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浇了春三水,三水对面望粮山。”当下,小麦已进入生长发育和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如何浇好“春三水”,为丰收打好基础?徐州铜山区马坡灌区给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答案。
如今,马坡数字孪生灌区系统的建设经验正于徐州12个灌区推广复制,未来将持续发力推动区域农业用水效率的整体提升。
科技赋能,轻点鼠标开启“春三水”
“已下达河崖引河闸闸门抬升指令。”
“闸门已抬升50厘米。”
近日,在江苏徐州铜山区马坡镇5.5万亩的灌区里,技术人员轻点鼠标,5公里之外的河崖引河闸闸门开始自动抬升。不一会儿,监控视频里就传来了闸门自动完成相关操作的汇报画面。
“以前都是要跑到现场,根据经验判断缺不缺水。现在通过平台上土壤湿度、作物蓄水量、天气等数据,结合搭建的需水预测模型,就能实现作物自动浇灌。”工程师佟保根介绍。
马坡灌区建设项目是省级重点农业项目,除建设维修水闸、泵站等水利设施外,马坡灌区数字孪生系统是其重要的一环。该系统结合数字孪生与物联网、无人机、BIM建模等先进技术手段,将5.5万亩的马坡灌区分为4个区域,建设智能化的数字孪生灌区。当前,在马坡灌区共计36.47公里的32条骨干渠(沟)上,分设着数百个智能传感器,如同大地的神经末梢,将土壤含水率、蒸发量、作物需水量、干渠水位等数据实时汇聚到数字孪生系统。技术人员通过数字孪生系统,第一时间知悉具体墒情,及时“智”援麦田,通过后台的“一键操作”,分布在广袤田野里的灌溉系统就自动开启,源源活水喷涌而出,泽润良田。
数字孪生,实时监测麦田墒情
数字孪生系统的“精妙”不仅在于可实时监测、远程操控,节省人力,更具智慧的是其数据模型还能未雨绸缪、做足预判。
“作为种粮大镇,马坡的水稻种植占到了90%,亟需方便快捷的灌溉管理方式提高种田效率。”铜山区水务局农村水利科科长谈浩表示,马坡灌区灌溉、排涝体系比较完整,配套水利设施比较完善的实际情况,使得这里成为探索智慧水利的理想之地。
通过分析灌区的种植结构和灌溉定额等基础数据,结合土壤墒情、气象预报、作物生长周期,数字孪生系统可提前10天生成所需水量数据,铜山区水务局依据此数据,精准翻水、调水,马坡灌区也可通过比对渠首和骨干河道水位监测数据,科学模拟计算灌区是需要引水还是排水。
“有了数字孪生系统的加持,今年马坡灌区的农业用水预计可节约30万立方米,可注满 120个奥运会标准游泳池。”谈浩补充道,“这不仅大大减轻了农户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灌溉效率,还为马坡镇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实现了农业与工业的协同发展。”
从以往依靠“人工步巡”迈向“智能中枢”调度,从“望天收粮”进阶为“智控农事”,马坡灌区“慧”引水的实践深度诠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这一变革,不仅生动展现出新质生产力在农业水利领域的深层逻辑,更清晰揭示出徐州农业水利正大步跨越,从传统模式迈向智能化发展的广阔前景。
文/丁鑫
资料来源:徐州发布、徐州水务、铜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