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记忆“解码”,带领社区居民开启一场阿尔兹海默症探索之旅;他们用专业知识,帮助老人了解金融知识,学会遗产管理,用法律保护自己;他们走出“象牙塔”,从身边的路名中发掘城市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经过4个多月的开发和制作,179门带着青年智慧的课程,加入了上海社区教育的课程表。第二届“协创共学·上海市大学生社区创课大赛”昨天迎来总决赛。
据悉,本次大赛围绕“健康素养”“文化素养”“信息素养”“市民素养”“生活素养”等五大主题开展,经过四个多月的课程开发和制作,最终完成179门符合社区教育课程标准的社区创课,全市社区创课落地授课超过400课时,并从中评选出10门市级精品创课、14门市级入围精品创课和56门市级优秀创课。
“袜子弄”“黑鱼弄”“草长浜路”……上海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团队从松江这些有趣的地名中受到启发,设计出《里弄名字里的松江》课程,帮助市民了解“家门口的文化密码”。她们发现,原来,“袜子弄”的名字真的和袜子有关——黄道婆将先进纺织技术带回故乡,造就“松江棉布,衣被天下”的奇迹。作为当年最热闹的棉袜生产地,这条里弄便赢得了“袜子弄”的名号。同学们绘制了袜子弄的漫步路线,带领学员体会城市可阅读的美妙,策划了“一人一路一松江”的手账创作活动,让松江人代言松江路,在艺术风度中传递人文温度。“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优势,把松江里弄打造成一本‘可听可看可体验’的历史书,同时推出双语课程。从松江的里弄开始,让世界读懂上海!”这是同学们的期许。
上海外国语大学团队介绍课程开发过程
东华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几名女生不仅在日常专业学习中探寻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团队成员中,也有祖辈出现了迷路、忘记吃药时间等早期症状。因此,借助高校与社区医院的专业资源以及社区平台,同学们设计了《记忆解码:阿尔兹海默症的探索之旅》课程,共分7大主题10个课时,并将授课对象分为三类。
东华大学团队结合专业,设计暖心又实用的课程
针对社区居民,她们打造了虚拟IP形象“阿尔兹海默症怪兽”,告知居民如何通过健康的作息和饮食,举起“盾牌”,预防“小怪兽”的侵袭,并尽早识别出阿尔茨海默症和普通衰老之间的区别。比如,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会反复多次遗忘同一件事,刚刚发生的事情也会遗忘,即使被告知也依然会再次忘记,正常衰老的人则在经过适当的提醒和自身的回忆还能够记住这些事情;对于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来说,熟悉的家务活也会变得复杂到难以执行,普通的衰老并不会对这些烂熟于心的技能造成如此大的影响。针对老年群体,她们设计了“返老还童之游戏嘉年华”,通过“积木叠叠乐”“数青蛙”等小游戏,带领爷爷奶奶们一起做“头脑体操”。她们特别留意到,家有病患,最煎熬的莫过于日夜守护的家属。针对家属的困境,她们在课程中着重介绍了一些照顾患者的小贴士,比如,将常用物品放在固定位置,并贴上暖心标签;在卫生间等活动空间安装扶手,锁好刀具、药品等。
“愿我们的社区教育课程化作希望的火种,温暖家属的内心深处,点燃众人的关怀与善意,为患者驱散无助的阴霾。让我们用爱破除迷雾为他们指引归途。”同学们说。
本次大赛由上海市教委、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等28所高校联合协办,全市各级社区学院、社区(老年)学校广泛参与,来自35所高校的345支赛队报名参赛。主办方表示,这一大赛旨在吸引更多大学生走进社区、问需于民,以自身所学专长,为市民群众开发多样化课程,服务于市民的终身学习与个人发展。大赛不仅培育了一支朝气蓬勃的社区教育志愿者和兼职教师队伍,还帮助参赛大学生参与了社区治理实践,为他们更深入地探索社会、了解民生提供了窗口和平台。
原标题:《为记忆解码,为“袜子弄”寻根,上海高校学子为全市社区教育原创179门好课》
栏目编辑:马丹 图片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