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周总理病重,需要吃鸽子蛋增加营养,却到处都买不到。赵炜就对邓颖超说“宋庆龄家里养了200多只鸽子……”
总理病重,身体一点点熬着,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医生会诊后,一个建议被摆上了桌面——找鸽子蛋。
鸽子蛋能补,尤其是癌症病人,蛋白含量高,口感嫩,不刺激。
问题来了,冬天的北京,鸽子不下蛋,市场上刮地三尺也找不到。
国务院办公厅秘书,赵炜听说这事后,提出个点子,去问宋庆龄,她院子里养鸽子,不是几十,是两百多只。
这个建议压了好一阵,没人敢贸然行动,毕竟是去“求人”,对象还非同小可。
邓颖超一听赵炜的建议,皱眉,那是宋庆龄,国母级人物,随便开口要东西,不像话。
哪怕是给总理补身子,这话也得有讲究。
考虑再三,邓颖超放了个底线:如果宋庆龄自己还吃鸽子蛋,谁也不能动她一颗。
秘书打听清楚后回报,宋庆龄这些年没吃过鸽子蛋了——不是不爱,是舍不得吃,鸽子在她那,是活着的和平,是飞得起来的信仰。
电话拨通了,宋庆龄没多问,没推辞,二话不说,一句话就给定了:“马上找蛋。”
当晚,她披着大衣亲自下楼,带着佣人和秘书挨个鸽笼找蛋。
寒风刺骨,鸽子懒得动,蛋更少得可怜。
就这么一天天攒,一有蛋就让秘书记录,一凑够五枚,马上安排送去北京。
有说是一车,有说是五枚,有说连续送了好几趟,版本不少。
可宋庆龄的秘书后来证实了:每次不过几颗,全靠人盯着攒,小心装盒,乘专列送往中南海。
总理病房外,赵炜把鸽子蛋交出去时,两只手冻得发红。
那是专门从上海送来的蛋,用的不是快递,是火车。
这件事说起来像寻常事,实则不寻常。
一个是临终病人,一个是共和国名义副主席,鸽子蛋的来回,装着的不是营养,是情谊。
周总理和宋庆龄,认识五十多年,友谊从黄埔军校起头。
那时宋庆龄来讲课,周总理听得比谁都认真,还安排她进讲堂,革命这条路,俩人都是从头走到尾的。
“四一二政变”后,宋庆龄站出来公开反蒋,孤身写声明,挺起了女革命家的脊梁。
那会儿,中共还是地下状态,宋庆龄却在明面上,替他们说话,冒着杀头的风险。
抗战爆发,她设立“保卫中国同盟”,为前线送物资、送药品,有一次,还亲自帮忙藏起绝密文件。
外头只知道她是孙中山夫人,没人知道,她那一纸身份,挡了多少枪口。
鸽子,他们这段关系里,最温和的符号。
宋庆龄养鸽子几十年,一直不吃,连佣人都劝过她,说补身体好。
她摆手,只说一句话:“鸽子飞起来,像是在说这个世界,能安静下来。”
就这情感,这坚持,在1975年冬天,被装进木盒,送往重病的老友床前。
总理是否知情不得而知,可病房里静得出奇,护士轻声轻脚地煮蛋,小心到连蛋壳都没碎一丝。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走了。
宋庆龄83岁,正患病,坚持出席追悼会,大礼堂里,一身黑衣,步伐缓慢,走到遗体前,鞠躬。
有人说,那一低头,头发遮住了脸,只见地上,一滴东西轻轻落下。
那一滴,是眼泪,是悼念,也是两个人一生革命情谊的终点。
两人谁也没说过,什么“生死之交”的大话,一个送蛋,一个托人转达谢意,一切都静悄悄,却重得压人。
后来人喜欢讲这段事,把它写进纪念馆,做成展板,印成书。
也有人质疑:真送了蛋吗?真那么难得吗?有没可能是传说?
翻资料,铁路运输单据还在,中南海进出记录留着,那批鸽子蛋确实存在,也确实送到了最该去的地方。
宋庆龄晚年常坐在庭院里看鸽子,一只一只飞出去又飞回来。旁人问:“养它们做啥?”
她轻轻一句:“它们有方向。”
这些不是传奇,不是象征,是具体发生过的,活生生的历史。
参考资料:
王凡. 《宋庆龄全传》.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12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