功,在舞台上站稳了脚跟。这多让人高兴啊!


张春蔚:魏老师,您觉得自己的嗓音在什么时候达到了理想状态呢?

魏积军:我觉得是40岁以后。这可能和心态、对艺术的理解有关。在台上表演,心态放松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一紧张,肌肉、气息、嗓子都跟着紧张,声音就不好听了。唱京剧,“唱”可是首要的。裘先生当年演出,那票房爆满,座无虚席。他和高盛麟先生演的《连环套》,我没赶上,听老师们讲,那场戏太震撼了,到现在大家还回味无穷。

张春蔚:去年您退休了,还演了全本的《连环套》,这背后有什么故事呢?

魏积军:去年有个武戏展演,我们剧院的田磊副院长邀请我合作,他是人才引进过来的优秀武生演员。我当时挺高兴的,不过我都快14年没演这出戏了,所以提前练了两个月功。从春节后的三月份一直练到五月份演出,最后呈现的效果还不错。

张玲(魏积军妻子):退休后田磊邀请他演《连环套》,我还劝他,《盗御马》不是他最擅长的,而且好久没练了,可以只演坐寨或者拜山,让学生演盗御马那段。可他坚持要演全本,那段时间他状态特别好,每天吃完饭就去京剧院练功,快十点才回家,每天拉两遍《盗御马》,我虽然心疼他辛苦,但也理解他。演出那天,我觉得是他所有戏里最完美的一场。


张春蔚:您觉得唱歌和唱戏,哪个更容易呢?

魏积军:我觉得唱歌更容易。唱戏是综合性的艺术,不光要唱,还要念、表演,难度大多了。唱歌自己陶醉就行,还能闭着眼睛唱。唱戏可不行,得睁大眼睛,眼神要有光、有神。

张春蔚:您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有一段《牧虎关》特别火,好多人都在对口型,您什么时候知道这事儿的?

魏积军:我都不知道,还是别人告诉我,说大家都用这段做铃声,在抖音上下载。我也没想到,而且全是女生在对口型,一段花脸唱腔能这么火,传统京剧能以这种方式传播,真是意外。

张春蔚:您的声音还被张艺谋用在了奥运会上,在电视剧《青衣》里也有您的配音,张艺谋当时为什么选您呢?

魏积军:张艺谋在选拔奥运会《论语》朗诵的声音时,找了很多人,有京剧小生、地方戏演员,像秦腔、川剧的都有。让我试音的时候,我用花脸的形式念了“有朋自远方来”,录完音给他,他觉得这声音浑厚、明亮、沧桑又有远古的感觉,正是他想要的。


张春蔚:对于国家院团来说,除了传统戏,排新戏也是重要工作,但排新戏压力不小,您怎么看?

魏积军:对,排新戏要创造新角色,还得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可很多新戏都成了应景之作,排完就扔了,真正能留下来的不多。京剧的本质是虚拟的,唱是关键,要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唱得好很重要。而且剧本也得好,现在是“一剧之本”,但好剧本很难找。过去是因人排戏,现在是因题材、因社会需要来排戏。

李长春: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京剧演出太少,离开了实践可不行,这是普遍现象。但在守正创新的过程中,绝对不能丢掉京剧规范、真实的基础。基础打得越牢越厚,在新的创作中手段就越多,自然而然就能产生现代京剧或新编历史京剧的程式化东西,当然这需要时间,也需要大家共同创作。


张春蔚:魏老师,您这些年排了不少新编戏,有没有自己比较满意的呢?

魏积军:我挺满意《德林与慈禧》,它的唱腔写得好,很感人,剧本也不错,台词没有一句废话。我觉得不管是新编戏还是传统戏,都得寓教于乐,让观众开心的同时,还能领悟一些道理。后来也排了很多戏,像《收马御史》是移植的新编戏。《图兰朵》是以歌剧形式改编的,但我不是特别满意。《陈毅回川》是和地方团合作的,有国家艺术基金扶持,剧本挺好,可惜地方团没有更多资源把这戏往外推广。还有2020年排的《主角》,演李大钊,我很喜欢这个人物,他既有豪放的一面,又有知识分子的内涵和爱国情怀。演这个角色前,我翻了很多资料,所以演起来比较得心应手,观众的反馈也很好。


张春蔚:现在短视频用户有10亿之多,这对传统京剧和各位角儿们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和变化呢?

张澍:我觉得短视频是个好东西,老演员可以通过它把京剧的精髓传播给更多观众。

陈磊:我也觉得短视频是好事,不管从什么角度,它都在传播京剧。史依弘的短视频就很多,听说她有个小团队在做这件事。


张春蔚:回顾您40多年的艺术生涯,如果用一句唱词来形容,您最喜欢哪一句呢?

魏积军:我最喜欢《连环套》里的一段流水,“想当年在河间谁不尊仰,李家店比武挂心肠。梁九公领旨行围场,那时节下山岗。我用熏香杀死了二更夫他见阎王,御马到手某的精神爽”,这段唱词很洒脱,每次唱都感觉特别好。我这辈子学了全本《连环套》,还演了很多次,这让我没有遗憾。

张春蔚:每个人都需要舞台,希望大家都能像魏老师一样,在自己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本节目由农夫山泉赞助播出,

所有农夫山泉都来自天然水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