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消费者投诉‘蜂花’洗发水刺眼、掉发,但我们的质检从未出过问题!”2024年,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知产办的检察官收到线索,迅速联动公安机关,办理了一起制假售假案件,被告人李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三个月,并处罚金二十六万元。

4月24日,闵行区人民检察院与相关单位共同举办“虹桥启梦·法治护航”检察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综合履职基地成立暨知识产权保护白皮书发布活动,发布了上述典型案例。

案件办理过程中,检察官依托侦协办及“科创园区法治副园长”工作机制,与公安机关一同抽丝剥茧追溯到网店IP,锁定了位于外地某村的李某某的制假工厂。民警推开铁门瞬间,灌装机轰隆作响,流水线上数千瓶假冒“蜂花”产品正被打包发货,刺鼻的香精味在寒风中弥散。现场查获的账本显示,李某某不仅销售假货,还购入裸瓶自行贴标,形成“产供销”黑链。

公安机关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移送审查起诉后,检察机关全面审查案卷,比对灌装记录、物流单据等,最终追加假冒注册商标罪,形成“双罪并诉”的铁证闭环。同时,分管检察长带领办案团队与闵行区公安分局干警等前往被侵权公司开展走访调研,听取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方面的具体需求,进一步延伸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效果。

庭审当日,闵行区人民检察院邀请市人民监督员、区人大代表、权利单位代表全程参与旁听庭审,并开展庭后评议。旁听代表表示:“检察官护住的不仅是商标,更是国货走过风雨、走向世界的底气!”最终,被告人李某某犯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被判处上述刑罚。

据介绍,2024年闵行区人民检察院审结的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中,侵犯商标权类犯罪为主要案件类型,合计占比约92%。随着网红经济、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泛化,不法分子利用社交平台等网络空间实施侵权犯罪行为愈加严重,闵行区人民检察院受理的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中,利用网络实施犯罪的案件占比40%。

闵行区新成立的检察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综合履职基地将立足“全链条护企安商中枢”“全周期知产保护高地”“零距离司法服务驿站”“长三角协作互联枢纽”四大核心职能,在严打涉企违法犯罪、规制不当执法行为、打造创新保护引擎、涉外保护一站式枢纽、法治副园长机制升级、区域治理规则共建等检察综合履职方面形成常态化、全方位服务保障。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