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乃消化之本",这是韩东从医28年来最深的感悟。在北京医大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诊室里,常能看到他对着肠镜报告凝神思考,随后又拿起患者的舌象照片比对: "您这舌边齿痕明显,苔白厚腻,脉象濡滑,是典型的胃肠气滞湿阻证。"说着便取出针灸包,在足三里、天枢等穴位行针,手法娴熟流畅。



去年冬天,一位长期便血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四处求医无果,最后找到了韩东。"当时他面色萎黄,脉象细弱,每天腹泻七八次。"韩东回忆道。通过辨证诊断为"胃肠虚寒证",他以温脾汤为基础方,配合自制的中药灌肠剂治疗。三个月后肠镜复查显示溃疡面完全愈合。"中药灌肠能让药效直接作用于病灶,就像给受伤的肠道'敷特效药膏'。"他向患者耐心解释。作为施今墨先生的再传弟子,韩东深得"中西汇通"的精髓。诊室书柜里,《施今墨临床经验集》已被翻得边角卷起,旁边整齐摆放着最新版的《胃肠病学》。这种独特的学术背景,让他在治疗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时,既能运用施氏"降逆和胃"的配伍理念,又会参考现代医学对食管下括约肌功能的研究成果。"您这反酸不是简单的胃火,而是肝气犯胃。"他曾对一位服用奥美拉唑无效的患者分析道,随后开出包含黄连、吴茱萸的经典方剂左金丸加减。两周后患者的灼烧感明显减轻。"西药能快速缓解症状,中药则从根源调理,就像灭火时既要浇水也要消除火源。"诊室的锦旗丛中,有幅书法作品特别引人注目:"三指知疾苦,一心除沉疴"。这是河北农民老张所赠,他的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曾被视为癌前病变。"韩大夫每次把脉都超过十分钟,还教我揉按内关穴。"老张分享治疗经历时,总会掏出手机展示保存的穴位图。当最后一位病人离开后,韩东像往常一样开始整理当天的病历,上面详细记录着每位患者的舌象脉象变化。这个习惯他已坚持了三十多年,"这就是一个普通中医该做的事。"韩东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