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雪儿少儿中医启蒙系列课程,
让中医药文化幸福每一个家庭世代传承、茁壮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黄帝内经》距今已2000多年历史,《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黄帝内经
长刺节论
原文: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
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按全元起本云:“为针之。”无“藏”字),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阴刺,入一旁四处(按《甲乙经》,阳刺者,正内一,傍内四;阴刺者,左右卒刺之。此阴刺疑是阳刺也),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脏,迫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脏,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
治腐(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腐”作“痈”)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
病在少腹有积,刺皮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旁四椎间,刺两髂髎、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
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
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已止。
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译文:
精通针术的医家,在尚未诊脉之时,还需听取病人的自诉。
病在头部,且头痛剧烈,可以用针刺治疗(在头部取穴),刺至骨部,病就能痊愈,但针刺深浅须恰当,不要损伤骨肉与皮肤,虽然皮肤为针刺入必经之路,仍应注意勿使其受损。
阳刺之法,是中间直刺一针,左右斜刺四针,以治疗寒热的疾患。若病邪深入专攻内脏,当刺五脏的募穴;邪气进迫五脏,当刺背部的五脏俞穴,邪气迫脏而针刺背俞,是因为背俞是脏器聚会的地方。待腹中寒热消除之后,针刺就可以停止。针刺的要领,是出针使其稍微出一点血。
治疗痈肿,应刺痈肿的部位,并根据其大小,决定针刺的深浅。刺大的痈肿,宜多出血,对小的深部痈肿要深刺,一定要端直进针,以达到病所为止。
病在少腹而有积聚,应刺腹部肚脐以下与髂骨两端间,直到少腹为止的部位;再针第四椎间两旁的穴位和髂骨两侧(的居髎穴),以及胁肋间的穴位(京门穴、章门穴),以引导腹中热气下行,则病可以痊愈。
病在少腹,腹痛且大小便不通,病名叫做“疝”,是受寒所致。应针刺少腹到两大腿内侧间以及腰部和髁骨间穴位,针刺穴位要多,到少腹部都出现热感,病就痊愈了。
病在筋,筋脉拘挛,关节疼痛,不能行动,病名为“筋痹”。应针刺在患病的筋上,由于筋脉在分肉之间,与骨相连,所以针从分肉间刺入,应注意不能刺伤骨。待有病的筋脉出现热感,说明病已痊愈,可以停止针刺。
病在肌肤,周身肌肤疼痛,病名为“肌痹”,这是被寒湿之邪侵犯所致。应针刺大小肌肉会合之处,取穴要多,进针要深,以局部产生热感为度。不要伤及筋骨,若损伤了筋骨,就会引起痈肿或其他病变。待各肌肉会合之处都出现热感,说明病已痊愈,可以停止针刺。
病在骨,肢体沉重不能抬举,骨髓深处感到酸痛,局部寒冷,病名为“骨痹”。治疗时应深刺,以不伤血脉肌肉为度。针刺的道路在大小分肉之间,待骨部感到发热,说明病已痊愈,可以停止针刺。
病在手足三阳经脉,出现或寒或热的症状,同时各分肉之间也有或寒或热的感觉,这叫“狂”证。针刺用泻法,使阳脉的邪气外泄,观察各处分肉,若全部出现热感,说明病已痊愈,应该停止针刺。
有一种病,初起每年发作一次;若不治疗,则变为每月发作一次;若仍不治疗,则每月发作三、四次,这叫做“癫病”(即癫痫病)。治疗时应针刺各大小分肉以及各部经脉,若没有寒冷的症状,可用针刺调治,直到病愈为止。
风邪侵袭人体,出现或寒或热的症状,热则汗出,一日发作数次,应首先针刺各分肉腠理及络脉;若依然汗出且或寒或热,可以三天针刺一次,治疗一百天,疾病就痊愈了。
病因大风侵袭,出现骨节沉重,胡须眉毛脱落,病名为“大风”(即麻风病)。应针刺肌肉,使之出汗,连续治疗一百天后,再针刺骨髓,仍使之出汗,也治疗一百天,总计治疗二百天,直到胡须眉毛重新生长,方可停止针刺。
中医经典诵读好 果雪儿少年儿童经典诵读课程
果雪儿少年儿童经典诵读系列课程是一个专注于中医文化传承的教育项目,主要面向少年儿童家庭。
该系列课程以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和中医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汤头歌诀》)为核心内容,通过诵读、导读和讲解等方式,帮助孩子们学习和理解中医文化。
一、系列课程目标:
1. 传承中医文化:通过经典诵读,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中医理论,了解中医的哲学思想和养生智慧。
2. 提升中医素养:培养孩子们对中医的兴趣,掌握基本的中医知识,为未来的健康生活打下基础。
3. 促进心理健康:中医强调“身心合一”,通过学习中医经典,帮助孩子们调节情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4. 家庭共同成长:通过亲子共读,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系列课程内容:
1. 经典诵读:孩子们通过反复诵读中医经典,熟悉其中的核心思想和理论。
2. 导读与讲解:针对中医经典的导读和讲解,以帮助孩子们理解经典中的深奥内容。
3. 实践与应用: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孩子们学会运用中医知识解决日常健康问题。
4. 心理健康辅导:通过中医的“情志调养”理念,帮助孩子们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三、系列课程意义:
1. 中医文化传承:中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经典诵读,帮助少年儿童从小树立文化自信。
2. 中医健康启蒙:中医强调“治未病”,通过学习中医经典,孩子们可以掌握基本的养生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 家庭共育中医健康家风:通过亲子共读,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中医知识,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谐。
果雪儿少年儿童经典诵读系列课程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传承,更是一次健康教育的启蒙。通过这一项目,参与的家庭成员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中医知识,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同时为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果雪儿少年儿童中医启蒙,依托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成果,以及依托中医药大学专家资源,面向幼儿园、学堂、企事业单位等机构提供系列中医课程合作服务;面向家庭提供中医儿童营、中医少年营、中医游戏班、中医诵读营、中医师资班等线上课程,以及提供寒暑假期间的中医夏令营、中医冬令营等。
咨询联系果雪儿少儿中医启蒙黄老师。
咨询联系黄老师:微信号“ guoyiqimeng ”(“国医启蒙”全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