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绥军志(一):帝国黄昏,一个山西青年的命运

01

风口浪尖。

人人都渴望赶上风口,却不知风口即浪尖,进退皆杀机。

坐上山西都督位子的当天,阎锡山就深深体会到了,这四个字的诱惑与残酷。

《黑社会2》中吉米仔说得好:话事人位置很好坐吗?拿着龙头棍好威风吗?

此时,至少有三股带着杀气的力量,从山西之外,太原城内,眼皮底下,向阎锡山袭来。

我们把历史的镜头打开,由近及远,看看发生了什么。

1911年10月29日,太原光复,阎锡山被推举为山西军政府都督,尽管这天是他29岁生日,但他并没有开Party的兴致——过生日分泌的那点多巴胺,岂能与权力的多巴胺相比?

晚上,阎锡山在军营暗爽,一团三营长熊国斌求见,刚一见面,熊国斌就掏出手枪,射向阎锡山,阎锡山依靠第六感,提前施展闪避技能,躲开了子弹。

在军营搞刺杀,机会往往只有一次,一旦失手,取人头就变成了送人头。

阎都督是文明人,对熊国斌的人头没有兴趣,他一挥手:拖到营门外活埋!

这件事说法不一,以上是张树帜等人的说法。

阎锡山在回忆录中提过这事,但没有提熊国斌开枪,也没有提自己趴在地上避弹,更没有提活埋。只说熊国斌进来报告工作,他怀疑熊是来刺杀他的,一枪毙了熊。

作业题:从常理判断,你觉得谁的话更可信?

黄国梁的一团下辖三个营,一营、二营都造反了,三营没动,原因就在于营长熊国斌是满人。

其实,阎锡山的二团,也有个满人营长瑞墉,只不过事前就被阎锡山拿下了。

在军队安插几个满人,意义不言而喻,确保枪杆子不变色。

清廷对谁都不放心,掺沙子,埋钉子,都是常见的、低水平的权术,除了恶心人没啥卵用。

除掉熊国斌之后,阎锡山做了个不高明的决定,他对熊国斌的部下说:“熊国斌是要反革命,现已被我处决,你们赞成革命的架枪原地候命,不赞成革命的自动回营。”

结果有两个连留下了,其余士兵一哄而散。

一哄而散的士兵涌入城中,犹如烈火烹油,让动乱的太原城,乱上加乱。

旧秩序崩溃了,新秩序还没形成,中间的空挡,既无法,也无天。

旧巡防队和巡警,没了军纪约束,成了无法无天的乱兵,他们抢劫了藩台衙门银库、太原官钱局、帽儿巷的金银首饰店。

晚上,一哄而散的新军士兵加入进来,横扫钱庄、票号、商店以及普通百姓家。

市井无赖,地痞流氓,也纷纷冒了出来,趁火打劫,整个城市火光冲天,枪声不断。

抢劫大白天就开始了,副都督温寿泉也镇压过,但反被乱兵打回来,丢大脸了。

难题交给了阎锡山,他的解决办法很简单,也很粗暴:重兵扑灭。

军队连夜出击,背着大令箭在街上巡逻,凡遇抢劫者,就地处决;加派士兵控制城门,阻止任何人带财物出城。山西大学堂、山西农林学堂的学生也被动员起来,分发枪弹,站岗巡逻,配合军队弹压。

阎锡山特意点了一个叫周尧宽的军官。此人高大威猛,诨号大将军,有暴力美学癖好,他喜欢用枪刺把人挑到空中,再戳死在地上,一口气挑了十几人,震慑住了很多乱兵。

一晚上处决了200多人,动乱平息。

02

前两股力量已被化解,第三股力量也该来了。

阎锡山在太原站稳了脚,但太原之外的整个山西,还是大清的天下,山西巡抚陆钟琦死了,但大清巡抚备胎多的是,再派一个巡抚就行了。更重要的是,大清还有看家本钱——北洋六镇。

太原光复的第二天,原北洋军扛把子袁世凯出山了,他的复出改变了双方战略天平。

对清廷而言,湖北是叛乱中心,山西是肘腋之患——离北京太近。

阎锡山明白,清廷不会对太原起义善罢甘休,一场巨大的风暴很快就会登陆三晋大地,首当其冲者,就是他这个山西都督。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既然迈开了这一步,就没有回头路了。

就职演讲中,阎锡山说了这么一番话:太原虽然光复,但不要以为我们成功了,今天才是革命的开始,我愿意与同志们本着高度的革命精神,与清军作战。

时不我待。

演讲完后,阎锡山召集兄弟们开会,商量对策,决定兵分三路,扫荡省内清军,控制住山西,同时守住娘子关,阻止省外清军打进来。

说到打仗,会涉及很多地名,我知道不少人是地理盲,没有方向感,一看地名就头疼。

没办法,战争与地理不分家,你打个王者荣耀,也要分清楚上中下三路,搞清楚防御塔、水晶塔在哪里。

我的追求,一是让故事尽量真实,二是让文字尽量好懂。决不给大家制造阅读障碍。

为方便理解后面的故事,有必要温习一下山西地图。

山西在黄土高原上,东边趴着太行山脉,西边趴着吕梁山脉。正如一首歌所唱: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

太行山和吕梁山,并不完全平行,它们的支脉延伸出去,把山西横着切成了好几块。

这就好比在一块牛排上,横着挤了几道黑胡椒酱。

这样,两条大山脉之间,形成了6个小盆地,从北往南依次点名: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长治盆地、运城盆地。

这是山西最精华的地区,人口、经济,都集中在这几个盆地上。

看图:



可能担心山脉不够险要,黄河也赶来凑热闹,把山西西面和南面围了起来。

于是,黄河成了山西的天然护城河,两条大山脉成了山西的天然城墙。

早在春秋时期,晋国人用一个词,精辟概括了山西地形——表里山河。

这种地形易守难攻,守住几个重要关口,别人很难打进来——划重点,这一点在未来会非常重要,以后我会反复讲到。



反过来,作为进攻方,山西总是居高临下,对不远的西安、洛阳、北京等大城市形成威慑。

就好比你家是楼房,周围邻居都是平房,你什么都不做,就俯视邻居,邻居都会觉得不舒服。

山西虽然身披重甲,但也有命门,东边的命门是娘子关,北边是雁门关。

1907年,法国人用一条浪漫的小铁路,穿过太行山脉,把太原、娘子关、石家庄三个地方连了起来,这就是正太铁路,石家庄位于正太铁路与京汉铁路交汇处,大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从北京去太原喝头脑,或者从太原去北京喝豆汁,都非常方便,不磨叽的话,周末两天可以跑个来回。

格局再大点,这也意味着清廷调军队来打山西也很方便。



自己随手画的,不精确,看个大致走向

03

搞懂了地图,再来看阎锡山派出的三路人马。

姚以价率东路军赶往娘子关;张瑜率北路军赶往雁门关,再进军大同;刘汉卿率南路军进军临汾、运城。

最重要的是东路军,这是主力部队,他们的任务是守住娘子关,不放一个清军进来。

至于南北两路,属于偏师,人数很少,北路1200人,南路500人,他们任务扫荡晋南晋北,收割清军残余。

当天黄昏,姚以价就带人向娘子关进发了,守关的清军巡防队,望风而逃,东路军轻易占领娘子关,修筑工事,严阵以待。

严阵以待是对的,清廷已任命吴禄贞为山西巡抚,让他不用回京谢恩,直接带兵杀向山西。

吴禄贞是北洋陆军第六镇统制(师长),湖北云梦人,中国留日第一期士官生,论资排辈,阎锡山应该叫他一声学长。

此人志向远大,豪气纵横,八岁时就写下了“一拳打倒亚细亚,两脚踢翻欧罗巴“的对联,长大后,他的传奇事迹更是一只手都数不过来。

不过,他不是主角,不能讲太多,以免抢戏。

吴禄贞的军队很快赶到了娘子关下,从人数、战斗力、指挥水平来看,他们全方位碾压晋军。

第一关Boss就这么厉害,还怎么玩?

别担心,主角有光环,奇迹会发生。

如果阎锡山冷静下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吴禄贞没有摆出进攻架势,他的军队驻扎得太分散,不像是来打仗,倒像来露营的。

事出反常必有妖,更大妖还在后面。

吴禄贞派人给阎锡山送了一封信,他首先给阎锡山的造反点赞,然后分析袁世凯才是革命最大的敌人,最后建议合作组成燕晋联军,一起对付老袁。

你好,阎锡山同志!我是潜伏人员,代号贞子。

阎锡山看完信,长舒一口气:听兄一席话,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既然都是社团的人,事情就好办了,双方约定在娘子关面谈。

11月4日,吴禄贞带队访问娘子关,与山西军政府都督阎锡山、副都督温寿泉一行座谈,双方就燕晋联军项目进行深入交流。会谈在友好、坦诚的气氛中进行。

吴禄贞仔细介绍了新形势下清廷、北洋军、袁世凯的相关情况和最新动态。他表示,陆军第六镇高度重视与晋军的合作。此前第六镇已与驻滦州的张绍增部、驻奉天的蓝天蔚部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希望四方积极发挥各自优势,在军事行动、情报共享、人才交流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为反清事业发展发展注入新动能。

会谈期间,双方一致同意成立燕晋联军,晋军派两个营开赴石家庄,归吴禄贞指挥,共同推进截断京汉铁路任务落地落实。

吴禄贞满意而归。

04

11月7日,石家庄。

前来落实任务的晋军,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吴禄贞被亲信马步周刺杀了,死状很惨,头都没了。

吴禄贞的军队陷入混乱,晋军士兵二话不说,抱起成箱成箱的军火、成包成包的大米,往火车上装,一脚把油门踩到底撤回了娘子关,沿途还破坏了十几里铁路,以防被追击。

这是晋军第一次跑石家庄往返,有点仓猝,不过不要紧,以后他们会无数次重复同样的路线,同样的动作,甚至同样的心情,变得越来越熟练。

吴禄贞被刺,只知道直接凶手是谁,幕后黑手至今仍不确定,根据谁受益谁嫌疑最大原则,袁世凯是最大嫌疑人。

袁世凯复出后,掌握了军权,在湖北孝感督师,进攻武汉三镇。

他要下一盘大棋,把自己从大清职业经理人变成老板。吴禄贞截断京汉铁路,切断了老袁的补给线,他还要联合晋军直捣北京,清廷垮台了,还有老袁什么事,还下屁的大棋。所以,老袁有充分的动机杀吴禄贞。

阎锡山懵了,吴禄贞一死,燕晋联军散伙,原本的顺风局,一眨眼成了逆风局。

再蠢的人都能想到,袁世凯要对山西动手了,山西军政府没钱没兵,如何抵挡精锐的北洋军。

游戏难度陡然飙升,阎锡山不得不在逆风局中,开启极限操作。

他派学生军到祁县、太谷等地,找晋商们借钱。学生军先从祁县渠家开始,开口就是200万两白银。不借?愣头青学生不好忽悠,“砰砰”朝天放了几枪,渠家怂了,答应借40万两。OK,下一家。

有钱就有兵,他从洪洞、赵城等地招了一批好勇斗狠的青年,组成敢死军,紧急开往娘子关。

他派南桂馨去找陕西都督张凤翙请援,派常樾、贾德懋去找段祺瑞疏通,看能不能和谈。

段祺瑞是袁世凯的头号马仔,贾德懋是段祺瑞的学生,能说得上话。

段老师没给学生面子,他让贾德懋给阎锡山带个话:无条件投降。

段祺瑞的傲慢,激起了阎锡山和兄弟们的斗志,谋士景梅九对阎锡山说:袁奴欺人太甚!唯有一战,不可退让。打胜了直捣北京,打败了分散撤退,怕他个球。

壮哉!我豁出去了。阎锡山决定亲赴娘子关督战,迎战袁世凯。

袁世凯不会亲自来的,来的是他的小弟曹锟统率的北洋第三镇,下面还有旅长卢永祥、营长吴佩孚、连长王承斌、司务长张福来,未来都是一方诸侯。他们都是从东北赶过来的,一路风尘仆仆,猪肉炖粉条都还没来得及消化,又要吃刀削面了。

守娘子关的晋军,有4门老式火炮,他们的对手卢永祥有2个山炮连,数量多,性能好。

清军占领关外面的制高点之后,架上火炮猛轰娘子关,晋军老式火炮射程太近,被清军火炮轻松压制,死伤500多人后,晋军实在顶不住了,阎锡山下令弃关撤退。

新手对满级就是这么无奈。气氛拉满了,你也豁出去了,拼尽全力,极限操作,结果被对方一招撂倒。

不是你不够努力,也不是你做错了,只怪命运无常,让你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地遇到了不该遇到的对手。

北洋军向太原杀奔而来,阎锡山来不及伤感,安排大家战略转移:他自己带一队人往晋北撤,副都督温寿泉带一队人往晋南撤。

有人提议死守太原,被赵戴文怼了回去:都督府是死的,都督是活的,该守就守,该退则退。

余则成不是说过吗,有一种撤退叫胜利,有一种失败叫占领。

骑马跃出太原北门的那一刻,阎锡山心情是愉快的,他体会到了飞翔的感觉。

从起义到撤出太原的这45天,阎锡山没有脱过衣服,没有上床睡过觉,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每天焦虑恐惧,现在失去了,反倒解脱了,用他自己的话说:简直如释重负。

05

晋北是个好地方,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原来,太原起义后,晋北各地豪杰群起响应,续桐溪、弓富魁在五台起义,组成了“忻代宁公团”,很快发展到3000多人;大同革命党人起义,成立了大同军政府;绥远革命党人,也在归绥(呼和浩特)、包头发动了起义。

用后来流行的话说,这里革命基础较好,还有几块完整的根据地。

阎锡山决定去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绥远包头一带,寻找落脚点,保存力量,再图发展。

路上,朔方兴讨使孔庚(兴讨使为官名,此人后面还会重点讲到)赶来会师,发动归绥起义的周维藩率领队伍赶来会师,一些其他小股部队也赶来会师。

山西军政府都督的牌子还是有含金量,在这个小王国里,这就是中央,是正统,牌子一亮,各路义军都得臣服。

转战晋北这段日子,正值冬天,将士们顶风冒雪,缺吃少喝,苦不堪言。

包头什么情况,谁也不知道,革命旗帜还能打多久,也也不知道。

军队士气一天比一天低落。再这样下去,队伍走不到包头,就要散伙了。

阎锡山决定交给张树帜一个艰巨的革命任务:想办法搞点吃的穿的来。

张树帜是阎锡山早期的贵人,阎锡山要升团长,张树帜帮他扳倒障碍;阎锡山要造反,张树帜帮他拉来两营人马;阎锡山要当都督,张树帜第一个冲上去给他披上黄袍。

有如此优秀的从龙之臣,阎锡山倍感欣慰。

这一次,张树帜也没有令阎锡山失望,他直接找河曲知县要银洋2万元,不给,就打到知县给为止。他用这2万元买来了大批布鞋、棉袄、面粉、大米。

阎锡山大吃一惊,问题这么容易解决了,那我们之前的苦不是白吃了吗?

张老哥,不是我批评你,你是个革命军人,要注意影响,下不为例,啊?唉,这馍馍可真香。

阎锡山一口馍还没咽下,张树帜又给他一个惊喜——四门神功大将军炮。

这几门炮的生产日期是大清同治年间,一直放在河曲县衙,张树帜去要钱的时候,觉得放在县衙简直浪费,就把它们顺走了。

这些爷爷辈的火炮打北洋军不行,但横扫晋北弱鸡清军没问题,遇到城寨,也能轰开,更重要的是,这几件装备还有叠加buff的功效,火炮声音巨大,气势十足,一次装填10斤火药,炮声能传到30里之外,士兵们有了它,特别有安全感,打仗特别得劲。

阎锡山大喜,天助我也!他在黄河滩上发表演说,鼓励将士们不要因为暂时的失败而丧失斗志,号召大家抖擞精神,把革命进行到底。

全军士气大振。

在河曲古城镇,又有两个人杨瑞鹏、王肯堂,加入了队伍,这两人在包头策动起义失败了,特地赶来会师,他们给阎锡山带来了重要消息:绥远清军兵力不多,包头一战可下。

阎锡山很高兴,带着军队出发了,一个星期后,他们到达包头城外。情报是对的,包头就500多清军,阎锡山一吓唬,清军就撤了。

阎锡山率军进驻包头,在这里囤积粮草,收编流散队伍,建设根据地,实力恢复得很快。他以包头为基地,又攻占了萨拉齐、托克托,绥远将军堃岫高举满蒙合作的大旗,召集土默特旗蒙古骑兵助战,也挡住了阎锡山的攻势。

正当阎锡山谋划攻打归绥(呼和浩特)时,省里派人送来了一封信,让他速回太原。

我没听错吧,北洋军还在太原呢。

06

阎锡山转战晋北,远离中心区域,信息闭塞,几天就变成了土帽,不知天下大势已变。

袁世凯和孙中山基本谈妥了,和平了。

阎锡山大喜过望,率军赶回太原,走到忻州时,正逢大年初一,忻州知州朱善元很懂事,为阎锡山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并送上了20万两白银劳军。拜年时,他又献给阎锡山一副对联:龙凤呈祥机运转,旗鼓重张震军威。恰到好处的马屁,把情绪价值拉满了。

苍天啊,一下子爆出这么多爽点,你是想让我爽死吗?

苍天说你想多了,我只是验证一下,乐极会不会生悲。

当天,袁世凯以大总统的名义,给阎锡山发了一封措辞严厉的电报,命令他停止前进,原地等候,接受调查。

阎锡山的心情,降到了冰点,他不敢违令——北洋军还在太原呢。

问题出在哪儿?

袁世凯和孙中山是基本谈妥,不是完全谈妥,阎锡山就处在基本和完全之间。

双方争论的点在于,孙中山要求各起义省份,都督仍由革命党人担任,袁世凯提出起义省份不包括山西、陕西等北方各省。

阎锡山:山西不是起义省,那我们算什么?

袁世凯:你们算土匪,曹锟就是去剿匪的。

这是表面理由,真正的原因在于,山西地理位置太重要,袁世凯不愿让革命党人掌握山西,而且北洋军占领了太原等地,山西军政府已经失败了。成功了才是起义,失败了就是叛乱。

为了保住山西和阎锡山,孙中山与袁世凯电报往来23次之多,最后放了狠话:如果不承认山西为起义省份,即使南北和议破裂,在所不惜。袁世凯这才松口。

1912年4月4日,阎锡山回到太原复位,复位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告全国:今奉大总统命令,率军回省。

这句话并不多余,这不是给全国人看的,而是给袁世凯看的。

在忻州的一个半月,阎锡山没有闲着,他用两件事情向袁世凯表了忠心。

孙中山和袁世凯争论在哪里定都,阎锡山明确表态支持袁世凯定都北京,交了投名状。

他还请定襄人董崇仁出山,赴北京公关袁世凯。

董崇仁不是一般人,他爸是金牌包工头,长期包揽皇家工程,小时候董崇仁进皇宫都不用刷脸录指纹,认识了很多宫里面的人。长大后,他结识了袁世凯,袁世凯认为他有利用价值,收了他做门生,让他打探宫中消息。两人关系密切。

都是乡党,而且阎锡山有潜力,帮他一把也算投资未来。董崇仁进京帮阎锡山说了不少好话。

此时,阎锡山手上有几千人马,这些人马虽然不能打回太原,但打游击、搞骚扰绰绰有余,袁世凯如果想安安稳稳当大总统,就得考虑到这一点,逼急了,阎锡山还真可能变成土匪。

多重因素综合作用,阎锡山才得以复位。用吴站长的话说,这叫党国栽培, 个人表现。

阎锡山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动物。

造反之前,他没有任何政治经验,当都督之前,也没有实习期和试用期,一上来就是干。

从1911年10月29日上位,到1912年4月4日复位,短短4个月摸索,他就上手了。

他顶得住总公司打压,扛得住分公司的倒闭,带业务领骨干北上开拓市场,大获成功。

他会调动一切资源为目的服务,不管是搞钱,抓壮丁,还是动用人脉。

他懂得在什么时候强硬,杀起来人毫不手软,也懂得在什么时候滑跪,跪的时候动作丝滑,看不到表演痕迹。

他是革命者,更是精明的现实主义者,当年“吉庆长”商号清脆的算盘声,已化为他的肌肉记忆,他已达到“手中无算盘,心中有算盘”的境界,机关枪的射速,都赶不上他拨算盘的手速。

你可以怀疑他若隐若现的革命性,但不要怀疑他的审时度势的算计能力。

在复位的那一刻,阎锡山窥见了权力的本质——他从不因理想主义而慈悲,却永远为精明的现实主义者敞开大门。

题外话:

这一篇本来想写到袁世凯死为止,但内容太多,很多精彩内容不忍舍去,所以写得比较细,没按计划写完。阎锡山和晋绥军集团,其剧本的结局,早已写就,所欠的,是戏剧性的偶然,以及一个个串起来的、有意思的故事。

我是讲历史故事的,只要精彩的地方,都不会轻易舍弃。

我随心写,大家随心看,不贪快,不赶节奏,舒服就好。

欢迎捧场,追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