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
作为 “海滨邹鲁” 千年古城
重教传统深厚
闽人始终以兴学育才为使命
在杭州
闽籍先贤林启秉承 “求是务实” 精神
创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
让福建务实学风
在钱塘江畔生根发芽并荫蔽四方
▲浙大紫金港校区。图源 浙江大学微信号
以林启为开端
高凤岐、林纾、侯虞钧、阙端麟……
一大批福州人来到浙大任教
开启浙大的福州“朋友圈”
闽浙两地教育交融
两地学人以智慧和情怀
共铸“教育兴邦”的百年薪火
务实精神的传播者:林启
在杭州西湖孤山北麓的一座坟墓
静静地躺着一位晚清官员
他名叫林启,是侯官人
正是这位福州人林启先生
创建了百年名校浙江大学的前身——
求是书院
他还开创杭州蚕学院
(浙江理工大学前身)
以及养正书塾
(杭州第四中学、杭州高级中学前身)
林启
林启,生于1839年,与晚清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为同乡。25岁考中举人,37岁考中进士,先后任翰林院编修、陕西学政、浙江监察御史。
林启因上书直言反对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触怒太后及亲贵大臣,于1895年被外放到浙江任衢州知府。
在衢州任上,林启整顿书院、创立义塾,为后续在杭州兴学奠定了基础。
后来,林启调任杭州知府
林启向浙江巡抚廖寿丰建议
在杭州蒲场巷普慈寺兴办新式学堂
1897年,求是书院成立
▲求是书院。图源 浙江大学微博
当时,林启的身份是求是书院的总办(相当校长)。他以“务求实学,存是去非”为宗旨,强调“实学”与“求是”的结合,一上任,便把福州长乐人高凤岐叫来当助手。
高凤岐又带领高而谦、高凤谦(高梦旦)两个胞弟以及高足林獬(林白水)一行四人到杭州协助林启办学。后来,高凤岐的好友、福州人林纾也加盟进来。
林启又特聘福州马尾船政学堂教习施霖(福州人)讲授物理化学,邀严复挚友陈季同(福州人)之子陈懋鼎入学,书院章程参照“船政学堂成例”的条款。
▲林启的书法。图源 浙江大学微博
林启在求是书院的教学设计中
既保留经史传统
又引入算学、格致(物理)、化学等西学课程
与船政学堂
“堂课与厂课结合”的实践模式异曲同工
均体现了“中西会通”的尝试
为了补充办学资金
林启不仅没有领取校长津贴
还把夫人的陪嫁首饰典当了
作为学院定期颁发给优秀学生的奖学金
林启是我国教育史上
制定和实行“奖学金”制度的第一人
同年8月,为了增加杭州府养蚕经济收入,林启带领四个儿子,改良本地蚕种,创办蚕学馆,增加了地方经济收入。
毕业于杭州蚕学馆的报业巨子史量才,后来创办了女子蚕桑学堂,对推动男女平等起到了重大作用。蚕学馆成为今天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
1899年,林启改圆通寺为“养正书塾”。“养正书塾”后改称“浙江省立第一中学”,鲁迅曾在此任教。养正书塾也是今天杭州高级中学、杭州第四中学的前身。
1928年,求是书院正式改名为浙江大学。
侯官精神的实践者:侯虞钧
▲图源 福建科技馆
侯虞钧
侯虞钧(1922年—2001年),福建福州人。著名化学工程专家、化工教育家,中国化工热力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194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浙江大学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状态方程、相平衡、溶液热力学等研究领域卓有成就,提出的“马丁 - 侯状态方程”为世界化学工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百年前,清华大学走出了一位爱国实业科学家侯德榜,他是福州闽侯人。侯德榜留学回国后创造“侯氏制碱法”,使中国突破工业发展困境,被称为“中国化工之父”。
而从小在他身边耳濡目染的侄儿侯虞钧,受到伯父影响,立志要接过伯父的接力棒,为中国化工事业奉献终身。
▲侯虞钧与伯父侯德榜。图源 浙江化工微信号
1922年8月,侯虞钧在福州闽侯出生。6岁时他随伯父侯德榜到北方上学,后又转到南方。1941年,侯虞钧以数学第一名成绩进入浙江大学化工系。
侯虞钧在浙江大学像海绵一样疯狂吸收知识,掌握更全面的知识体系。他深知“民族工业要多接触国外先进技术,才能赶上国际学术前沿”,先后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密歇根大学等高等学府深造,接受最前沿的科学教育。
1954年,侯虞钧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两年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力邀他留校工作。他放弃大学任教的优越条件,冲破重重阻力辞职归国。
归国前,侯虞钧曾与密歇根州立大学的马丁教授开展过热力学状态方面的研究。1955年他们联手发表了研究成果——马丁-侯状态方程(气态),后人简称为“M-H状态方程”。
该成果使侯虞钧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被国外学者评价为“到现在为止,它是最有用的普遍化状态方程之一”。
归国后
侯虞钧先在上海化工研究院任职
1962年起
他调入浙江大学化工系任教授
为了改变祖国科学与工程技术落后的面貌,他潜心研修、求是创新,在状态方程、溶液热力学、相平衡等研究领域取得累累硕果。
▲1990年,侯虞钧(中)与研究生讨论“马丁 - 侯状态方程”。
图源 浙江化工微信号
1978年,侯虞钧与兰州化工设计院合作,历时三年将马丁-侯状态方程延伸用到液相上的突破,同时期他又将“M-H”方程式从气态推广至固相,建立了统一的状态方程式,成为迄今国内外公认的精确的状态方程之一,在我国民用工业和国防科研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世界化学工程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981年,侯虞钧被批准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侯氏后人还有多人先后在浙江大学求学。侯德榜是侯氏子孙们心中的灯塔,侯官精神在此刻具象化了。侯氏子孙们将浙大的“求是”精神融进闽人的务实精神,代代相传、身体力行。
双校育才的践行者:阙端麟
1928年,阙端麟在福州出生
后来,他出任过浙江大学副校长
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省科协主席
中国科学院院士
系著名半导体专家
阙端麟
▲图源 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
1953年,阙端麟从厦门大学电机系调至浙江大学任教。
在浙大,他先后在电机系、无线电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材料系、半导体材料研究所担任过重要职务,并在1984年到1988年期间任浙大副校长。
▲1991年,阙端麟先生指导杨德仁。
图源 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
阙端麟是浙江大学
半导体材料学科的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
当时这门科都没有教科书,甚至也没有系统的参考书,他四处收集、大量筛选,最终建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学科材料。
在他的领导下,该学科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点之一和第一个半导体材料工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后又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助力“半导体事业”列入新中国第一个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
▲阙端麟的研究手稿。 图源 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
1987年,阙端麟还领衔创立了浙江大学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纯硅及硅烷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成果丰硕,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
阙端麟是中国自己培养的著名半导体专家,他在科研道路上闯过了坎坎坷坷。他始终秉承“求是创新”的校训,明德求真,独立思考,精材成器,努力为浙江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优秀材料学科贡献力量。
闽浙互动 共促发展
在浙江大学的发展史上
福建人既是优秀的建设者
也是卓越的推动者
除了林启、侯虞钧、阙端麟这三位福州人
务实治校的张浚生
“两弹一星”重要开拓者林俊德
曾任浙大化学系主任的卢嘉锡等福建人
也留下了各自浓墨重彩的篇章
众多福建籍教授在浙大各院系任教
以扎实的学风、低调务实的作风
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许多福建学子在浙大求学后
将福建人的拼搏精神融入浙大文化
为浙大增添光彩
跨越地域的合作与贡献
正是中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福建与浙江的教育交融
铸就了高等教育的璀璨篇章
陈立峰/文
新媒体编辑 陈翔茹
监制 兰超 邱泉盛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点亮和
转发分享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