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2015年的夏天,省军区礼堂灯火通明。
主持人站在话筒前,声音洪亮:「有请军区副司令员致辞。」
当那位身材挺拔的少将大步走向主席台时,我的双腿不禁发软,眼泪不受控制地涌出。
那个17年前悄悄在营房里看书的"问题兵",如今已是戎装加身、肩扛将星的军区高官。
我的思绪不由回到2008年那个改变两人命运的夜晚……
01
2008年春,我刚接任东部战区某步兵旅旅长的消息传开,整个旅里炸开了锅。
「听说新来的王旅长才37岁?这也太年轻了吧!」
「年龄小不是事,关键是他是从总部空降的,对咱们这边的情况能熟悉吗?」
「据说他是国防大学高材生,书本知识肯定不缺,就不知道实战经验怎么样。」
议论声里,我穿着笔挺的军装,踏入交接仪式现场。
军区副司令严肃地将旅徽交到我手中:「王旅长,希望你能带领这个旅恢复昔日的荣光。这个担子不轻啊。」
接过旅徽,我心情很复杂。
喜的是多年努力终于得到认可,忧的是这个旅是出了名的「硬骨头旅」——考核连年垫底,内部矛盾不断,官兵们士气低落。
更糟的是,旅里大多数骨干都比我年长,资历也比我深,对我这个「空降兵」充满戒备。
「看来只能用真本事说话了。」我暗下决心。
02
上任第二天,我召开军官骨干会议。
环顾会议室,那些充满怀疑、等着看笑话的表情让我心里一沉。
「同志们,」我直视着每个人,「我知道大家心里有疑问。我年轻,又是从外部调来的。但我相信,能力和决心才是关键。从今天起,我会和大家一起训练,亲身体会旅里的实际情况。」
角落里,一营长李德明冷笑一声,小声嘀咕:「又是个纸上谈兵的家伙。」
我装作没听见:「希望大家坦诚相待,一起让这个旅重新站起来。」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雷厉风行——
每天凌晨四点半准时出现在训练场;
烈日下带头进行最艰苦的体能训练;
深夜仍在办公室研究旅里的各项问题。
「王旅长,你这是要把自己累垮啊。」一天深夜,张政委推门进来。
我揉揉发酸的眼睛,苦笑道:「不拼不行啊,老张。这个旅需要彻底改变,不拼命怎么行?」
「听说你最近在抓理论学习?不少人有意见啊。」
「军队正在向信息化、科技化方向发展,」我指着桌上的资料,「不能光靠体力和意志,脑子也要跟上。」
「话是这么说,可有些战士文化底子薄啊。」张政委犹豫地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坚定地回答,「关键是能否找到并激发它。」
03
八月的一个闷热夜晚,为检验部队应急能力,我安排了一次突击拉练。
晚上十点半,警报响起,全旅迅速集结、出发。
训练结束已是凌晨一点多,按理说官兵们应该都回到宿舍休息。
但当我经过二营营房时,敏锐地发现一丝微弱的光线从窗缝透出。
出于好奇,我轻轻推开门,看到一名战士正趴在床上,用手电筒照着看书。
听到响动,那战士立刻跳起来,紧张地立正:「报告旅长,二营三连战士刘远!」
「这么晚了还不休息?」我压低声音问。
「报告旅长,我在看书。」刘远的声音有些颤抖。
我走近,看了看他手中的《现代战争理论与技术》,有些惊讶:「你对军事理论感兴趣?」
刘远点点头,犹豫了一下说:「我想多学些东西,将来……如果可能的话,报考军校。」
说完,他似乎觉得这个想法太不切实际,迅速低下了头。
我示意他穿好衣服,把他带到了营部小会议室。
「你是哪里人?」
「湖北农村。」刘远接过我递给他的水杯,「家里人都是农民,没人上过大学。」
聊天中,我了解到刘远高中毕业后参军,已经服役三年多。
性格内向,话不多,训练成绩中规中矩,从未引起特别关注。
「为什么想考军校?」我直视着他的眼睛。
刘远沉默了一会儿,「旅长,说实话,我不想回农村过和父辈一样的生活。而且,」他停顿了一下,「我真的喜欢军队这个大家庭,想一辈子当军人。」
他的眼神清澈而坚定,让我想起了当年的自己。也是这样,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渴望和对军队的热爱。
「你知道考军校有多难吗?需要准备什么?」
刘远摇头:「我只有这个想法,但不知道从哪儿开始。」
「这样吧,」我思考后说,「明天把你最近的学习笔记带来给我看看。」
「真的吗?谢谢您,旅长!」刘远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
「别高兴太早,路还很长呢。」我不禁笑了。
04
第二天,刘远如约带来了他的学习材料——
笔记工整,思路清晰,显示出做事认真的品质。
「基础还可以,但要考军校,需要系统规划。」我列出了一份详细计划,「首先要补英语,你这方面太弱。然后是军事理论和政治,考试占比大。体能和实战能力也不能落下。」
刘远面露难色:「旅长,日常训练已经很紧张,很难挤出更多时间。」
「这个你别担心,我会和连长协调。」我拍拍他的肩膀。
从那天起,我开始密切关注刘远的发展。
一次射击训练后,我把他叫到一边:「你的射击姿势需要调整,」我纠正他的持枪姿势,「肩膀前压,重心下沉,呼吸要均匀。试试。」
调整后,刘远连射五发,成绩明显提高。
「旅长,」刘远低声问,「您觉得我真的能考上军校吗?」
看着他既充满期待又不敢相信的眼神,我坚定地说:「当然能!但前提是你自己必须先相信这一点。从现在开始,每天进步一点,你会发现自己在不断接近目标。」
「我绝对不会辜负您的期望!」刘远挺直腰板,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从那天起,我定期指导刘远学习。
每周二和周四晚上,刘远会来旅部办公室,我们一起研究军事理论、解答难题。
「老王,你最近对那个刘远特别上心啊。」
一天晚上,旅部参谋长张建国走进办公室。
「他是个好苗子,有上进心,我想帮他一把。」
张参谋长意味深长地看着我:「现在的兵大多想服完义务兵役就回地方找工作,像刘远这样有理想有追求的确实不多了。不过,」他话锋一转,「万一考不上,两边都会很尴尬啊。」
「尝试总比放弃好。」我笑着回答。
05
事情并非一帆风顺。
10月的一个雨夜,刘远来找我时,情绪明显低落。
「怎么了?遇到困难了?」我关切地问。
「旅长,排里有战友说我一个农村娃想考军校是痴人说梦。」刘远低着头,「连长也说我心思不在训练上,影响了集体表现。我…是不是真的不适合考军校?」
我叹了口气,这种情况其实也在意料之中。
「刘远,」我直视着他,「你想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就必须承受相应的质疑和压力。关键是你自己怎么想,是选择随波逐流,还是坚持自己的梦想?」
刘远沉默片刻,然后坚定地抬头:「旅长,我不会放弃的。不管有多难,我都要试一试!」
「好样的。我会找机会和你们连长谈谈。」
第二天,我约见了二营三连连长李德明,就刘远的情况进行了交谈。
李连长是个四十多岁的老军人,经验丰富但思想固化。
「旅长,坦白说,我真不看好刘远考军校。」李德明面色严肃,「他文化课也许还行,但实战能力一般,领导才能更是欠缺。这样的人,即使勉强考上,将来也难有大的发展。」
「每个人有不同的成长路径,」我耐心解释,「军队需要多元化人才,不是只有一种成功模式。再说了,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呢?」
经过协商,李连长勉强同意给刘远一些额外的学习时间。
冬季到来,训练强度加大,刘远的学习时间被大幅压缩。
一次,他因过度疲劳生病,虚弱地躺在医务室,看到我来探望,挣扎着要起身。
「别动,好好休息。」我皱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倒下了,一切都白费。」
「对不起,旅长,」刘远有气无力地说,「我怕跟不上进度。距离考试只有四个月了。」
「傻小子,」我摇摇头,「学习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这样下去考上了也没用,早把身体搞垮了。」
这件事后,我帮刘远重新调整了学习计划,把重点放在查漏补缺上,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突破重点难题。
06
2009年初,军校招生简章下发,我和刘远一起研究了报考条件和考试内容。
「今年你主攻军事工程大学和陆军指挥学院,」我分析道,「前者偏技术研究,后者偏实战指挥,两个都很适合你。」
随着考试临近,刘远的压力越来越大。
一天晚上,他来找我,表情焦虑,眼神不安。
「旅长,」他坐立不安地说,「我怕自己考不上,辜负了您的期望。」
我递给他一杯热茶:「别想那么多,尽力就好。」
「可是,没有您的帮助,我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万一失败了…」
「听着,」我打断他,「我也是农村出身,所以更懂你的不容易。也更希望你能成功。」我难得露出笑容,「所以你更要好好考了,不然我这大半年的投入岂不白费了?」
刘远也笑了,紧张的情绪缓解不少。
「记住,无论结果如何,敢于追求梦想本身就值得尊敬。」我鼓励道,「成功从来不是唯一标准,重要的是你为之付出的努力和成长的过程。」
考试前一晚,我把刘远叫到办公室,给了他一盒巧克力和几支钢笔。
「明天考试,大脑需要糖分,笔也要带够备用。」我半开玩笑地说,「别忘了带手表,注意时间分配。」
刘远接过东西,眼圈微红:「旅长,不管结果怎样,我都要感谢您这大半年来的指导和关心。如果没有您,我可能永远没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行了,别说这些煽情的话。」我假装严肃,「记住,遇到不会的题先跳过,做完会做的再回头。」
「我记住了。」刘远郑重点头。
送走刘远后,我自己也有些紧张。
军校招生名额有限,竞争激烈,成败难料。
考试结束后,刘远情绪低落。
「感觉考得一般,有些题没把握。」他忐忑地说。
「正常现象,」我宽慰他,「等结果吧,现在担心也没用。」
接下来的日子,刘远继续训练,但明显心不在焉。
每次看到通讯员送文件,他都会紧张地抬头望一眼。
07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期待已久的录取通知下达到旅部。
「老王,好消息!」张参谋长小跑着过来,「刘远考上陆军指挥学院了!刚收到通知!」
我一愣,继而狂喜:「真的?太好了!」
「千真万确!」张参谋长拍拍我肩膀,「你这么用心帮他,总算没白费。」
「他人呢?知道这个消息了吗?」我迫不及待地问。
「还在训练场,估计还不知道。」
我立刻赶到二营训练场,远远看到刘远正在进行战术动作训练。
「刘远!」我大声喊道。
刘远闻声抬头,立即跑过来立正敬礼:「旅长好!」
我故作严肃:「最近训练态度不够认真啊,心不在焉的。」
「对不起,旅长,我会改进的。」刘远紧张地低头。
「行了,」我终于笑了,「恭喜你,考上陆军指挥学院了!」
刘远愣住了,继而狂喜:「真的吗?我考上了?我真的考上军校了?」
「千真万确!」
刘远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眼泪瞬间涌出。周围的战友听到消息,纷纷围上来祝贺——
「小子,没看出来你这么厉害!」
「太牛了,刘远!农村娃也能上军校,真是给咱连争光了!」
连长李德明也走过来,拍着刘远的肩膀说:「好样的,给咱连抹了面光!看来我之前低估你了。」
当晚,旅里为刘远举行了简单的庆祝会。
战士们自发组织节目,有唱歌、有表演,气氛热烈温馨。
08
九月初,刘远启程去北京报到。
临行前夜,营区的大榕树下,他特地来向我告别。
「旅长,明天一早我就出发了,您有什么嘱咐吗?」刘远站得笔直。
我打量着这个已经有些变化的年轻人:「军校和部队不一样,你将面临全新的挑战和压力。但记住,无论多难,都不要放弃初心。」
「我明白,旅长。我不会辜负您的期望和栽培之恩。」刘远目光坚定。
「照顾好自己,有困难就写信。」我拍拍他肩膀。
「旅长,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刘远郑重地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等我学成归来,一定报答您的知遇之恩。」
「去吧,年轻人。」我目送着他离开。
第二天清晨,我亲自开车送刘远去车站。
「旅长,我走了。」在站台上,刘远立正敬礼,声音哽咽。
「一路顺风。到了学校记得来信。」我回了个军礼,「去追寻你的梦想吧!」
列车缓缓驶出,刘远的身影逐渐消失在车窗后。
我不知道,这一别,竟是十七年的天各一方。
09
刘远离开后,我继续我的旅长生涯。
在接下来的四年里,这个旅在我的带领下发生了巨大变化,从「问题旅」变成了战区的标杆单位。
军事比武连创佳绩,政治思想工作成绩显著,各项指标名列前茅。
2013年,因工作突出,我被提拔为战区副参谋长。
几年后,我调任军事学院任教,开始了全新的工作。
最初几年,刘远经常给我写信。
信中,他详细描述了军校的学习生活和个人成长。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总部机关,从事军事情报分析工作。
几年后,又凭借出色的表现,考上了国防大学研究生,专攻军事战略。
随着职务变动和工作繁忙,我们的联系逐渐减少,最终失去了音讯。
2022年,我到了退役年龄。
告别仪式上,同事们依依不舍,我也满是感慨。
脱下穿了近四十年的军装,换上普通便装,心中百感交集。
退役后,我回到了长江边的家乡——一个风景秀美的小城。
考虑再三,我决定开一家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为老兵提供就业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
「王旅长,您退休了该好好休息,为什么还要操这个心?」学院的老同事不解地问。
「军人退役不褪色,」我微笑着回答,「我想为那些需要帮助的老兵做点事情。」
刚开始,服务中心运营顺利。
我和几位退役老兵一起,竭尽所能帮助每一位来访者。
中心挂满了军旗、军徽和各类证书,墙上贴着「军人本色永不褪」的标语,成了老兵们的精神家园。
10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各种问题逐渐显现:
场地租金上涨,政策支持不足,资金周转困难。
更棘手的是,很多退役老兵面临的问题复杂多样,单靠中心有限的资源难以全面解决。
到2025年初,中心已经入不敷出,我不得不动用个人积蓄维持运营。
「老王,要不咱们关门吧?」
一天晚上,中心副主任、我的老战友张志明劝道。
灯光下,我们都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
「再坚持一段时间。」我固执地摇头,「很多老兵还需要这个平台。」
张志明叹气,没再劝我。
这年夏初,一个意外的电话打破了平静。
军区政治部的工作人员邀请我参加在省城举办的退役军人座谈会。
「王旅长,您在部队时培养了不少人才,领导想听听您的经验。」电话那头的年轻人语气恭敬。
我有些意外:「现在的军队建设日新月异,我这个老兵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首长特别点名要您参加。」对方坚持道。
出于好奇,我答应了邀请。
座谈会定在7月中旬。
当天一早,我换上珍藏多年的退役军人礼服,擦亮胸前的勋章。
虽已年过六旬,但军人气质依然不减。
坐了两个多小时大巴,终于到达省城。
会场设在军区礼堂,装饰庄重简洁。
红色横幅上写着「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几个大字。
礼堂里已坐了不少人,大多是各个年龄段的退役军人,也有一些现役军官。
「老王!」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转身一看,是我在军区时的老搭档马国强,现已是正师级退休干部。
他头发全白了,但精神矍铄,目光依然锐利。
「老马!你也来了?」我惊喜地握手。
「听说是表彰退役军人工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自然要来捧场。」马国强笑着拍拍我肩膀,「听说这次有大领导出席,规格很高。」
「是吗?什么级别的?」我好奇地问。
「好像是军区副司令员,具体是谁我也不清楚。」
正交谈间,会议工作人员开始组织就座。
九点整,主持人宣布会议开始。
首先是军区政治部主任讲话,然后是几位退役军人代表发言。
「下面,有请军区副司令员刘远同志讲话。」主持人的声音传来。
随着全场热烈的掌声,一位身材挺拔、神采奕奕的少将军衔军官从侧门走进来,大步走上主席台。
当那位将军踏上台前的那一刻,我瞪大了眼睛,浑身如触电般震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