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东省首批基础教育教研体系建设项目,佛山市南海区始终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目标,聚焦课堂主阵地,为构建优质均衡、多元立体的南海“美好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多年的教研实践沉淀,南海区形成了协同贯通的教研格局,精深求是的教研方式,静水流深的教研精神。在教研体系建设项目进程中,南海区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教研体系建设,加强关键领域教研,解决学科教研、校本教研和区域教研中的诸多难题,夯实教研制度基础,以教研体系建设项目撬动区域教育教学大改革。

01

找寻瓶颈,布教研质量提升之局

建设教研体系,破解均衡难题。南海区基础教育体量大、类型多,综合实力强,但是镇际、校际、学科间存在差异,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亟待提升。教研资源整合力度、区域教研合力有待一进步加强。为此,教研体系建设项目以系统化思维全面梳理区域教研资源,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共建共享,切实解决均衡问题。

锚定关键领域,打破固化壁垒。传统课程结构有待完善,校本课程开发不足,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学科割裂明显,教学模式单一,素养导向不足,学生的系统性思维、高阶思维、跨学科实践能力培养薄弱。评价方式比较单一,评价结果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强,科学的评价体系尚未完善。为此,教研体系建设项目重点加强了对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研究,做好课程实施工作,不断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教育教学方式,提升作业设计水平,推动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

夯实制度基础,化解脱节困境。项目建设之初,全区教研方式较传统,教研参与被动化、形式化,与教师真实的需求对应有待加强,研修的实践转化程度较低。数字化应用浅表化,转型不足,技术工具不能深度赋能。为此,项目建设致力于创新教研形式,对标前沿,立足需求,完善深度化内生式的教研制度,确保建设工作走深走实。

02

先立后破,施教育质量提升之策

PART

01

(一)“融合贯通”,搭建教研组织体系

完善横向融合的多部门协同教研工作机制,实现教研、科研、评价、培训各业务部门融通协作,形成大教研合力。

优化区镇校纵向有效联动的教研工作机制,确保教研工作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无缝对接。区域层面不断加强统筹,设立专题化系列化教研项目,系统推进和建设区域教研新常规。镇域层面协同区域层面推进落实重大研究专项,并通过自主发展,形成镇域教研特色。学校层面建立校本教研新机制,形成校本教研文化,以课堂教学深研,推动育人方式变革。

建立集团化有机融通的教研工作机制,组建各学段学科、跨学科、跨学段中心教研组及融合式学习中心教研组,支撑跨校、跨学段协同育人、特色人才贯通培养,形成从小学到大学的一体化育人链条。

PART

02

(二)“精深求是”,坚实教研制度底座

实施深度教研。锚定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实施自上而下的序列化主题教研,加强与高校等教研机构协作,形成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教研机构为主体、中小学校为基地、相关单位通力协作的教研工作格局,建立“引领·平台·服务”的大教研生态。

开展订单式教研。自下而上征集各级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研方案,确保教研工作走深走实。建立直联、蹲点教研制度和教研员联系薄弱学校制度,重心下移,精准提升教学水平。融入式帮扶电白、云安、五华、三水等地教研工作,发挥辐射示范效应。以教学、评价研究合作为主要形式的“南三合作”,促进跨区域联合教研,激发教研新活力。

推进循证教研。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深入挖掘和分析教育教学数据,为教研决策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通过构建数据驱动的教研体系,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常态化开展教育质量绿色指标监测和学科素养专项监测,坚持问题导向,紧盯教育痛点、教研堵点和教学难点,强化测评报告解读和结果应用,依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教学视导制度,在实践中构建了“诊断—归因—改进—提升”的闭环。

深化内生式教研。构建支撑研训用评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平台,通过教师基本功展评等系列活动,激发教师的内生发展动力,力促南海教师在省市青教赛、教学能手评选等活动中提升专业素养。借力“新基础教育”研究平台,强化课堂教学研究,打造“前移后续”的新型教研机制及梯队内生发展的校本研修模式,形成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教研文化。

PART

03

(三)“综合育人”,强化关键领域教研

建构“筑基 拓基 强基”三基课程体系。通过三轮课程改革实践,建构了4800多门校本特色课程“大超市”,形成以育人课程化、课程活动化、活动体系化、纵向分层、横向分类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需求。南海区构建了校本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持续迭代升级校本课程实施监测管理平台、学生选课平台和南海教师研训一体化工程,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评价、监测与管理,保障区域校本课程建设的高效运作。

打造“南海好课”新范式。创建高效课堂研究与评价机制,通过进阶式研究与评价活动,联动覆盖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大面积提升。建设新质课堂,研制基于“四新”(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新评价)的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新常规,全面、深入推进基于课程标准、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大力推进实践性学习、跨学科学习,打造“南海好课”新范式,推动学与教方式变革。

深化学生学业绿色监测。研制素养导向的监测工具,常态化开展内容涵盖学生品德、学业、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学业负担等 5个领域共17个核心指标的持续性学业绿色质量监测,创新式开展阅读和艺术素养等专项监测。通过数据挖掘、归因分析,实现诊断-改进-提升的良性闭环。

提升作业与课后服务质量。出台区域作业、考试管理细则,探索单元整体作业设计方案,多个成果入选佛山市“双减”典型案例。开展3届7次33场次作业设计与实施专项研修展示活动,线上线下共计五万余人次观摩。开展“名师进万家”在线导学答疑公益服务,为“双减”的课后服务质量提升提供区域经验。

03

全面提升,收教研制度改革之果

南海区教研体系建设项目经历三年建设,成果丰硕,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1

教师专业能力明显增强,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通过单元整体教学改革,出版义务教育阶段一整套共13册《单元整体教学丛书》。开展新教材单元整体教学实施展示周活动,课堂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在数理、文学、体育、艺术、科创、传媒、国防等7大领域搭建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实现跨学段协同育人,让全区所有有潜质的孩子均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少年强基计划”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科竞赛成绩大幅提升,高考高分段人数占比全市领先。

2

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取得突破,教研氛围显著改善


校本特色课程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遴选首批43项校本卓越课程并出版。推进“一校一案”,出台《南海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全面构建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多元开放、富有特色、可选择的“三位一体”“五育并举”的学校多元课程体系。通过深度教研和内生式教研,学校教研氛围显著改善,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大幅提升。南海区学校入围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示范校7所、科学教育实验校12所、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校2所,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5所,教育部 STEM 教育实验校3所。

3

区域教研均衡发展,影响力不断扩大


区域教研协同机制初步形成,通过集团化教研和教研帮扶,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高效课堂评价和单元整体教学实施展示周活动,辐射三水、云安、电白、黑龙江鸭嘴山、新疆伽师、山东高青等地。南海区教研体系建设项目在首批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体系建设项目结项验收中被评为优秀,并在全省基础教育教研体系建设会上介绍经验。小学语文、心理健康、高中地理、高中数学入围第五批广东省基础教育学科教研体系建设项目,九江中学入围第五批省基础教育校本教研体系建设项目。

04

深化迭代,扬教研改革远航之帆

优质教研资源供给、配置均衡性面临较大挑战,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成果共享机制仍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部分学校、教师教研内生动力不足,较多依靠外部刺激,教研热情、参与度、活力有待进一步强化。一些教师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现象较严重,内涵式转型变革阻力较大。部分优秀教研成果尚未形成广泛影响,优秀教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教研体系建设项目致力于推动学与教方式变革,但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育人价值观仍不完善,学生认知自主建构不够充分,仍存在学生机械学习、被动学习现象,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有较大提升空间。

展望未来,南海区将继续乘教研体系建设之风、扬教研改革之帆远航,进一步聚焦人的主动发展和“教书”“育人”相统一,通过完善教研机制,深化素养培育、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探索个性化学习等教学改革研究。不断深化教研内涵,持续推进教研模式迭代,加强推广教研体系建设创新经验,为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省的县域示范提供更有力的专业支撑。

来源: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编辑:广东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