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香港4月25日电(张雅诗 查文晔)“现在可以说是香港创科的‘黄金时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强调,科研要落地,为社会带来效益。今年初履新的卢煜明为学校绘制了未来蓝图,着力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人才,为香港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注入坚实动力。
成立于1963年的香港中文大学(简称“港中大”),是一所文理兼备的综合研究型大学。根据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公布的2025年世界大学排名,港中大名列第36位。
2025年1月8日,卢煜明就任港中大第九任校长。在香港出生的卢煜明,1980年代初于香港圣若瑟书院高中毕业后赴英国升学,分别在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求学,并取得博士学位。1997年,他返回香港并加入港中大投身教学与科研。如今卢煜明是国际公认的液体活检领域领导者,他开发的“无创产前诊断”技术已获全球广泛采用,近年他的团队成功将DNA测序技术应用至癌症检测。
在过去28年的科研工作中,卢煜明见证了香港创科从萌芽到繁荣的发展历程。“20多年前,香港在创科上的资源跟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他表示,从英国回港后第一个研究项目的资助金额是数十万港元,后来随着特区政府推出创新及科技基金等多项措施,本地科研资源不断增加,近年特区政府成立重点创科项目“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不少研究项目的资助金额达数亿港元,反映香港科研环境日渐完善。
卢煜明积极将科研成果落地和产业化,早年开设了生命科学公司,他希望借助这些经验推动港中大在科研转化方面更上层楼。他认为,在国家大力鼓励技术创新落地的当下,科研工作者更需肩负起时代使命,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把科研结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贡献力量。
“香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协作,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实践。”卢煜明表示,港中大早在2006年已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市政府联合成立内地第一所先进技术研究院,至今已发展成为全球卓越的科技发展与应用转化基地。他提到,一些科研项目需要采集大量样本,在香港人口较少以及DNA数据难以过境等情况下,在深圳设立研究基地有助解决这些问题。
多年来,港中大在内地建立了多个研究及创新平台。2007年,港中大在深圳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2018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迎来了第一届毕业生,港中大与港中大(深圳)在各领域优势互补,推动两校在大湾区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此外,港中大自2023年起在北京和上海等建成多个产学研基地,促进官产学研互动合作。
在卢煜明带领下,该校目前正积极规划未来的发展蓝图。其中提升学生体验、推动研究及创新、建设人才枢纽、促进校友和社区参与、加强国际化等,将是港中大2026年至2030年策略计划的重中之重。
卢煜明说,作为一所肩负社会责任的大学,港中大近年来积极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学校会在新生迎新活动中举办爱国教育讲座,以及在日常课程中教导学生国家安全的知识,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感。此外,港中大的国旗护卫队成立短短两年已有出色表现,近日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香港青少年军升国旗比赛”中获得亚军。
身兼科学家和大学校长的角色,卢煜明主张科研与育人并重。港中大实行书院制,为各专业的本科生搭建了交流平台,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很重视学生的全人教育发展,书院制营造了多元互动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培养待人接物的能力和服务社会的精神,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交流切磋,从而拓宽人脉和视野。”他希望未来将书院制扩展至研究生群体,为更多学生提供综合的人文与科学培养模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